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憶東:5年大牛未走完,救市創造罕見做多環境

內容主要講兩個方面:第一部分,中期A股行情大格局的看法——牛市休整期、修復期,有保有壓的震蕩市格局,產生結構性行情。第二部分,對于短期行情的看法以及反彈機會。總結如下:
1、當前A股市場處于救市背景下的一段可操作的反彈行情。震蕩市格局下,想炒趁早,不炒拉倒。故此次反彈啟動之初,建議機構投資者趁早參與,把握好節奏。
2、反彈的核心邏輯依然是“救市“改變了股市短期多空力量,”國家隊“對于行情的主導性越來越強,悲觀者作為”空頭“已經失去了做空的籌碼,從而被動地變成了潛在的”多頭“;而滑頭作為觀望的大多數,會隨著反彈而改變預期。
3、從反彈的節奏來看,股災之后投資者情緒呈現“驚弓之鳥”狀,持股意愿不堅定,行情在投資者的猶豫中繼續展開。
4、投資策略:機構投資者應該盡快適應震蕩市行情,立足斯諾克的打法,積小勝為大勝。震蕩市正是交易型“老手”大顯身手的階段。而作為非交易型投資者,建議秉承震蕩市的底線思維,與大眾情緒適度做些逆向,保持能忍受的風險敞口,在震蕩市的底部區域(大盤3373-3600)懷著憐憫的心買入,在相對低位時保持勇敢、適度積極,而當反彈到市場再度亢奮時再優化持倉結構和比例。
5、值得參與的短期反彈機會——立足基本面和政策面的確定性,尋找籌碼松散之處進行突破,規避“堰塞湖”類股“跌深反彈”的誘惑(具體行業見正文)。
6、中期展望,牛市步入休整期,牛市的基礎還在,只是需要被修復、被鞏固。相對活躍的資本市場助推經濟轉型,有保有壓的震蕩市,結構性、大分化行情。
第一部分,中期A股行情大格局——牛市休整期、修復期,有保有壓的震蕩市、結構性行情
近期有些朋友“多翻空、悲觀看熊市”,相比較之下,我們關于“牛市盤整期、修復期,震蕩市、大分化行情”的觀點就顯得很積極、樂觀了。
大家都記得,我一直認為這一輪的牛市是5年的大周期,但是此輪全面牛市行情不會是一路瘋牛,而是三個階段:牛市—盤整市—牛市。4月初興業春季策略《財富險中求》鮮明提出,第一階段是從去年到今年二季度,二季度為牛市第一階段的最高潮,并會經歷“小尖頂”調整和“大尖頂”調整。第二階段,是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調整、震蕩,為牛市修復期。第三階段又是持續數年的上漲。
所以,我在6月初中期策略《養精蓄銳》提出“下半年行情換檔為震蕩市,行情類似1996-2001年5年牛市中的第二階段即1997年7月至1999年5月初的階段,是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調整、震蕩”的判斷。
歷史雖然不會簡單重演,但是常常很相似而值得借鑒。1996年到2001年牛市節奏就是“牛市—盤整市—牛市”,和當前的宏觀背景相似,都處于經濟轉型階段,利用資本市場來盤活存量、推動改革和轉型。當時,第一階段“瘋牛“,大盤指數從1996年初的512點上漲,漲到1997年5月初1510點。第二階段盤整市,上證大盤初期調整30%多而構成的低點后面被多次回探,但都沒有顯著打破,從而,構建出底部區域,支撐結構性行情,特別是并購重組股的行情是很強的,為國企脫貧解困服務。第三階段,1999年“5·19”行情為起點,掀起新一輪長達兩年的牛市行情。
為什么立足中期,主板的行情依然是牛市修復期而并非大熊市?因為,此輪長期牛市的基礎還在,只是短期受到損傷而需要被鞏固而已。因此,中期來看,戰術上可以靈活一些,但是,戰略上還是應該保持樂觀、積極,搞活資本市場。
