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網絡噴子”會在奧運期間集中爆發?
原創 塔門 塔門 收錄于話題#一個觀察23個

身為一個當代人,如果說有哪種感受真的能稱得上「時代病灶」的話,那大概就有互聯網環境正在持續惡化。
僅僅最近兩日,我們能直接感知到的一些網絡環境顯著的糟糕:清華大學校長贈新生《老人與?!罚唤庾x成宣揚美國價值觀、為美國培養人才;打著鴻星爾克的名義,在直播間網暴一切其他品牌的導購主播;為河南災情捐款仿佛成了一場大型 PK 大賽,捐款少或是沒有曬出捐款記錄的明星或網紅,被罵得體無完膚。
愛國是好事,但如今的社交平臺里,充斥著以愛國的名義,進行民族主義的道德綁架和網絡暴力。而東京奧運會更是像個互聯網照妖鏡,各種以不同面貌出現的言論,總能在你想要不帶情緒、盡量客觀地說事兒的時候,有效動搖你繼續發言的耐心和信心。
網絡噴子的發言策略和邏輯原理(2021 奧運版)
噴子年年有,奧運特別多。正如目前在互聯網上所能看到的那樣,「2021 屆奧林匹克噴子大賽」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經過觀察和總結,我們發現場外審判員們的發言都有這幾種類型:
1. 愛貼標簽
人形 tag maker,熱衷用對錯好壞、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標準度量一切,不管怎么解釋,都只能得到一句,「這就是 XXX,鑒定完畢」。
比如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從美學角度評價東京奧運開幕式「安靜、凄美、寂寞,好像和奧運的更快、更高、更強不太搭配,但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激勵生命的方式」,因與主流觀點不同而被唾罵「精日」「舔狗」,各種極端化言論不曾停息:
2. 揣測動機
對人不對事,把每件事都掰扯到「動機」上,為少數群體發聲都是出于「政治正確」的緣故,公開維護自身權益一定是炒作,「還不就是為了錢」。
比如初出茅廬的奧運小將王璐瑤無緣獎牌,賽后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對鏡自拍,被強行歸因于「就是想紅」。
@enelothh
輸了就好好反思吸取教訓,爭取下次做到更好,而不是云淡風輕毫不在意然后發個自拍搞得跟個飯圈一樣。
@凍僵的小雞讠
剛比完賽不總結經驗,轉眼就來微博放張自拍。路人表示有點太想紅了吧,干脆去娛樂圈打槍吧~

3. 就事論人
把重點放在當事人身份、人品、教育、外表等無關信息上,「被騷擾一定是因為你穿得太暴露」之類的受害者有罪論。
比如「韓國射箭好準」登上熱搜后,炸出無數吃瓜群眾用諧音梗嘲諷「韓國人世界第一箭」;中國金牌數被美國反超了的新聞報道下的實時評論儼然成了政治攀比,任何針對美國的攻擊都「如聽仙樂耳暫明」。
@只想畢業的馮小博
我現在的心理底線是,中國錯失金牌也能接受,只要不讓美國拿,就看不慣他們支棱的樣子~
@木魚老大
美國不僅金牌數超過中國,他們的新冠感染人數也遠遠超過中國。
4. 道德勝利
不管發生什么事、能不能爭論出個結果來,搶先給對方扣上「洗地」「營銷號帶節奏」之類的帽子,先行占領道德的高地,不給人任何申辯的機會。
比如中國女排接連失利后,自由人王夢潔成了眾矢之的,網友們恨不得將她五花大綁了按在地上摩擦。于是,「魏秋月(前隊友)說王夢潔是出色的自由人」的話題越熱,就是給運動員洗白花的錢越多。
@renjinfeiwu
這年頭運動員還買洗白通稿?我一對體育絲毫無感的路人都覺得打得是個屎,別洗了,給中國體育留點臉吧。
@唯侖摩卡
救命,也太舍得花錢了,看了一眼好多大流量的yxh,不便宜啊。

