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病毒消滅癌癥,用魔法打敗魔法
文/陳根
在人類發現癌細胞之后的100多年里,癌癥一直是醫學界久攻不下的難題,尤其是在癌癥中后期,癌細胞的轉移和擴散更是加速患者死亡的“催命符”。能夠與癌細胞同“媲美”,大概也就是病毒感染了。
病毒是自然創造的冷血殺手。目前發現的對于哺乳動物致命的病毒就有32萬種,它對人體的害處毋庸置疑。著名的“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由于大多表現出致命性,因此也往往令人談病毒色變。

然而,就是這兩種臭名昭著的健康的“攔路虎”相遇,卻創造了令人意外的可能。1904年,美國醫生GeorgeDock就報道了一例他親手治療的白血病病例,這位42歲的女性白血病患者在感染流感后,病情一度達到了完全緩解。要知道,通常情況下,感染對白血病患者可是致命的。
該報道引起了人們對于用病毒治療癌癥的興趣,不斷有類似的病例被報道,相關研究也如火如荼的開展。20世紀8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發展成熟,新一代溶瘤病毒出現,推動了用病毒克制癌癥的發展。
溶瘤病毒,顧名思義,就是能特異性感染腫瘤細胞并誘導死亡(實現“溶”)的一類病毒。此后,多種被基因改造的病毒被應用于腫瘤治療的臨床試驗,然而,一直以來的結果卻差強人意。至今,僅有一種溶瘤病毒——遺傳改造的皰疹病毒T-VEC (Imlygic)被美國FDA批準應用于黑色素瘤治療。
究其原因,溶瘤病毒療法獨立使用時并不能使腫瘤完全消退,主要是由于每個癌癥患者對溶瘤病毒的敏感性和反應程度不同。因此,為了能讓癌癥患者在該療法中受益,有效的識別出易受病毒感染宿主的遺傳特征成為目前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日,德國癌癥研究中心與溶瘤病毒免疫治療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聯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其最新成果,該研究找到了病毒進入癌細胞的大門“層粘連蛋白”,并闡明了H-1細小病毒(H-1PV)是如何附著并偷襲癌細胞使腫瘤裂解和死亡的。
為了更有效的利用溶瘤病毒,找到有助于識別H-1PV易感性的生物標志物,研究團隊分析了位于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基因,以表征它們在與病毒對接過程的作用。進一步的實驗中,一種在介導細胞附著和滲透中起關鍵作用的調節劑“層粘連蛋白γ1” ( LAMC1 )被鎖定。
研究發現,當LAMC1在神經膠質瘤、宮頸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等環境下失活時,病毒對癌細胞的攻擊性會減弱。并且,層粘連蛋白會在不同的腫瘤微環境中差異表達,例如與健康組織相比,它會在胰腺癌和膠質母細胞瘤 (GBM)中過度表達。
此外,在腦腫瘤中,它的表達量會隨腫瘤級別的增加而增加,晚期 GBM患者腫瘤中的層粘連蛋白水平要更高一些。不僅如此,110 份原發性和復發性GBM 的活檢分析報告顯示,與原發性腫瘤相比,復發性GBM中層粘連蛋白的水平明顯更高。
也就是說,層粘連蛋白表達量高的癌癥患者更有可能對溶瘤病毒療法產生反應。這或將為未來的溶瘤病毒治療提供生物學標志,但總的來說,借助溶瘤病毒實現腫瘤消退依然是當前癌癥治療領域一個重要方向。可以預見,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臨床的完善,溶瘤病毒治癌癥在未來也將會有一席之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