首先,核心邏輯——這輪是“被利用的轉型牛市”,從這次牛市的巨大力度來看,資本市場對于中國經濟轉型和改革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但是,股災以及短期權宜之計的救市使得轉型牛市的基礎受到損傷,需要時間來整固。
一方面,雖然并購重組的正反饋還在,但是,股災之后,估值體系面臨重新構建,至少市值泡沫和估值泡沫太大并不利于“以股換股”并購;另一方面,IPO暫停和再融資放緩,以及推出注冊制和戰略新興產業板所遭遇的阻力,也不利于引導社會資源向創新和創業領域的優化配置。
現在的宏觀經濟格局下,過去三十年所走的那條路是銀行信貸加上土地財政,這條路老早就走不通了。而轉型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選擇,經濟轉型,就需要有一個相對活躍,能夠盤活存量,推動創業和創新,能夠有造血功能的股市。
以主板、創業板、三板、PE、VC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是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和創新創業的核心高地,活躍的資本市場可以通過并購重組,把一個廉價的資金、資源通過資本市場優化配置給產業資本,促進產業資本的發展創新,形成正向反饋。
其次,低利率環境仍在,有利于資產價格的表現,只是下半年貨幣政策可能會有一定的觀望期,放松力度不會比上半年更大。
第三,社會財富再配置的角度,股災之后的風險偏好有所降低、“杠桿牛“需要休整,但是,從股票占居民家庭財富的比例、保險養老金等長期資金權益類投資占比、證券化率率等指標來看,股票資產配置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
第四,做一個類比,牛市修復期的主板行情就像這兩年的經濟增長GDP一樣,是穩中求進、守住底線、結構調整,而不是大破大立、深蹲起跳。因為,中國是個大國,而且未來3-5年是我們經濟轉型和改革的黃金機遇期,不能隨便浪費了。加速經濟轉型的國家戰略,最好的牌就是利用資本市場推進中國經濟轉型。
總結一下,中期展望——行情屬于牛市的修復期,并非大熊市,而是有保有壓的震蕩市、結構性行情。中期的投資機會——順應震蕩市,順著受益于經濟轉型的大邏輯精選最優質的股票,階段性配置基本面和政策面確定性高的資產,適度做波段。新型工業化、新興消費服務、新能源、互聯網新模式等為代表新興產業的產業趨勢繼續看好,但是行情將呈現大分化,短期也許不斷會有跌深反彈,然而,中長期趨勢性上行的大機會還需要等待,等待戰略新興產業板以及之后的新經濟代表性股票特別是“中概股“回歸,也等待估值體系重建、IPO和再融資重啟“堰塞湖”泄洪之后。
第二部分:對于短期行情的展望——反彈窗口期的可操作性機會
短期角度,我比大多數人樂觀,因為,我一直秉承的投資框架是判斷特定時間階段的主要矛盾。現在這個階段A股市場還不算是正常市場,而是嚴重股災之后救市維穩下的市場,這個階段行情的主要矛盾,或者說我們看反彈窗口的核心邏輯依然是“救市”行為改變股市多空力量短期的博弈地位。
我們今天提示下階段反彈是機構投資者可以操作的機會,正是從救市改變多空籌碼博弈的這個短期核心邏輯出發而得出的判斷。
首先,近期作為多頭的”國家隊“對于行情的主導性已經越來越強,自由流通市值僅有19萬億,但是,證金公司、社保、券商以及部分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泛國家隊”在近一個多月的持續救市過程中低位鎖定了大量的籌碼,我們簡單測算可能接近甚至高于自由流通市值的10%。
現階段市場人士擔心“國家隊退出”,其實是杞人憂天。考慮到本次股災的嚴重性及其對投資者情緒的打擊,預計國家隊的維穩行動會持續較長的時間,最終證金公司也未必需要明撤,完全可以將低位接的藍籌股籌碼劃撥給社保、養老金,代表全民持股。
