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記憶之流|嘉定南翔一隅的河與湖

我們認識是因為一片很特殊的瓷片。那塊瓷片是某個盤子的殘片,上書“梧桐一落,天下盡秋”。這個器物大致誕生于明末清初兩朝易代之際,存世的時間很短。當時嘉定曾發生過“嘉定三屠”,世子們迷茫于國家未來的前途,刻有這八個字的瓷盤,可以說是把世子們的所思所想日常生活化。

梧桐一落,天下盡秋瓷片 本文圖片除特殊說明外,均來自陳曉剛
撿拾到這塊瓷片的疁南街,就在嘉定環城河附近。古人建宅和現在一樣,需要交通便利。在陸路交通并不很發達的時代,臨水的空間就成了首選。古人常選擇那些既能通航,水流又比較穩定的地方,安定下來繁衍生息。久而久之,臨水的土地里蘊藏了許多古人遺留下來的器物。河道疏浚時,更容易發現一些驚喜。
作為嘉定鄉土愛好者,我們踏查了諸多嘉定城鄉間的古跡遺址,記憶之流散落在這些鄉土間。
過去嘉定縣域范圍很大,和現在的上海市域聯系緊密,包含今天的寶山、浦東高橋、楊浦、虹口、靜安等區域。如今耳熟能詳的一些河流,包括彭越浦、桃浦、虬江等,當時均在嘉定境內。
現在,嘉定區和上海市區之間除了蘇州河,還有幾條水系相接。
一條是橫瀝,據說它是開鑿于唐代的一條人工運河,北到常熟,南經嘉定、閔行,一直到奉賢入杭州灣。因為城市建設,橫瀝河部分河段間已不再聯通。但從地名上還可以看見一些流經的痕跡,如閔行的橫瀝港。
一條是流經南翔的市河走馬塘。相傳,走馬塘得名于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率部屯兵江灣、大場一帶。期間,韓世忠經常率領軍士在錢溪附近走馬練兵。后人紀念這位愛國將領,把錢溪改稱為“走馬塘”。走馬塘流經南翔,往東一直到大場、江灣。
還有一條是蕰藻浜。1931年,上海有關部門曾明確將蕰藻浜與黃浦江、蘇州河并列,定為上海地區三大干河。1937年,淞滬會戰中著名的蕰藻浜戰役,就發生在蕰藻浜南岸陳家行、楊涇河西岸、瀏河鎮周邊。現在,嘉定境內有三條蕰藻浜,最老的一條從寶山過來,往南連通走馬塘,作為寶山城市工業園和嘉定南翔之間的界河。還有一條在陳曉剛家邊上,1950年代開挖,現在已被廢棄,不再與外部河流連通。
而現在我們常說的這條蕰藻浜,是國家二級航道,從吳淞江蕰西水閘流出,一直到達吳淞口。因為是航道,有計劃將部分河道拓寬至120米。
嘉定是傳統的江南集鎮,因水而興。境內各個集鎮像項鏈上的一顆顆珍珠。橫瀝河串起了南翔、馬陸、嘉定、婁塘,向北直到瀏河。練祁河流經外岡古鎮,西門老街,再到嘉定老城,往東一直到羅店。
陳曉剛的老家在嘉定南翔一個叫三陳宅的地方。三陳宅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弘治、正德年間,當時在工部做官的陳榮自南京遷居嘉定方泰,建陳氏園,造晝錦坊。這個晝錦坊是當時嘉定境內造得較好且拆除最晚的官階坊,被譽為“東吳第一”。

晝錦坊舊照
明末清初,家族日益龐大,陳氏一族有兩支自張涇溯河而下遷入南翔鎮,一支是位于南翔大橋頭的“大陳家宅”,還有一支就是陳曉剛的“三陳宅”。

民國元年真圣鄉圖 圖片右上部分即為三陳宅,可見明顯的三塊住宅區及張涇、家涇
為何說三陳宅的祖上是方泰陳家?陳曉剛的祖上,有這樣一則口口相傳的故事。
傳說在清朝中期,陳家有個放牛娃,到南翔西邊方泰附近放牛,看見不遠處有一座祠堂,想去討口水喝。他把牛縛在祠堂邊一棵樹上,卻被守祠人告知不準。小伙子問守祠人,祠堂是否叫陳家祠堂,我把牛縛在自家門口有何不可?守祠人問:儂是阿里個姓?小伙子說:當然姓陳。守祠人又問:那你從何而來?小伙答:我從廣福西南張涇南邊三陳宅來。
于是守祠人回去問族中長者,是否有本族人分房立宅搬出去過。長者告知,不但有此家,還有另一家,就是真圣堂東邊大陳家宅。他們每年派人到這里祭拜。長者馬上讓守祠人把小伙子叫進去,以自家人相稱,并殷切招待。兩支陳姓每年春秋都來此祭祖,直至八一三抗戰陳家祠堂被日寇炸毀為止。
三陳宅建的位置非常考究,北面是張涇,是南翔鎮的一條干河。古地圖上顯示,沿著這條河一直向西,可以到方泰附近。這也從側面印證祖上可能是從那邊過來的。他們依靠張涇的這條支流建了三陳宅,后來這條支流被稱為家涇,因為它就在家當中。
宅南面,還有一條河叫吾尚塘。沿著這條河,可以一直到南翔鎮上的火神廟。那是南翔商業生活中心所在地。


