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注膠蝦”屢現來源仍成謎,廣東湛江發函請溫州協查

浙江溫州、云南昆明出現“注膠蝦”產地均指向廣東湛江一事,有了新進展。
7月23日上午,湛江市食藥監局回復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采訪稱,從7月21日開始,湛江市、縣、區食藥監系統開展了一次徹底檢查,到目前為止,未在轄區內發現類似“注膠蝦”產品。目前已發函件請溫州食藥部門協查。
澎湃新聞隨后從溫州市食藥監局證實,該局已收到湛江市食藥監局的協查函件,具體產地信息還在調查中。根據物流信息顯示,在溫州出現的“注膠蝦”是從湛江發出,具體地點尚不明。目前,溫州市發現的“注膠蝦”抽樣已送上海有關檢驗機構檢測,檢測結果預計下周才能揭曉。
7月23日下午,昆明市官渡區食藥監局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介紹,之前查扣的疑似“注膠蝦”已經銷毀,該局對轄區水產市場再次進行了檢查,未發現類似“注膠蝦”。針對媒體報道昆明出現的“注膠蝦”來自廣東湛江,該工作人員表示,蝦屬于水產品,追查“注膠蝦”來源,以及檢驗工作屬于當地水務部門管理范圍。
湛江食藥監:初步估計“注膠蝦”不是來自湛江
7月23日上午,湛江市食藥監局辦公室一位林姓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介紹,溫州、昆明發現疑似來自湛江的“注膠蝦”后,該局立即召開了黨組會議,要求全市各縣區進行一次徹底大檢查。不過,到目前為止,在湛江市并未發現類似“注膠蝦”產品。
為此,湛江市食藥監局已向溫州市食藥監局發出了協查函。協查內容包括,是否有湛江的企業或者個體戶在溫州銷售類似的“注膠蝦”;是否可以證實溫州市場上銷售的“注膠蝦”來自湛江;如果發現“注膠蝦”確實來自湛江,請溫州市食藥監局提供銷售地點和數量。
前述林姓工作人員表示,到目前為止,溫州市食藥監部門暫時還未查實某個企業或個人銷售的“注膠蝦”來自湛江。根據這種情況,“初步估計‘注膠蝦’不是來自我們湛江這邊的”。對于“注膠蝦”問題,湛江食藥監局將聯合公安部門繼續開展一些突擊檢查,以保障群眾食品安全。
隨后,溫州市食藥監局食品安全應急管理處一張姓處長向澎湃新聞證實,已收到來自湛江食藥監局的協查函件,目前追蹤溯源調查工作仍在進行,還沒有具體結果。
不過,據張處長透露,根據掌握的商販購進“注膠蝦”的物流信息顯示,該批問題蝦是從湛江發的貨,具體從湛江哪里發出的貨,還在調查中。
前述溫州市食藥監局張姓處長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已將這批“注膠蝦”膠狀物抽樣送往上海相關的檢測機構檢測,蝦體內注入的是何種膠,是否對人體有害,需要等下周檢驗結果出來后才能知道。
注膠為增重、便于運輸、賣相好
據溫州都市報報道,7月13日,浙江省溫州瑞安市的鄭女士在城區南門農貿市場,花100元買了三只大蝦。清洗時,發現蝦頭與身體里有疑似膠狀物質。經當地有關部門初步調查,鄭女士購買的蝦是瑞安商販從溫州市蒼南縣浙福邊貿水產城購進;而浙福邊貿水產城的涉事商販稱這批大蝦是從廣東省湛江市購進,拖運至蒼南縣銷售,并否認自己對蝦注膠。
據錢江晚報昨日報道,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已初步認定,張女士所購買這批“注膠蝦”體內的膠狀物,疑似是明膠,不是蝦本身的物質,是人為注入。
溫州發現“注膠蝦”的消息傳出后,7月21日,昆明在當地市場上也發現疑似“注膠蝦”,據當地媒體《春城晚報》報道,該報記者在該市和平海鮮市場采訪時發現“注膠蝦”,商販同稱是產自廣東湛江。報道稱,和平海鮮市場辦公室從一攤販處查扣了4箱問題蝦,并于當天下午銷毀。
媒體公開報道顯示,“注膠蝦”數年前就已出現,不法商販在鮮蝦體內注入明膠,不但增加了重量,還能防止運輸途中蝦頭與身體脫落,同時也為了圖個好賣相。據中廣網報道,2012年2月,天津水產市場上發現“注膠蝦”,注膠后蝦的重量可增加三成。不過,當時查處的“注膠蝦”體內注入的是可食用明膠。
上海商學院食品學院教授胡國平告訴澎湃新聞,“注膠蝦”已出現多年,不法商販在蝦體內注膠主要是為了增加重量牟利。如果注入的是可食用明膠,食用后對人體一般沒有危害,因為一般微生物很難侵蝕可食用明膠,但是會影響蝦的口感;如果注入的是工業明膠或者其他非可食用明膠,里面含有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對人體會造成傷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