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萬里曾向胡錦濤提西藏穩定“妙計”:反分裂的關鍵是發展經濟

老一輩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萬里,7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從支援劉鄧大軍實現解放戰爭的偉大戰略轉折、以不到一年時間完成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筑工程”建設任務、成功整頓鐵路系統到在安徽推廣“包產到戶”,人們所熟悉的是作為“實干家”、“改革先鋒”、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萬里,殊不知,萬里與西藏有著40余年的工作聯系。他不僅曾隨胡耀邦到西藏視察指導工作,幫助西藏落實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還曾向胡錦濤提出西藏穩定的“妙計”。
建國后,萬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部長,1950年6月至1954年9月,轉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據重慶市檔案館唐潤明發表的研究文章,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在全國各地實行大區一級的行政區劃制度,相繼建立了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等大行政區,并在各大行政區內設立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機關,實施對各大區的行政領導。西南軍政委員會所轄區域為“云南、貴州、西康三省,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行政區,重慶一直轄市及西藏”。從此,直到1993年3月14日從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職務上卸任,萬里與西藏有了綿延40余年的關聯。
鑒于西藏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全國乃至低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中央決定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扶持力度。1980年3月14日、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專題研究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問題。會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西藏實際出發,從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確定了西藏一個時期的工作任務和方針政策。會議之后,中央根據西藏的實際情況和國家的經濟情況,加大了西藏的援助,并相應制訂了對于西藏的各種優惠政策。這是繼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之后,實現西藏歷史轉折的一次重要會議。
1980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楊靜仁等率領中央工作組到西藏視察指導工作,幫助西藏落實座談會精神。5月29日,胡耀邦在西藏自治區干部大會上,第一次提出“為建設一個團結、富裕、文明的新西藏而奮斗”的戰略目標。同時還宣布:西藏在3至5年內實行免征、免購政策;以1980年中央給西藏的財政補助為基數,從1981年起每年遞增10%。中央的援助和特殊政策,使西藏出現了一批前所未有的現代工業和交通設施,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2年3月24日上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萬里來到人民大會堂西藏廳,參加西藏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還未坐定,萬里就問:“現在西藏人民的生活與周邊國家相比怎樣?”
代表們對萬里說,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符合西藏實際的特殊政策使西藏人民安居樂業。來自阿里地區的拉巴次仁說,我們的群眾的生活普遍較好。許多過去流亡國外的藏胞看到祖國欣欣向榮,都紛紛回來定居。
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胡錦濤對萬里說:“這是西藏各項建設事業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西藏各族人民從改革開放中得到了實惠。”
聽到這里,萬里高興地說,在祖國的西南邊疆地區,我們群眾的生活比較好,說明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加強民族團結,保持西藏社會的穩定,是萬里與代表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阿沛·阿旺晉美在發言時認為,舊西藏沒有人身自由,絕大多數的人是農奴,他們屬于各自的主人,自己沒有一點自由和權利。現在,廣大農奴已獲得徹底解放,西藏不存在人權問題。
萬里提出,西藏加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主義的關鍵是要加快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繼續改善人民生活。西藏有資源,又培養了一批年輕優秀的民族干部,有條件加快發展。一定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把握好發展方向。
萬里說,這十多年來,中央對西藏實行了特殊政策,促進了西藏的發展。西藏現在的發展仍然要靠政策。西藏要按自己的實際制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是能不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
談到改革開放問題,萬里十分關心西藏的邊境貿易和對外合作的發展情況。
當胡錦濤、索朗告訴他,西藏樟木口岸的邊貿已發展起來;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也有進展;對外開放的條件將逐漸好起來時,萬里很滿意。
萬里建議,西藏不但要對外開放,還要加強與內地的聯系,歡迎內地各省市到西藏聯合發展經濟。先富起來的省市也有責任支持西藏建設。萬里最后說,“中央在政策上還將繼續在能源、交通等方面支持西藏,促進西藏經濟進一步發展。全國人民都很關心西藏,祝愿西藏團結、發展、繁榮!”(以上內容綜合自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國家民委網站、中國藏學網、《中國檔案》雜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