1958年三陳宅衛星地圖及復原圖
陳家長子住在家涇東南邊,稱為涇東。次子在家涇的西北側,稱為涇西。幼子住在家涇的西南邊,稱為南宅。三兄弟在這里各自耕種一方土地,養育自己的后代。
按照傳統,陳家次子的后人三代歸宗后,這里便形成三個陳家宅,形成“橫品型”。但他們仍相當團結,至康熙年間正式稱作三陳宅,一直流傳至今。
水和陳家很有淵源,帶來過愉悅,也帶來過災禍。
陳家高祖鳳明公,字錫舍,生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雖然人矮小,但做事十分能干,種菜、賣秧苗什么都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農民。
二十四歲那年,他憑借一己之力,在前客堂老宅西邊一塊開闊空地上,造起一幢“五間堂”,屋脊兩端置有哺雞,兩側山墻塑有觀音兜,房子東西兩邊還有披屋。五間堂四周用槿樹結籬笆,十分安全。場地上還有一口大水井,久旱不竭。困難時期,涇西全宅上下都會來此取水。
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一個成家不久的青年能造房子,是不容易的。要知道,直到1949年,仍有不少人家住的是草屋。
天有不測風云。民國廿三年(1934)鳳明公在一次前往大場販賣蔬菜秧苗的途中,碰上迷霧天,誤將陰影認作石橋,一篙子撐下去,在蕰藻浜塘家橋附近不幸墮河而亡,年僅二十九歲。
涇西陳氏一脈共有三堂六支,即“濟美堂”、“資美堂”、“知美堂”(有一支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東洋人活埋)。清末的咸豐兵燹,給三陳宅帶來了巨大災難,三陳宅的住宅幾乎全部被毀。同光年間短暫復興。1930年代,日軍兩次犯境,宅內大小房屋幾成瓦礫,但三陳宅人靠不屈的意志,又一次重建家園。1949年以后,三陳人的生活愈來愈好,被劃分為涇東、涇西、老宅、新村四部分。

民國老家具上留下的堂名

重立的堂匾《知美堂》 陳兆勛老師 題
到20世紀末動遷前夕,由明末清初的3戶、8人,發展為145戶、440多人的規模,是南翔全鎮乃至嘉定全境單一姓氏的村宅,別無二家。解放后曾有童謠流傳于南翔東部地區:張涇銀龍三陳宅,人頭足足二三百。(注:張涇、銀龍兩個生產隊位于宅西北,屬三陳大隊)


2001年三陳宅衛星地圖及復原圖
上世紀80年代,“前客堂”陸續拆除,大家紛紛建起樓房,足有9個門牌號、60多間房。1986年、1991年,陳曉剛的祖父為兩個兒子建了四上四下的樓房,不少建材來自原來的前客堂和五間堂。

2017年8月,陳曉剛和奶奶在張涇橋上眺望家鄉
南翔還有幾座人工湖,也在陳曉剛的生活里留下痕跡。
距離三陳宅三四公里外,是曾經的環球樂園。2000年,開園之后第四年,樂園便因經營不善,停止對外營業。雖是荒園,但金字塔、瑪雅石像、印度神廟等奇觀景致,還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探險,住在附近的居民更把這當作了世外桃源。

環球樂園的尼亞拉加大瀑布,《嘉定報》1996年
父母帶陳曉剛去的時候,總告誡他少去公園湖邊。一是因湖深危險,二是那里有不少都市傳說。這個湖就是今天的南翔留云湖。留云湖附近還有個靜安村,是靜安寺的僧祠。靜安寺的和尚圓寂后,身后之物就置放到這里。還挖有一泓池塘,名為“放生池”。
南翔西南部地勢低洼,容易有洪澇危險,所以陸續興建三大人工湖,在蓄洪的同時,也為周邊居民營造了日常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除留云湖外,還有銀翔湖。配合云翔大型居住區的云翔湖也正在建設中。
2003年,因市政建設,“知美堂”在三陳宅第一批動遷,實體建筑徹底消失在人們生活中。現在,三陳宅所在地塊被改造為上海首座地下污水廠——南翔生活污水處理廠,地面上是公園,有人工湖、健身跑道、兒童樂園、足球場,還有一座科普教育館。而污水處理廠,就“藏”在那片人工湖下面。
(作者陳曉剛、王越洲系嘉定居民)
====
作為“記憶之流:水文漫步者”項目的一部分,美麗鄉愁公益團隊與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聯合發起“尋·水記憶”征集暨漫步活動,由同濟大學美麗鄉愁鄉土文化促進社承辦,旨在探索城市濱水空間,發掘地方水文底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