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刊文評江西替考處理:雖被批不痛不癢,但依據尚清晰
【編者按】
高考替考事件處理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有關部門的基本態度。
7月7日,“6·7”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初步處理結果公布,42人受不同程度的黨紀處分、行政處分。對這一結果,有網友隨即質疑稱“不痛不癢”“處罰太輕”,有人表示高考作弊風險低,還有人表達對高考作弊入刑的認同。
7月8日,人民日報評論文章認為,處理結果充分回應了教育部“嚴肅問責,絕不姑息”表態,其所依據法律基本清晰。

有結果了!一個月前的江西“6·7”高考替考舞弊事件,公安部門和聯合調查組已查明有關事實,對涉案的42人依照法律法規進行了處理。這樣的結果,充分回應了事件發生之時教育部的表態,“對于考試管理不力以及違規違紀等行為,將一律嚴肅問責,絕不姑息”。
高考的組織,越來越嚴密。但各種花樣翻新的舞弊,也不斷尋找著漏洞。就江西此次替考事件來說,事實真相基本清楚:替考組織者通過網絡招攬高校在讀學生或畢業生,通過高校教師和社會中介人員,串通招考辦、考試招生院、醫院相關人員,打通了高考報名、醫院體檢、身份識別等一系列環節。涉案人員之多,足以顯示出“有組織、有預謀”的違法違規行為之惡劣。
高考,承載著人們對于機會公平的期待。種種舞弊行為,難免讓人在震驚與憤怒中感到不公。應該說,考場監控手段逐年升級,比如指紋識別、身份識別、人臉識別等,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即便如此,舞弊的“毒瘤”卻難以割除。監守自盜、利誘熏心、投機鉆營……這些都是答案,但更該重視和必須回答一點是:法紀有空隙,違法成本低。
如何處理一個事件,反映了管理部門的基本態度。就此事的處理結果來看,不同責任主體承擔相應責任,有的受到行政處分、有的受到黨內處分、有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即使有人議論道“不痛不癢”“處罰太輕”,但處理的法規依據是基本清晰的。更重要的是,這份處理結果表明,在高考問題上,不能讓“槍手”跨越底線,而需要讓法紀挺在守護高考公平的前列。
有人將替考稱為“刀尖上的生意”,但其實,這些組織替考者是“刀背藏身”。那些參與其中的喪失職業底線的教師、為利驅使的槍手、以權合謀的官員,組成了游走在法律空白地帶的“產業鏈”。之所以敢有恃無恐地偽裝變身,正是摸到了法律制度的“盲點”。正像有關專家所說的,“我國在立法上對打擊高考舞弊還存在較大缺陷”。
比如,有人指出,我國沒有專門的規范考試行為的法律法規。而現有的法規對行政管理人員、考務工作人員、監考人員以及考生的處理,也大多為短期的行政處分,難以起到震懾作用。難怪在“6·7”舞弊事件曝光后,有輿論要求“替考入刑”。
高考改變了并將繼續改變無數人的命運。然而,有人將高考視為努力付出后的“龍門一躍”,有人則將高考視為切中應試心理的“商品買賣”。于情于法,我們都要守護好前者所要求的公平,遏制住后者所覬覦的后門。這是法治中國的必然,也是公平正義的必須。(原文標題為《讓高考舞弊者無處藏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