5. 上綱上線
用個人經驗、比喻俗語、道聽途說代替客觀論證,任何小事都能使勁兒拔高到家國仇恨,「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們年輕人都是這樣」「穿耐克就是不愛國!」。
比如運動員楊倩在奪得首金后,有網友發現她在 2020 年末(新疆棉事件發生前)曾曬過耐克。由此,「中國運動員為什么不帶頭抵制?」的爭論鋪天蓋地:
@打赤腳巨人
買 nike ?果然奪冠了就寬容大了。
@西莉雅廚
她明明可以把耐克燒了然后發微博表明愛國心,可她沒有,真的很讓人失望。
6. 以我為準
「我」就是唯一標準,和自己意見不同的都是「不接受反駁」或者「不喜歡就別看」;
在這場事關國家榮譽感的比賽圍觀里,任何沒有取得理想成績的運動員都站在了風口浪尖,「要么第一,要么社死」。
@天平Lib
拿著納稅人的錢,取得成績難道不是應該的么?不接受反駁。
@胡鬧蘿卜
有些人真歇歇吧,競技體育從來就是贏了吹輸了噴,哪有天天鼓勵教育的,擱這過家家呢?
為什么「噴子」會在奧運期間集中爆發?
「噴子」們物種多樣,為噴而噴,說明對他們自己而言,說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抗的姿態,能夠表現出「我不服」「我想說話」就行了。
從傳播角度,我們可以認為是一小撮壞分子搞臭了互聯網。畢竟社交媒體以創造流量為目標,在這樣的機制下,越極端的言論越容易受到注意、被點贊、被傳播得越廣。很有可能占人群比例很少的人用最狠毒、也最能傳播的觀點創造了極大的聲量,而大多數人只是沉默、旁觀。但為他們貼上噴子標簽本身無助于改善討論環境,也可能掩蓋了互聯網上的真實情緒。
所以,為什么不滿的情緒會在奧運期間集中出現?奧運不僅釋放、還能強化甚至創造出樸素的愛國情懷。
不止是中國,每一個運動員、每一支隊伍,只要具有本國國籍、代表本國參賽,都能在當地輕松喚起廣泛的認同感。一場比賽的勝利就等于這個國家/地區的勝利。奧運加強了國家的概念,而在「無比強調愛國教育」的中國里,這種以愛國為由的言論就顯得格外活躍。
某種意義上,奧運被設想成一個制造英雄、實現神話的場合。對一個普通人而言,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到來時,幾周的賽程可能會讓生活充滿了意義和動力,感到和國家、運動員和其他觀眾緊密連接在一起,而參賽者本身的社會屬性,會盡可能地抹掉。
因此,當十米氣步槍項目的中國選手王璐瑤,因為比賽失利后在微博上「認慫」,就會被認為是不可原諒、浪費了納稅人的錢,反映的是這屆網民普遍不能接受本國運動員以個人情緒對外「心悅誠服認輸」的態度。

