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李:近八成商二代不愿意接班,計劃生育讓接班人單一化
主講人:金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
主題:“領導與變革:華人家族企業全球課程”:華人家族企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時間:2015年9月2日
主辦: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和哈佛商學院

【編者按】
為什么現在要研究中國家族企業的傳承問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李表示,目前中國大量的民營企業還是以家族的形式運營,未來五年十年中間,這些企業大部分將面臨交棒的問題,截至去年底,A股1400多家民營商業公司大約50%是家族企業,中國家族企業大部分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蓬勃發展,很多企業現在還是在一代人手里,但是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開始逐漸邁向老齡,從55歲到75歲,中國第一代企業家正在進一步退出歷史舞臺。
金李提到,“近八成的二代,不愿意接自己企業的班,愿意自主創業。我覺得我們很多第二代的企業家他們其實非常有志氣,他們不愿意在自己父輩的麾下生活,我聽到有二代們幾乎用吶喊的聲音喊出自己的心聲,你們是白手起家的,你們能不能也給我一次白手起家證明自己的機會。”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對金李發言內容的摘錄:
為什么現在要研究中國家族企業的傳承問題。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成就了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其中相當一批已經開始向第二代交班,這一過程的成功與否和質量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經濟未來30年的發展,應該說是我們非常值得關注的。
同時,當下中國整個的經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經濟本身在升級轉型。第一代的企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以后,也開始進行經濟的升級轉型,應對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形勢,第一代企業家往往感覺到非常辛勞,同時新生代的企業家雖然對新的理念和資本市場有比較好的把握,但畢竟在經驗上還是不足的。兩代表人在交班的過程中,因為理念沖突,交流不暢,往往產生非常尖銳的問題,我們接觸的很多第二代企業家對接班都有一種困惑和迷茫。
企業家最關心接班問題
我們對很多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進行訪談調研發現,接班問題都是在調研中凸顯出的企業家最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我親耳聽到咱們優秀的第一代企業家指著第二代表企業家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歸根到底是那幫孫子們的,他說的孫子,可能是他的更后的后代了。如何順暢的實現企業的傳承?我想是每個第一代企業家心中非常大的一件事情。
其實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是這樣,愛馬仕家族的第五代傳承人,他說愛馬仕不是我從我的父母手中繼承來的,實際上是我從我的子女后代手里借來的。如果是從我父母手里繼承來的,這個企業就是我的了,如果是從子女手里借來的,就意味著一個責任,將來要把更好的企業,更高大的企業還給子女。他說這句話,是作為一個企業家,家族企業的領導人既要對先輩有責任,又要對后人有非常大的責任。
家族企業是很多重要經濟體的劑量和背景,在全世界最大的企業中間也占有相當大的份額。美國的研究表明,從第一代傳到第二代的只有70%的企業,能夠順利的傳兩代的企業也就是10%多一點,只有3%左右的企業能夠順暢地傳三代或者以上。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也不過20多年,大約是創始人的工作年限,歐洲平均數字好一點,也好不了多少,大約有4%左右的企業能夠傳三代,能夠從第一代傳到第四代,或者更多代的手上。東南亞的研究表明,家族企業在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棒過程中間,上市市值五年內平均縮水六成。
