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斷片|109歲仍輕松地彈巴赫,她的樂觀是“超強傳染病毒”

巴赫的曲子從Alice的指縫中流淌出來,畫面里的她已經109歲了。
“Alice是我見過的最老的人,在她面前你會有種錯覺:眼前這個老太太就是個外星人、《星球大戰》里面那種。她的思維像刀一樣鋒利,什么都記得,笑容像孩子一樣純凈,她有時還會跟攝像師‘眉來眼去’:‘帥哥你過來,我要跟你聊天’。”導演Malcolm Clarke回憶起Alice,臉上泛著微笑。
憑借紀錄片《住在6號房間的女人:音樂把我拯救》,2014年Clarke第二次捧得奧斯卡,但是他堅持“Alice是一份天降的禮物,她是如此與眾不同。我們只是搭了一個畫框,其它的全是她展現她自己,談論她所以相信的事情。”美國《洛杉磯時報》如此評價她:“她的偉大不僅僅因為坐在6號監獄房間的長凳上彈出了美妙的音樂,更因為她從不帶著慍怒回首往事。”

最老的鋼琴家和大屠殺幸存者,并不是影片成功的原因,Clarke說:“因為之前拍攝《天堂的囚徒prisoner of paradise》我已經對大屠殺相關的故事產生了抗拒,我的朋友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說服我去見Alice。我當時就想著那就喝杯茶好了,可見面一個小時之后、當我走出她的公寓,我知道這是一部必須馬上拍的片子,這不只是跟大屠殺有關,她身上有更多的東西。”
沒有時間去找資金,參與的人都沒有酬勞,但拍攝團隊的成員卻達成一個共識:“如果我們要做這個,我們就開始做吧。”因為當時Alice已經107歲,而必須要在她身體還健康、思路仍然清晰的時候,完成這個故事。

生于商人之家,母親是藝術家,斯蒂芬·茨威格、弗蘭茲·卡夫卡是家中常客,Alice7歲開始學琴、30歲已成名,40歲那年和6歲的兒子Stepan一起被納粹送進了特萊西恩施塔特集中營,同樣被抓走的還有母親、心愛的丈夫(他們最終沒能走出集中營)。
為了政治宣傳,納粹允許特萊西恩施塔特集中營的藝術家們舉辦音樂會,以展示“集中營是猶太人生活的新家園”。當人們眼前只剩死亡和絕望時,Alice卻選擇看見希望:“只要還讓我們演奏音樂,一切就不會很糟糕。”

在集中營的兩年間,她一共演奏了150場音樂會,“音樂是唯一能幫助我們保持希望的東西,它讓我快樂,也給孩子們安全感”,她的朋友說:“她的音樂讓我們回憶起過去的美好,也對未來可能重新回歸的生活有了一絲希望”。時常來聽音樂會的納粹軍官,因為音樂對她的感激和幫助也支持著她等到走出集中營的一天。黑暗的年代,音樂完成了對人性的慰籍和救贖。

“相信我,我和很多有著大屠殺經歷的人呆過很長的時間,但我從來沒有聽到任何一個人像Alice這樣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很高興我曾經在那里(集中營),它讓我變得比其它人更加堅強’”,導演Clarke用掌握的大量史料去再現當年的畫面,扭曲的圖畫與Alice的口頭禪“生活如此美好”形成一種激烈的對撞感。
戰后有很多的德國記者前去采訪Alice,他們站在門口不敢進門:“我們可以進來嗎?你還恨我們嗎?”,Alice請他們進屋、喝茶:“我從來不恨,仇恨只能帶來更多的仇恨。”

“生活的好與壞,并不是取決于生活,而是取決于我自己,取決于我;任何事情的好與壞,我知道壞的一面,但是我選擇去看好的那一面”,1986年,Alice從以色列移居英國,發現患了乳腺癌,她選擇手術治愈。99歲還堅持游泳和運動,106歲時每周去老年大學上課,直到去世前,每天不改的是早上10點練琴。
2001年,身為大提琴家的兒子在音樂會之后心臟病突發去世,她時常去兒子的墓地,內心充滿感激:“感謝兒子無需經歷年老衰弱……他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演奏音樂”。在Alice生命的最后十年,作家卡羅琳·斯托辛格(Caroline Stoessinger)一直陪在她身邊,并根據Alice的回憶撰寫了《百年智慧》。


導演: Malcolm Clarke 馬爾科姆 克拉克
制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首映時間:2013年5月31日
片長: 39分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