歸根結底,如果把東京奧運會開幕式說成「陰間開幕式」還算是「調侃」,那么把疑似犯規的日本選手稱為「日本鬼子」之后拿出「中國人討厭日本人有理有據」等一系列「抗日」斗志的行為,則反映了敵對的心態。對首金得主楊倩曬耐克鞋的不滿,反映了希望運動員「擺明『立場』」甚至同仇敵愾的愿望。
顯然,把某國視作敵人的想法與奧林匹克精神相悖。但也往往正是在國際語境下,民族主義才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在一種糟糕的情況下我們看到,體育比賽聚集了許多最大眾化、極其情緒化的民族主義行為。愛國言論那么多,之所以譴責性的評論會這么多。原因在于道德和情緒色彩強烈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傳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文章指出:「一條推文中每增加一個道德性或情緒性的詞語,它被轉發的概率就會提升20%?!?/p>
民族主義+道德譴責,再額外配上「性別」、「女性運動員」,一套組合拳下來,就成了如今奧運期間戾氣四溢的網絡環境了。
而這種非理性潛在的壞處是,但凡發出有爭議的觀點,就有被抵制、被要求「閉嘴」的風險,而這也是2020年來「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令人警惕的原因。它容易變成群體性的圍剿,形成新的不公平。
所以,我們如何得體大方地討論奧運
容易被忽略的一個事實是,一場比賽不是由于選手和裁判組成的。而是由選手、裁判和觀眾組成的。臺上的比賽結束后,整個比賽流程還沒結束,接下來輪到觀眾出場。
對選手來說,體育競技是零和博弈,勝者贏得榮譽,敗者的利益則因為勝者贏了而被剝奪。也就是說,體育競技是最直接的「內卷」,一個人越努力,其他人就必須更努力。深受內卷其害的打工人,不但不安慰和共情那些落敗的人,反而把他們當做一種「獲勝機器」,沒贏就像機器壞了一樣大肆批評。
對于觀眾來說,一個好的觀看方式應該是「正和博弈」的。勝負是比賽規則規定的,只對選手有效,并不支配觀眾,觀眾享受比賽的刺激,祝賀、安慰、惋惜都是正向的,也可以算是在這個「比賽」里得分。網暴、詆毀、辱罵無疑是在做相反的事。
運動員有如何「更高、更快、更強」得到高分的標準和技巧,觀眾也有「更文明、更理智」的觀賽方法。為此,我們嘗試著總結了 10 條如何得體大方討論奧運賽事和運動員的指南,歡迎大家參考。

1. 運動員是人,不是獲勝道具。人會犯錯和失誤。不要因為比賽結果而對同一個運動員差別對待,在比賽取得成績時贊美TA的一切,在比賽失利時則嘲諷、譴責或質疑TA的一言一行。
2. 同樣,不要因為比賽結果而對不同運動員差別對待。比如,認為贏得比賽的運動員愛美是個性鮮明,富有生活情趣,而指責比賽失利的運動員愛美是不務正業,三心二意。
3. 人和人比,比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比,得到一個人類的參考系,能有前行的方向。無論輸贏,都是競技體育的常態。金牌固然重要,但不要唯金牌論,不要在運動員比賽失利后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也不要站在運動員賽事失利的負罪感之上,對他們進行過分的道德施壓,認為他們一定要哭、愧疚、道歉等。
4. 競技體育充滿不確定性,不要因為中國過往優異的成績就認為中國拿冠軍是一件觸手可得的小事。不吹捧中國運動員,也不輕視其他運動員,是對每個運動員的尊重。
5. 不要因為某些外國運動員取得更好的成績,就產生排他攻擊,對外國運動員、教練、甚至外國觀眾進行嘲諷甚至網暴。也不要攻擊那些欣賞外國運動員的中國普通觀眾,給他們扣上政治的帽子,比如「 X 獨」「精 X 」「賣國賊」等。

6. 對于女性運動員,不要只關注她們的外貌、體型、愛情、婚姻、生育、家庭等情況,也不要把對女性運動員的評價建立在男性作為參照物的基礎上,避免使用性別化的、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描述來評價她們的表現,比如「男人味」「像個男人一樣」,或「不像其他一般女性」等。
7. 對于男性運動員,也要避免使用帶有性別偏見的描述來評價他們在比賽中不理想的表現,比如「像娘們」等。這實際上是暗示男性氣概優于女性氣質。
8. 不要只選取展示某些高顏值運動員的照片,也不要調侃或嘲諷某些運動員的外貌或體型。
9. 不要過度關注運動員的緋聞男/女友等私人情感生活、或花邊娛樂新聞,而掩蓋了他們付出的努力和真正的實力。
10. 最后,無論看到什么都不妨先保持冷靜,思考一下,再做評價。
作 者 | 沈 慧、鐘宛彤、鄭曉慧
編 輯 | 王朝靖
題 圖 | ins @raulsoria_
插 圖 | ins @raulsoria_
談談
奧運期間,你看到過什么離譜的言論?
原標題:《為什么「網絡噴子」會在奧運期間集中爆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