我們目前看到的數據并不樂觀。首先,目前中國大量的民營企業還是以家族的形式運營,未來五年十年中間,這些企業大部分將面臨交棒的問題,截至去年底,A股1400多家民營商業公司大約50%是家族企業,中國家族企業大部分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蓬勃發展,很多企業現在還是在一代人手里,但是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開始逐漸邁向老齡,從55歲到75歲,中國第一代企業家正在進一步退出歷史舞臺。
對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家族企業的親屬關系,2010到2012年第一大親屬關系還是一代夫妻共同創業,第二大親屬關系是兄弟姐妹共同創業,第三大親屬關系是兩代人創業,2013年開始,兩代人在同一家企業的親屬關系已經超過兄弟姐妹的比例,意味著中國家族企業已經開始進入第一次大規模的交班,這是中國近代經濟史上第一次。我們既缺乏成功的經驗,也缺乏失敗的教訓。同時,我們很多企業其實并沒有準備好,中國工商聯2012年發布的《中國家族企業發展報告》中說,在被調查的3000多家企業中間,有40%以上根本沒有考慮過傳承問題,即將進行傳承企業的現象也不盡如人意。
關于誰接班,怎么接班,如何培養接班人,不同年齡的人往往看法不完全一樣。年紀比較大的第一代企業家還是傾向在家族內部進行企業傳承,新生代的企業家對于使用職業經理人接管企業持有比較開放的態度。同時,他們更傾向于認同第二代不一定實行管理權,只需要繼承家族的股權。但是這里面也產生一個問題,中國目前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并不是高度發達,未來有沒有可能職業經理人愿意進入家族企業,或者家族企業怎么吸引更合適的職業經理人,這也是我們未來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
我們調查數據顯示,55%的企業家目前的看法是,孩子不愿意或者不能夠繼承企業的管理權,可以由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但是自己或者家族保留對企業的股權,5%的企業家自己認為,企業將來可能沒有人繼承,我退休以后,或者減持,或者轉讓,或者關閉企業。
傳承什么?50%被調查的企業認為二代首先是繼承股權,同時相繼的視情況可以行使對企業的管理權,32%的企業認為必須是股權和管理權并重的傳承,7%的企業認為二代只能繼承股權,可能二代根本對這個企業管理沒有興趣。
如何培養二代接班人
如何培養二代的接班人?45%左右被調查企業認為從各部門之間輪崗開始,35%認為應該從一線,從車間做起,只有20%認為應該直接進入到企業的中層,或者高層的崗位做起。二代接班的情況,大量的二代企業家在海外有比較長的留學經歷,平均3.5年以上,大概2/3以上的人學經濟管理專業,或者他們出國之前家人希望他進入企業管理,但是這些人真正留在企業內部接班的比例并不高,我們做了大量統計,愿意接班的第二代企業家只占20%左右,愿意自主創業的大概有70%,剩下的10%左右,寧愿做其他工作,比如成為一個專業人士,醫生、律師等等。
我們接觸過的一些家族企業的二代會直接跟我們悄悄地說,老爸老媽到時候把這個企業賣掉,把股權折算成錢,給我錢好了,這個錢我怎么花,和你沒有什么關系,這是我的決定。將近八成的二代,不愿意接自己企業的班,愿意自主創業。我覺得我們很多第二代的企業家他們其實非常有志氣,他們不愿意在自己父輩的麾下生活,我聽到有二代幾乎用吶喊的聲音喊出自己的心聲,你們是白手起家的,你們能不能也給我一次白手起家證明我自己的機會。
二代談到他們不愿意接班的原因的時候,有1/3左右認為是因為我們的父輩他們從來都不放心我們,也不會把權力放給我們,因為他們覺得我們太幼稚,我們太弱小。有1/3覺得自己確實資力太淺,有1/3認為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不管自謙還是自傲,大部分第二代企業家對于接續家庭的事業并沒有很大的信心。但是,另一方面雖然有高達80%左右的第二代企業家并不情愿去接班,而事實上家族企業中間只有24%的企業最終聘用了職業經理人運作企業,有20%左右的企業自己接了,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企業,超過一半的第二代,他們雖然心里不情愿接班,但也勉強在企業里接班。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好,未來這個企業的發展可能有重大隱患。
