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尚希:不要過分指望通過稅收制度解決分配問題
主講人:劉尚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主題:收入分配中的財經政策研討會
時間:2015年6月7日
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編者按】
關于收入分配問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認為,利用稅收制度調整收入分配是無效的。分配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它是整個制度體系衍生出來的結果,要整個制度改革才有效,不是把收入分配問題單獨拎出來改革就能解決收入分配的問題。收入分配問題要從三個層次考慮,財富的角度,收入的角度和消費角度。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對劉尚希發言內容的摘錄:
不要過分指望通過稅收制度解決分配問題
分配問題是社會上最為關注的,而且往往和社會公平正義聯系在一起,這個是一個大的問題,我們現在發展到這個階段,越來越變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
有人講我們收入分配狀況搞成這樣就是稅收沒有發揮調節的作用。大家想想,我們稅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對勞動征稅都是積累稅,對資本征稅都是比例稅。哪個輕?哪個重?毫無疑問積累稅要重,比例稅要輕。為什么勞動要重稅?資本要輕稅?世界上都是這樣做的。
有人說,我們分配格局搞成這樣,是個人所得稅制度沒有發揮它的作用,說美國的個人所得稅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個人所得稅制,它在調節美國收入分配過程中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
我們國家個人所得稅整個占稅收入比例不到6%,按照3500元這個起征點測算,以參加勞動的人作為基數,92%的人是不交稅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指望通過稅收發揮調節作用,促進分配的公平實際上很難。所以我曾經提出一個概念,“稅收調節幻覺”,指通過稅收的辦法使收入分配變得更加合理,差距縮小。
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幻覺,這是一種靜態的考慮,這種條件下有沒有效果?它是一次性有效,從循環的角度來看它是無效的。所以說我們講所得稅,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稅,把高收入拉低了,差距縮小了,從統計角度看基尼系數小了,從靜態來看可能是這樣的,從動態看它可能使差距反而擴大了,整個西方發達國家分配差距在擴大。
所以分配這個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要過分指望通過稅收制度解決,通過一些政策手段解決分配的問題這是不可能的。
我認為分配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它是整個制度體系衍生出來的結果,不是靠單一的某幾個政策能解決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整個制度改革才有效,不是把收入分配問題單獨拎出來就改革就能解決收入分配的問題。
現有的這些分配的理論和政策我認為是有問題的,需要反思,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第一個不足,重視流量輕視存量,我們談收入分配,收入是個流量的概念,收入是怎么來的呢?很顯然它是取決于你的存量,為什么有錢人更有錢,他有資產,這是他的存量,他投資獲得更多的流量。企業為什么創造利潤呢?企業首先有資產,有存量,沒有資產怎么有收入流量呢?現在重視收入流量,在產生流量的存量是怎么分配的這個問題上研究不夠。
第二個不足,分配理論重視靜態的描述,忽視動態的循環,靜態來看是收入決定了消費,從動態來看是消費決定了收入。收入決定消費好理解,有錢消費,沒有錢不消費,錢多多消費,錢少少消費,這是自然的邏輯,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大家都認可這個帳。但是從一個循環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為什么會有錢,實際上首先是消費,消費形成了能力,教育的消費,健康的消費,這些基本的消費決定了他的能力,決定了他能不能參與經濟循環,他能參與首先他有機會。參與經濟循環能力越強掙錢越多,能力越弱轉換越少,能力來自消費,不是天下掉下來的,我們平時談消費的時候很少和能力聯系起來。其實人的消費過程就是能力形成過程,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再生產的過程。
分配差距從消費開始
如果把經濟從生產到消費作為循環來看,消費是一個重點,消費多少體現你生產出來的東西,取決于收入,下一個循環來看取決于你的消費,消費是起點,你是什么樣的人,什么樣能力的人決定了你收入分配的格局。
如果你這種群體能力差距很大,勢必衍生出來的結果就是群體性收入差距也很大,這是很自然的,所以從這點來看消費實際上是一個起點,消費的狀況決定了收入分配的狀況。
所以,分配差距是從消費開始的,隱藏于消費之中。我們現在的理論更多的是直接從收入本身入手,所以我們現在一想到分配問題就可能想到收入分配問題。貧富差距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收入分配問題,對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收入,而是消費,消費它是目的,收入你只是一個手段。從動態來看,消費是一個起點,不是一個結果。所以這點來講,我們現在要把很多分配的問題從一個消費的環節去解決。
