- +1
南京2名智障孤兒在火災中身亡,事發在寄養家庭中

這2名兒童是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的兩名殘障孤兒。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從有關部門獲悉,1年多之前,他們被福利院放到南京市棲霞區靖安鎮一戶家庭中寄養。
9月29日,澎湃新聞記者來到南京市棲霞區靖安鎮,大部分居民甚至靖安社區工作人員都表示沒有聽說過上述這件事。
幾經輾轉,澎湃新聞記者來到南中村,找到了發生火災的這戶寄養家庭。
這個長江邊上的小村子遠離市區,民居沿河而建,河邊統一種著雞冠花,看起來平靜而寧和。發生過火災的院子也已經恢復了平靜,且從外觀看來,這座兩層的房屋根本看不出來此前數日這里剛剛發生過火災的痕跡。
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記者曾在火災發生后的次日報道了此事。電視臺記者曾拍到的燒焦的被褥和小孩的衣服也已經被處理掉。
對于這場火災,即使是住在對面的鄰居也稱并不知情。晚上11點,對于這個小鄉村的許多居民來說,恰好是處在夢鄉里的時間。
受傷的兩個孩子當晚被送到了靖安鎮醫院。醫生回憶說:“送過來的時候已經沒有生命跡象了,初步(原因)考慮是窒息。”
鄰居向澎湃新聞回憶起這兩個孩子:大的十歲,不常出來,就在院子里,“到現在大小便都不知道,也不會說話。”小的五歲,還不會走路。
這戶人家的戶主、50多歲的王女士是幫助福利院接收并撫養這兩個孩子的“媽媽”。這并不是她第一次把孤兒接到家里撫養。
記者從鄰居那里獲悉,十多年前,她的丈夫在一場車禍中去世,只剩下她和不滿十歲的兒子。喪夫之痛的她,從福利院領了一個嬰兒回到自己家里,一直將其撫養成少年。兩年前,這個被領養的孩子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被帶去了美國。鄰居回憶說,此前這個被領養的少年與她感情很好,“叫她媽媽”。
澎湃新聞記者在王女士的家門口遇到了一個大概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說自己不是這戶人家的成員,而只是“附近的村民”,并稱王女士不在家、家中無人。
這幢院子的不銹鋼門開著,一樓的東屋窗簾拉緊。根據此前電視臺拍攝的畫面,這就是兩個男孩兒出事的房間,記者沒能進入王女士的家中。
當天,多名鄰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那位自稱“附近的居民”的年輕人正是王女士的兒子,王女士當時也正在家中。“她不吃(飯)哎,前幾天昏過去好幾次,送到醫院去掛水。”鄰居說。

談及這兩個智障的孩子,鄰居說,是福利院“給她的”(交給她寄養的),“她也沒辦法。”而問到福利院是否會定期家訪時,鄰居表示并不知情。
“寄養家庭”在這個村莊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名詞。從2000年開始,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在棲霞區靖安鎮開展家庭寄養,此后有200多名孤兒進入家庭寄養,僅在南中村就有60多個孤兒被寄養在普通家庭中。
寄養是不同于收養的另一種模式,與“完全過戶”的領養模式不同,被寄養孩子的監護權歸屬民政部門,責任也由民政部門和養父母共擔。
“把孤兒放在普通家庭的環境里面,對他們的成長是最好的。”南京市民政局福利事務處馬處長對澎湃新聞介紹,每個月,民政部門會給寄養家庭發放孩子的生活費,目前的標準是每個孩子每個月發放1600元左右。
在民政部去年出臺的新版《家庭寄養管理辦法》中,對寄養家庭的住房條件、收入水平、家庭背景等都有要求。比如,住房、收入條件要達到當地中等水平以上,確保養父母不是為了贏利而養孩子;家中要有媽媽角色,相對來說全職更好;該家庭自己的孩子要和收養的孩子拉開年齡差距,不能年齡相差無幾。
南京市福利院周副院長此前接受江蘇電視臺《零距離》欄目采訪時表示,這件事出在家庭寄養的過程當中,福利院對家庭的監管程序、監管過程存在不足。
導致2名殘障兒童死亡的那場看似無跡象的火災,是一場普通的意外火災嗎?火災的起火原因又是什么?消防部門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