在江浙進行的調研顯示,二代與父輩的就企業問題發生的沖突最終結果有三種,54%第二代企業家會選擇最終完全屈從,既然你這么說,就按你說的辦;20%不到的會和父輩發生沖突,但最終會留在這個企業,26%的二代企業家最終會選擇離開父輩的企業。
二代們為什么不愿意接班
影響第二代接班意愿的因素有哪些?如果創始人和非家族的其他老臣高管對第二代比較信任,第二代會更加容易留在企業接班,企業本身管理的規范化程度越高,繼承者接班意愿也會越強,企業規模越大,二代愿意接班的可能性也會越大。影響第二代表接班除了意愿以外,還有一個成效,它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首先,第一代的公司領導和公司老臣的關系,其實對接班的意愿和成效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如果第一代創始人和公司的高管之間互相信任,以及對第二代信任比較高,更容易使得第二代完成接班。二代企業在家族內部的成長經歷,如果接班過程中間,第二代在家族企業有比較豐富的成長經歷,他也有更大的信心。企業本身管理的規范化程度,實際上對二代接班的效果會非常重要,如果企業本身有很嚴重的管理規范化的問題,第二代要么不愿意接班,或者接班以后效果也不好。
第一代企業領導人的風格,第一代企業是一個什么樣的領導人,是一個賞罰分明,還是威權型的,對接班以后的效果也會有非常大的影響。還有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如果順暢,可能使得第二代更為順利的接班。我們跟企業接觸的時候,很多企業家雙方,第一代和第二代會悄悄跟我們說他們對另一代人的抱怨,父輩覺得孩子不懂事,子女覺得父輩很多事情太武斷,太霸道,父輩覺得子女對很多事情想得太激進,或者太幼稚,子女會覺得父輩太老套,太保守,或者所謂的江湖越老,膽子越小,父輩會對子女非常不放心,你什么都不懂,子女會覺得從來都得不到父輩的肯定,總是說我不對,總是說我不好。
在二代不能或者不愿意接班的時候,能不能讓職業經理人把這個企業繼續傳承下去。我們接觸到中國大多數企業,到目前為止對職業經理人并沒有很高度的信任,也發生過一系列職業經理人和家族之間的矛盾。總的說來,中國的高端人才市場,相對于歐美不發達,有巨大的信息不對稱,還有道德風險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家族企業的職業經理人的道路應該說仍然任重而道遠。
即使如此,我們接觸到的不少企業家開始考慮在家族以外尋找接班人,或者至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我們接觸過的企業家,比如有的人提出這幾種標準之間的權衡取舍,到底應該用人以親,還是用人以賢,我們也看到很多新的例子,有一些企業家開始把自己的企業交給他愿意去相信的,更能夠帶領這個企業發展,使它更好傳承的一些職業經理人。《福布斯》2014年發布的中國現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中間,說中國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由家族成員擔任CEO的比例在繼續下降,更多的職業經理人開始進入家族企業的管理中。在中國內地的家族企業中,大概有100家左右的家族企業現在已經把經營大權交付給職業經理人。
計劃生育讓接班人單一化
提到中國家族企業傳承既有和世界各國相似的問題,也有很多自己的一些有一定的獨特性的問題。我們看一看其中的一些特點。東方整個民族更看重個體以外的所謂的家族的整體利益,看中延續,它有一個積累,一個上升的感覺。很多人說,這一代我吃很多苦,忍辱負重,省吃儉用,希望我的后代站在我的肩膀上。
在中國,以及在整個亞洲,通常企業的掌門人很多是以前傳統的是男性的家長一直希望執掌這個企業大權,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我們課程里面分享的一個案例是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92歲高齡,仍然堅持這個企業的領導權,直到他去美國出差視察的時候突然去世,都沒有留下遺囑,以至于家族其他成員不知道該怎么傳承,這既罕見,也不那么奇怪。
這個傳承可能會帶來什么樣的問題?亞洲國家普遍對于所謂軟性資產,比如人脈關系非常高度重視,甚至在他們看來,這種關系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不弱于現代公司治理原則,企業規范化等等,很多企業在這一點來講處于高度的人制,而非法制的狀態,企業領導的個人魅力在企業領導過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這種魅力很難傳承給下一代。市場相對不發達,包括并購市場、人才市場、職業經理人市場都不發達,企業并購也很困難,這些都使得企業在轉手過程中浪費或者造成損失。