所以說,我們因病致貧這些問題,與健康消費有關。農村人口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的收入狀況遠遠低于城市居民,與他們消費狀況有關,如果不從消費入手,你要想矯正分配的差距那是不現實的。其實現在對貧與窮,不是從收入角度定義,而是從消費角度定義的,世界銀行定義窮人一天的消費是多少,不是說收入多少,消費不足一美元就是窮人,我們更加重視消費。
所以現在收入分配問題要從三個層次考慮,財富的角度,收入的角度和消費角度,這三個層次缺一不可。
政府如何發揮作用
怎么發揮政府的作用? 兩個大的層面,一個是制度層面發揮作用,另一個方面,怎么樣促進群體之間的能力差距的縮小。
產權制度不完善
一個是城鄉產權制度,我們的產權制度是不完善的,所有權和產權是兩個概念,長期以來我們把所有權和產權混為一談,產權的概念是所有權衍生出來的,但是又超越了所有權,無論私有制也好,公有制也好,任何所有制都依賴產權制度,所有制本身和市場經濟之間是沒法對接的。
過去認為公有制無法和市場經濟對接,我們產權制度不完善,一個是國家所有制,一個是集體所有制,國家所有的東西我們沒有一個完整的制度,我們靠財政權力支配公共資源和資產。多少人富起來了,靠什么富的?他就是從存量的方面他直接增加了他的財富,不是直接的收入分配。
公共資源,有人以大白菜價格買了一座礦山,馬上富起來了。煤老板就是用很便宜的價格買煤礦,把煤挖出來,把國家所有的財富轉換為私人財富,資產層面直接是一個轉換,導致一些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富起來。
集體所有制存在問題
農民是沒法積累資產和財富的,農民的財富放在一個沒底的桶里面,原地不動可以放東西,一拿起來全漏了。財富制度設計給他一個沒有底的桶,投到地里面,地有承包權,現在可以說是有產權,但是靠種糧食富起來是不可能的,投到住房上面是貶值的,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賺錢蓋房子,房子不能流轉,每一年在貶值。城里買一個房子是增值的,農民10年前蓋一個房子現在不值多少錢。
農民不能積累財富,這個層面衡量的話,我們城鄉的收入差距似乎縮小了,其實是擴大的,比消費的差距大得多。農村的產權制度是不完善的,農民沒有一個產權市場,這就導致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民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弱,加上公共服務提供也不到位,農民整個群體消費能力遠遠低于城市居民。
工資制度需要理順
工資制度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說不清楚的一個問題,現在包括企業的工資制度,國有企業工資制度,最低工資制度,包括行政機關的工資制度,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我們現在五花八門,吃行政飯的工資說不清楚,事業單位工資遠低于公務員,實際的收入事業單位比公務員要高,這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要來改變這種局面。
經濟學里面基本的道理,工資的增長不能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我們現在在這個問題上很少有這個底線,我們工資的增長可以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塊是需要改革的。
基本消費的平等化
促進基本消費的平等化就是促進群體基本能力差距縮小,我認為社會公平正義體現這個地方。消費差距縮小才有真正的社會公平可言,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才有前提條件。
消費包括兩塊,一個是私人消費,一個公共消費,我們現在注重私人消費,公共消費在現代社會所占比重上升,我們越來越依賴公共消費。城市化程度越高,公共化程度越高,我們每一個人的消費對公共消費程度依賴越高。公共消費和私人消費有一種擠入效應,公共消費可以代入私人消費,我沒有看到擠入效應,公共消費作為一個政策的基點,這個方面重視不夠的。
通過擴大公共消費,促進公共消費這種平等化,可以促進整個社會基本的消費平等化,四個基本,基本營養、基本醫療、基本教育,基本住房,四個基本實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出來了,人的基本能力,基本素質差距會大大的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有了一個前提條件。如果這方面沒有發揮作用,收入分配這個層面的差距要縮小是不可能的。
金融制度問題
現在股票很火爆,有人預測1萬點,現在炒股票有利于改善分配狀況,有可能惡化這種分配狀況。我提出一個問題來:
財政不能靠股市支撐,股市它有積極作用,它優化資源配置,但是股市是分配差距擴大的加速器,很多財富進入股市以后,我曾經想研究資本市場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一直沒有研究出來。股市流行的一個說法 ,10%賺錢的,20%平的,70%賠的,這樣的話股市沒有改善收入分配,潮水漲一樣,潮水退下來的時候就知道誰沒有穿褲子了,不可能永遠漲下去。
這就是金融制度問題,我們的金融制度問題也是在存量層面是導致分配差距擴大,金融現在改成叫財富管理,大多數多人財富都是以金融方式存在,買房子現在變成金融的工具,財富金融化,經濟的金融化導致財富金融化,存量層面改變了分配的格局。存量上提出來一個再分配,存量的再分配比收入的再分配更可怕,隱蔽性更強,金融這方面起的作用很大的。
(本文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速記整理,未經主講人審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