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哥大教授商偉談紅樓夢:“大觀園”視覺時尚中的幻與真
2015年6月4日下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偉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做了一場題為《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與滿清宮廷的視覺文化》的講座。商偉教授上世紀80年在北京大學私淑袁行霈先生,此后又在哈佛大學受教于韓南、宇文所安等海外中國學大家,在專著《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三聯書店,2012年9月)中,他從“儒禮”重建的角度對《儒林外史》做出了開創性的解讀,其文本細讀功夫與廣闊的思想史、文化史視野融會貫通,前所未有地“打開”了這部小說,讓人耳目一新。

《紅樓夢》里開宗明義的,自然是太虛幻境大石牌坊上鐫刻的那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關于真/假、有/無的吊詭與悖論始終貫穿了整部小說,歷來的研究者多從哲學、宗教、文學等層面對這一母題加以解讀。與此同時,“太虛幻境”在小說中有著對應的物質實體,也即“大觀園”,通過引導讀者從器物、繪畫、室內裝飾、以及滿族宮廷藝術等方面來細細觀照“大觀園”,商偉教授從物質文化的角度,賦予了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均“失落無考”的《紅樓夢》一種歷史化的理解,也提供了一種對于真/假母題的獨特的詮釋角度。
這一思路并非空穴來風,大致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書中“大觀園”因元妃省親而建,從一開始便與宮廷園林有著密切的關系,二、曹雪芹家族曾作為滿清皇室的包衣,經手過大量的宮廷器物,自然也熟諳各種宮廷審美藝術。三、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后,曹雪芹舉家遷往北京,并于此后開始創作《紅樓夢》,在此期間他與滿族皇室、貴族成員關系密切,對皇室園林的裝飾設計也了解頗深。

商偉教授強調,這里的“假”并非是“贗品”之假,“假”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取代“真”,而是旨在置換、替代不同質料的物品,或者說,是在不同的物料之間故意做出一種轉換,從而造成名實表里的不一致,正是這種不一致的效果構成了各類趣味盎然的裝飾藝術。歷史上,滿清宮廷流行各種假的珊瑚石、念珠、金銀簪子,康熙皇帝曾在1696年邀請德國傳教士輔助籌辦造建處的玻璃作坊,正是用于制作假的“紅寶石”。

與之相對應,《紅樓夢》里也用文字和敘述的方式,在“大觀園”中再現了類似于倦勤齋中的各種視覺裝置。換句話說,小說中的大觀園也同樣存在于虛實交錯的互動游戲之中,并引導讀者去體驗其中真假難分的幻覺效果。比如,小說四十一回,我們通過劉姥姥的陌生視角來進入和體驗大觀園的虛實情境,這一幕讀來特別有趣:
進了房門,只見迎面一個女孩兒,滿面含笑迎了出來。劉姥姥忙笑道:“姑娘們把我丟下來了,要我碰頭碰到這里來?!闭f了,只覺那女孩兒不答。劉姥姥便趕來拉他的手,“咕咚”一聲,便撞到板壁上,把頭碰的生疼。細瞧了一瞧,原來是一幅畫兒。劉姥姥自忖道:“原來畫兒有這樣活凸出來的?!币幻嫦耄幻婵?,一面又用手摸去,卻是一色平的,點頭嘆了兩聲……找門出去,那里有門?左一架書,右一架屏。剛從屏后得了一門轉去,只見他親家母也從外面迎了進來。劉姥姥詫異,忙問道:“你想是見我這幾日沒家去,虧你找我來。那一位姑娘帶你進來的?”他親家只是笑,不還言。劉姥姥笑道:“你好沒見世面,見這園里的花好,你就沒死活戴了一頭?!彼H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聽大富貴人家有一種穿衣鏡,這別是我在鏡子里頭呢罷?!闭f畢伸手一摸,再細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將鏡子嵌在中間。因說:“這已經攔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說,一面只管用手摸。這鏡子原是西洋機括,可以開合。不意劉姥姥亂摸之間,其力巧合,便撞開消息,掩過鏡子,露出門來。
在這個場景里,劉姥姥仿佛陷入了迷魂陣,她先是撞上了一幅立體畫,畫中人利用門框制造出三維的視覺假象,好似在邀請她入畫,接著她又在鏡子里誤認了另一個自己,最后她發現自己被困在鏡子所組成的封閉空間中,還好意外發現了一個機關,總算逃了出來,曹雪芹在這里用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出了人物與視覺空間的互動游戲。
另有另一幕發生在小說第五十六回,賈寶玉與甄寶玉在夢里相遇,這里除了借鑒傳統小說中常見的“同夢”、“離魂”兩大主題之外,甄/真、賈/假寶玉在言語、行為上還構成了互相映照的鏡像效果,他們互相重復著對方的話:
寶玉聽說,忙說道:“我因找寶玉來到這里。原來你就是寶玉?”榻上的忙下來拉?。骸霸瓉砟憔蛯氂??這下可不是夢里了。”寶玉道:“這如何是夢?真切又真切了?!币徽Z未了,只見人來說:“老爺叫寶玉。”唬的二人皆慌了。一個寶玉就走,一個寶玉便忙叫:“寶玉快回來,快回來!
有意思的是,賈寶玉從夢中醒過來之后,襲人笑問他“寶玉在哪里”,他指著門,而襲人卻指著鏡子,說這明明是你自己的影子。在這里,我們發現了一個類似倦勤齋里的隱藏機關,鏡子即門、門即鏡子,視覺的母題與文學敘述的母題再一次合二為一。
商偉教授最后簡略概括了這次講座的主旨。他主張在《紅樓夢》的視覺描述與當時滿清貴族的視覺藝術、室內繪畫、裝飾之間建立起歷史的關聯,在他看來,雍正、乾隆時期對“假”的興趣,對真/假之間的悖論關系的視覺呈現,為《紅樓夢》中的真/假主題提供了靈感。在這樣的開創性視角之下,我們足以期待商偉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對《紅樓夢》這一小說的生成提供一種更為廣闊的解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