其次,而悲觀主義者作為”空頭“已經顯著減倉而失去了做空的籌碼,從而被動地變成了潛在”多頭“。
一方面,機構投資者倉位不高。私募基金的倉位普遍極低;保險、公募機構普遍倉位在較低位置,恐慌性贖回潮已經結束,短期在講政治的背景下,整體倉位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有限。
另一方面,股災之后,監管層清理場外配資,目前基本告一段落,做空壓力已經結束;而場內“兩融”余額短期經歷去杠桿之后也將趨于平穩,結合海外經驗,兩融余額對流通市值的占比約為2%-5%,中國當下1.3萬億兩融余額對41萬億流通市值的占比相對合理。
第三,此前一系列的“救市”政策給市場創造了歷史上罕見的做多環境:IPO暫停、再融資放緩,產業資本(大股東、持股5%以上的股東)被規定6個月內不允許減持,而且鼓勵增持。
當然,我這里插一句,我們現在已經從“呼吁救市”轉向呼吁盡快轉向“國家隊守住底線+市場化手段主導、持續推進改革”,因為救市已經成功,救市是救急,我們6月29日呼吁抗洪救災是因為看到市場失靈,流動性缺失而導致去杠桿無法完成,從而形成了流動性擠兌的惡性循環及其相關的金融機構潛在風險。
現在流動性風險已經化解,國家隊只需要真金白銀守住大盤底線即可有助于穩定人心,但是,一些以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的權宜之計有待商榷,可能是好心幫倒忙,應該早點退出,讓市場機制來正常運行,比如,IPO也可以盡早地、有序地恢復,IPO的打新和炒新效應對于激活市場是有幫助的。
第四,現在大盤依然處于相對低位,而“滑頭”作為觀望的大多數將會隨著反彈而改變預期。
股災之后投資者情緒呈現驚弓之鳥狀,因此,反彈的節奏來看,行情在投資者的猶豫中繼續展開,但是,至少短期還不到“滑頭”大規模獲利回吐的時候,依然屬于支撐反彈持續的好時機。
因此,當前在此次反彈剛啟動之時,我們建議機構投資者抓住時機、把握好節奏,趁早參與。
正如我們在《震蕩市中的底線思維》提出的“這一階段的投資中,最需要想清楚的是指數波動的底限在哪里?今年7月9日的低點大概率將是未來數年底部區域”。在中期震蕩市的格局下,面對以后的反彈時間窗口,如果想參與反彈,都需要趁早,否則會很尷尬。
機構投資者應該盡快適應震蕩市行情,震蕩市行情的投資,應立足斯諾克的打法,積小勝為大勝。震蕩市是交易型“老手”大顯身手的階段。而作為非交易型投資者,建議秉承震蕩市的底線思維,與大眾情緒適度做些逆向,保持能夠忍受的風險敞口,在震蕩市的底部區域(大盤3373-3600)懷著憐憫的心買入,在相對低位時保持勇敢、適度積極,而當反彈到相對高位(大家再度亢奮YY)時再優化持倉結構和比例。
機構投資者值得參與的短期反彈機會——立足基本面和政策面的確定性,尋找籌碼松散之處進行突破,而規避“堰塞湖”型機構重倉股的短期“跌深反彈”誘惑。
具體而言:
(1)短期基本面的確定性,包括行情景氣度高的養殖、白酒、餐飲旅游、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航空等;也包括攻守兼備、估值和盈利匹配度高的金融、醫藥等行業的二線藍籌股。
(2)受益于“穩增長”政策加碼的領域,包括水泥、環保PPP、建筑、管網、電力設備和清潔能源、冬奧會和京津冀等區域相關的基建、受益于其他重大工程項目的公司;
(3)波段操作政策面的確定性:軍工、國企改革;
(4)短期有股價安全邊際,長期跟著產業資本:并購重組、近期被大股東/高管大幅增持、舉牌的股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