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游客奈良鋸鹿角系幫小鹿脫困,部分日本網民仍妄圖潑臟水

近日,關于中國游客在日本奈良鋸鹿角一事,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先是旅日作家唐辛子發微博稱,幾名中國廣東游客在奈良公園鋸鹿角,后又有人舉證這是誤傳——中國游客并非鋸鹿角而是在幫助小鹿擺脫嬰兒車的糾纏,是在做好事。消息一出,在中國和日本引起很大反響,而其背后也折射出兩國網民的不同心態。
小鹿是奈良公園一景,鋸鹿角本是奈良公園的傳統活動,鋸掉鹿角是為了避免鹿在發情期傷人。日本天皇夫婦曾親臨觀摩,記者也有幸觀看過勇士逐鹿、鋸鹿角等場面。不過,這些鋸鹿角活動的關注度,似乎都比不上此次“鋸鹿角事件”。

23日,日本雅虎網站轉載了專門報道中國的record China網站的消息,在國際新聞的中國消息欄目里明確澄清,網傳中國游客在奈良公園“鋸鹿角”,屬于誤解。不過,令人深思的是,在新聞刊出后,日本網民對此事的評論依然不樂觀。
我們看幾條評論:“鹿角是中藥吧,雖然不知道詳情,但是對中國來說,是覺得寶物在眼前走吧?”“中國人給人留下素質低的印象很深,所以也沒辦法?!薄耙苍S這是真的,不過說起中國人,總是讓人用懷疑的眼光看。”“也許是想吃鹿吧?”“連珊瑚都偷,真相如何呢?”“掛到嬰兒車就折斷,不可能有這種事情吧?”
日本網民的這些評論,其實并不難理解。對于那些從心底里看不慣中國人的一部分日本人,“鋸鹿角”事件原本是給中國人潑臟水的絕妙好材料,他們是特別愿意相信最初的傳聞的。盡管消息很快被辟謠了,這些人心里的偏見仍未消除。
實際上,網站輿論如此,日本紙媒對華報道傾向也不容樂觀。10年前,中國學者到日本,都會慨嘆日本輿論和出版業對華的態度太沉悶;10年過去了,沉悶氛圍更甚。在中國一窮二白的時代,日本社會對華心態較平和,不會大力挖掘中國“負面新聞”來凸顯自己的優越。但如今日本社會的一種普遍心態是不承認中國的發展,不愿接受中國強大的事實,所以媒體熱衷于炒中國的“負面新聞”。
比如,中國人在日本購物,就經常見諸日本報端和電視。很多中國人或許不知道,日本媒體用的“爆買”一詞是很有些貶義色彩的,大意是“土包子沒見過世面,見啥買啥”。雖然中國人極大促進了日本的消費,給消費低迷的日本經濟帶來了活力,但是日本電視臺接二連三的專題節目卻在披露中國人素質的低下。
“禮儀低下”也是日本一些主流媒體報道中國人常用的詞匯??梢哉f,日本媒體引領著網民的對華觀感,也在滿足這些網民的期待。在這種狂轟濫炸下,一些在日本的華人也接受了那些負面標簽。所以,“鋸鹿角”的傳聞一出現,很多華人來不及分辨真假就轉發和批判,背后仍是“中國人素質低”的刻板印象在作怪。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日本人素質高,但其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游客在海外聲譽也一度不佳。記者熟悉的日本學者也坦承,日本人的素質提高是有一個過程的,越來越多中國人走出國門,也會逐步進步,如今在日本的中國游客,已經有很大的改善。
我們一些出境游客確實存在問題,比如大聲喧嘩、亂扔亂放、愛扎堆堵路等。不過,隨著中國政府和媒體的大力宣傳,中國游客也更加注重自己素質。比如,記者前段時間陪國內來的一個朋友購物,她的小孩想吃酸奶,同事都問我在日本公共場合吃酸奶是否屬于不文明行為。反而是如今不少日本人等紅燈時不耐煩,看到沒車就闖紅燈過馬路。
國人當自強,但是也沒必要妄自菲薄。中國人在文明素質方面確實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但無需自輕自賤,甚至失去文化自信。相信隨著相關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游客自覺性的提高,中國游客的文明環保意識會展現出越來越成熟的“國際范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