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藏糧倉”江孜欲轉型:借紅河谷現代農業示范區做農業強縣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日喀則市江孜縣正在謀求從傳統農業大縣到現代農業強縣的轉型。
8月29日,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跟隨“滬藏情 日喀則行”上海網絡媒體采訪團隊走進江孜縣,了解該縣紅河谷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

紅河谷現代農業示范區位于江孜縣城所在地江孜鎮,海拔4040米,是上海市第七批援藏重點產業項目之一,也是上海浦東新區對口援建地區江孜縣實現農業強縣目標的重要抓手。
江孜縣江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旦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示范區占地6萬畝,涉及農戶2476戶,農民11213人,占全縣人口的1/6。
其中,核心區面積210畝,主要發展種源農業、露地和設施蔬菜、高原特色農產品加工、藏藥種植、工廠化食用菌和休閑觀光農業。輻射區在因地制宜、尊重當地種養習慣和引導江孜縣業產業進一步優化的基礎上,發展機械化高效糧油、規模化蔬菜、標準化畜牧和農業旅游等四大產業。
江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上海和江孜兩地3家企業共同注資建立,是紅河谷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經營運行主體。
盡管該示范區核心區一期從2013年8月投建,2014年8月投入使用,運營至今僅1年時間,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前期投資和每年的撥款,但羅旦堅信,由公司運營的示范區最終還是要實現“自給自足”。

紅河谷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與浦東新區農業發展集團合作,采用種苗研發和市場營銷“兩頭在上海”、生產基地“中間在江孜”的模式。種苗的研發主要由上海孫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承擔,目的是研制出適合在高原高寒地區生長的作物種苗。
“去年我們引進了70個種苗,經過試種現在留下了20多個,經過全程監控種苗生長,我們發現有些種苗比在上海還要長得好。”上海援藏干部、江孜縣委書記孫嘉豐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例如香菇,因為江孜地區日照時間長、溫差大,所以香菇長得更加飽滿。”
孫嘉豐說,這些香菇凍干以后運到上海可以賣到每斤140元的價格。這對當地的農民來說,無疑是可觀的收入。

事實上,江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希望讓江孜縣的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嘗到甜頭”,從而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這些試種成功且市場接受程度高的作物。
羅旦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推廣示范區培育作物的最大難點在于當地農民的理念。“這里的傳統作物是青稞,老百姓喜歡吃糌粑、釀青稞酒,很多人不舍得放棄種植青稞,對它的依賴很大。”
羅旦算了一筆賬:種植1畝地的青稞,每年的收入不到3000元;如果這1畝地用來種植香菇,每畝地可栽培1000個左右的菌棒,每個菌棒每年可生產8至12斤的香菇,按照目前售價每個菌棒每年的利潤在70至80元,每畝地的收入最多即可達到80000元左右。
如今,江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每年有200至300萬株種苗免費提供給當地農民培育,農民收獲后,公司再進行回收。以此來“慢慢推廣,逐漸實現產業化”。

此外,從2013年開始,江孜還從縣里挑選農業專業干部送到上海孫橋現代農業示范區培訓,培訓內容既有種植技術,也有現代農業理念。同時還會邀請孫橋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專家前來指導。
“截至目前,已經有20余人次送到上海培訓。這些干部回來后,再將技術教給當地老百姓。”羅旦說,這樣的培訓方式既減輕了成本,也解決了藏民語言不通的問題。
今年恰逢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同時也是上海開展援藏工作的第21個年頭。根據“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21年來,上海相繼派出7批干部赴日喀則市及下轄江孜縣、亞東縣、薩迦縣、拉孜縣和定日縣對口支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