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悸名方炙甘草湯——陰陽并補,酒助藥力
原創 崔醫聲 醫聲相伴崔松說
王慧穎醫生 科普小課堂
心的陰陽氣血是心進行生理活動的基礎。心氣心陽主要推動血液運行,心陰心血可濡養心神。對于心臟陰陽氣血的不足,我們介紹過補益心氣的安神定志丸;補陰養血、清心安神的天王補心丹;氣血雙補的歸脾湯(點擊閱讀原文)。有興趣的讀者不禁要問:如果陰陽氣血都不足,那該怎么辦?無妨,炙甘草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到這一張兼顧心陰陽氣血四個方面虛損的方子?
臨床上患者不慎感受外邪,表邪可內陷心經,損傷心之氣血陰陽。或患者平素心氣血陰陽衰弱,各種病因刺激下也可出現上述病理改變,導致患者“心動悸”不適。由于心主血脈,心陰心血不足,加之心氣心陽鼓動無力,則出現脈診異常,通常表現為 “脈結代”,即脈律不整而有歇止。

舉個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例子,在“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后期,由于局限性或彌漫性的炎癥浸潤心肌,引起心肌細胞的變性、壞死,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在患者表證已經解除的情況下,如表現為“心動悸、脈結代”,辯證屬氣少血弱,陰陽兩虛,當首推炙甘草湯治療。
炙甘草湯補虛復脈,被稱為補法之祖劑,此方究竟“優秀”在何處?
先簡單介紹一下藥物組成
炙甘草湯,是中醫典籍《傷寒論》中的名方,又名“復脈湯”。方中炙甘草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的作用,是為主藥。人參、大棗有補氣益胃的功效,可資生脈之來源。又用阿膠、地黃、麥冬、麻仁等補心血,養心陰之藥以充養血脈;再加桂枝、生姜之辛溫走散,以通心陽。諸藥合用,共為滋陰養血,通陽復脈之劑。

而炙甘草湯絕非簡單將補陰、補陽、補氣、補血四個方面的藥物進行簡單的匯總,其組方非常有特色。后世醫家在其基礎上衍生出許多治療虛損疾病的名方,如人參養榮湯、三甲復脈湯等等。
其一,重用甘劑。
甘草又稱“國老”,在許多方劑中小劑量應用,起到調和諸藥的功效。而在炙甘草湯中,炙甘草用量約為50g,起到通經脈,利血氣的作用。人參,大棗也為甘劑,其中大棗用量為30枚,共同起到“甘能補虛”的功效。

炙甘草

人參
其二,重用養陰藥。

生地黃
本方用生地黃約200g,與麥冬、麻仁、阿膠相伍,突出說明了滋陰養血是本方的藥理基礎,也可以防止桂枝、生姜的溫燥之性。
其三,善用溫通藥。
用少量桂枝、生姜溫陽通脈,在重劑滋陰養血藥物之中,體現了“通陽以宣其氣,滋陰以養其心”的基本治則。

生地黃
其四,煎煮水酒并重。
《傷寒論》中對炙甘草湯煎服法要求如下: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論》成書于東漢末年,漢代一升約等于現代200毫升,七升即為1400毫升。如此多的酒來煎藥,酒量不好的人豈不是要醉了?

須知漢代的清酒,是從冬釀至春,歷經三季的“米酒”,由稻米或糯米制成,制作時需先將米磨去外層再行釀制,釀后的色澤“清澈精細”,其酒精度在10度左右。清酒用來煮藥,主要借助其清純溫通之性,通達血脈,推動血行,煎煮后有補養陰血的效果。目前在不少地區,仍有婦女產后服用糯米酒加雞蛋,補養虛損的作用。
陰陽并補,酒助藥力,這就是炙甘草湯勇奪“補法之祖劑”稱號的原因。
本文作者:王慧穎醫生
本科普由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20DZ2311400)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