家族企業傳承的問題,中國實行獨特的計劃生育政策,大量第一代企業家往往只有一個直系的成年子女,他們堂兄弟姐妹也相對比較少,這就對傳承帶來很嚴重的問題。我接觸過企業家跟我們說,我們這一代的企業是千軍萬馬里殺出來的,萬里挑一挑出來的,但是我現在只能挑一個人,就是我的兒子,因為我只有一個兒子。當然,我們發現成功的企業家往往還有更多的孩子,只是比較小,第二代不是獨生子女大概占到60%多,所以企業未來還會面臨分家的問題。
國內信托理財水平較低
最后,資本市場,特別是信托理財,私人銀行業務等等水平相對低下,未來可能會對家族財富的保存形成比較大的沖擊。第一代企業家往往不太考慮這個問題,因為第一代企業家覺得他不太重視理財,信托機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覺得我的家族企業本身就是一個超級有效的信托理財的工具,他的回報可能大大高于外界資本市場能夠帶來的回報。
但是,當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你的繼承人,如果他的能力并不比你強的時候,同時未來的風險和收益可能會成正比,未來隨著家族企業的傳承,可能就會有一個問題,在家族內創造財富和保持財富的能力需要得到資本市場的一些配合和補充。在那種情況下會帶來很多問題,我們現在并沒有完全準備好。
接下去的一個話題,基業常青是不是可能的?蘇格蘭有句諺語,就是父親買,兒子建,到孫子就開始賣了,重孫子就當乞丐去了。但是歷史的實踐又在不斷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目前觀察到最長的企業,我們有數據是日本的企業,比如有一家企業叫金剛組,已經活了1400年以上,2006年遇到巨大的問被迫進行巨大重組,但是現在又成立了一個新的公司,重組之后還叫做金剛組。
但是,中國人經常把自己認為類似于西方的猶太人,我們叫做東方的猶太人,猶太人在全世界范圍內有非常成功的家族的傳承。歐美成熟經濟體,其實很多經濟體有過幾代十幾代傳承,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虎父終歸無犬子
去年很流行的一本書是托馬斯·皮克迪寫的《21世紀的資本》,他說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觀察,資本本身正在以經濟發展更快的速度在匯集到一些特定的家族手里。我們看到在全球營收最高的500家企業中間,有44%的企業是由第四代或者更靠后的接班人所控制。而在整個樣本,所有的企業中間只有5%不到。所以,一個可能的解讀是,那些優秀的家族企業反而可能會有更長久的傳承,當然另一種可能的解讀是只有這些企業能傳承到第四、第五代表,經過幾代人的積累,才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大企業。
目前國內企業也走向第二代的傳承,新希望、娃哈哈,200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已經有40家企業的富二代進入,這些繼承人都非常年輕,大量的是80后、90后,其中大部分在國外受過訓練,受過教育。怎么看待中國第二代企業家,第一代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加愉快的成長過程,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成熟于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挫折。
我聽到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話,一位企業家跟我說,我是一只老虎,但是我的孩子就是一只羊,如果將來我不在了,這個企業他還能夠控制住嗎?當然,第二代可能吃過的苦沒有那么多,也許有一些浮夸,或者坑爹的,但是我們接觸大量優秀的中國第二代企業家,并不是不孝子孫,很多人愿意證明自己,同時他們是全球化和互聯網的一代,無論在視野、知識體系和價值觀上都比父輩看得更多,他們很多人是因為生活方式的改善,更愿意享受人生,或者愿意把工作和人生有一個更好的平衡。但也不乏有非常有進取心的一些人,假以時日,他們會是中國經濟騰飛的脊梁,虎父終歸無犬子。
(根據主辦方提供速記整理,未經演講人審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