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俄破解斯諾登秘密文件?連西方媒體都不相信這篇報道

5月13日,BBC與《星期日泰晤士報》以匿名政府和情報機構高級官員的話報道稱,美國大規模監聽項目曝光者斯諾登從美國獲取的大批絕密文件已經遭到破解。為此,英國被迫撤回正在執行任務的間諜。
2013年6月以來,斯諾登通過媒體揭露了美國政府大規模監聽行動,引起國際社會軒然大波。當時,身為中情局和美國國家安全局承包商雇員的斯諾登據信下載了170萬份秘密文件。因此,文件遭破解這一新聞立即引起英美媒體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然而,隨著這一事件的進一步發酵,西方媒體開始把焦點轉移到報道本身是否可信上面。
曝光斯諾登事件記者:這是抹黑
美國《商業內幕》表示,斯諾登此前曾不斷聲稱,中國與俄羅斯不可能獲取到這些機密文件。斯諾登曾透露,在中國香港將機密文件透露給了少數與之合作的記者,如《紐約時報》記者詹姆斯·瑞森 ,以及《衛報》記者格倫·格林瓦爾德,并在前往俄羅斯之前已經銷毀了所有文件。
瑞森在2013年10月的一篇報道中稱,中俄兩國得到任何機密文件的可能性為零。
因為報道斯諾登事件而聲名鵲起的前《衛報》記者格倫·格林瓦爾德,更是在其創立的媒體Intercept上發表文章,力挺斯諾登。
格林瓦爾德在文章中直指《星期日泰晤士報》這篇報道只是為了誹謗一個“政府憎恨的泄密者”。他表示,這篇報道通篇援引一些匿名政府信息的話,同時又沒有拿出任何證據,“怎樣的人會相信報道所言?”他在文章中提到,《Vice》雜志一周前才通過一份秘密情報獨家披露,美國政府正秘密組織一個游說團體對斯諾登進行有組織地抹黑,讓人對《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的用意產生懷疑。
始終密切跟蹤斯諾登事件的《衛報》也表示,雖然在敏感議題的探討上使用匿名信源情有可原,但是在類似如此重大的事件中,英國政府不能保持匿名。
值得注意的是,離《星期日泰晤士報》最初的報道已經過了24個小時,但英國政府與美國政府對這一事件仍沒有做出官方的表態。
英媒質疑英媒:證據呢?
《衛報》這篇文章連發數問,質疑報道的可信度。
首先,如果中國與俄羅斯真的接觸到了斯諾登的文件,證據在哪里?到底中俄獲得了哪些情報?如果英國間諜被迫撤出,是什么文件以什么方式逼迫間諜被迫撤出?
同時,為什么作為事件主角的美國情報機關對此事保持沉默?根據美國《間諜法案》,斯諾登已經被美國全球通緝,美國國內很多議員以及政治力量都在不遺余力抹黑斯諾登,甚至不遺余力地曝光他的個人生活,然而兩年過去了,依然沒有找到損害斯諾登聲譽的任何信息,而英國媒體此次放出的重磅消息竟然事先沒有與美國方面溝通,讓人產生疑問。
文章繼續問道,為什么出來說話的是內政部的官員而不是外交部?理論上來說,軍情六處的對外信息發布應該由外交部做出,難道說英國內政部現在比外交部知道更多關于對外情報的消息?
同時,《星期日泰晤士報》這篇文章還有多處事實性錯誤,例如文章稱“斯諾登前往俄羅斯尋求普京的保護”。但事實上是他最先希望通過中國香港經俄羅斯最終前往拉丁美洲,然而其間美國聲明其護照作廢,因此給了俄羅斯滯留他的理由。
《衛報》還表示,自斯諾登事件發酵以來,對于斯諾登的各種指控一直不絕于耳。最初由媒體指控其為中國間諜,他滯留俄羅斯之后又有媒體指控其為俄羅斯間諜,然而這些指控都沒有拿出切實的證據。
《衛報》表示,這一報道發布之前,英國反恐監控專家大衛·安德森發布一份長達372頁對反恐立法的審議報告,指責英國情報機構長期以來的監控行為。英國首相卡梅倫已經要求對其情報機構進行獨立的調查。因此,不能排除一些英國情報機構的人員有意捏造信息試圖控制公眾話語權。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曾就斯諾登事件表示,中國是網絡攻擊的受害者,僅今年以來就遭受數萬次來自境外的網絡攻擊。中國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問題,與英國在網絡安全、共同打擊網絡犯罪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不少共識。劉曉明說,他本人就曾代表中國政府參加在倫敦舉行的網絡治理國際會議。中方愿與英方一道,為建設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共同努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