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班干部索要財物逼同學喝尿,新華社追問校園“官氣”為何重?
新華網北京5月9日新媒體專電,近日,安徽小學生利用職權勒索錢財事件被曝光。經記者核實,涉事學生為當地教學點的語文課代表,多次以檢查作業和背書為名,向同班同學索要財物,并逼同學喝尿。
教育工作者向記者表示,小學生利用職權索要財物事件,背后折射出孩子中間存在特權觀念,校園里“官氣”過重等問題。作為家長如何讓孩子避免受到社會不良風氣浸染,學校如何……
班干部為何能以“權”勒索?
5月8日,網曝“安徽懷遠小學生長期遭班干部勒索”,迅速引發網民關注。記者從懷遠縣教育局了解,網帖中涉事學生為語文課代表,多次以檢查作業和背書為名,向同班同學索要財物,并先后兩次逼迫同學喝尿。
事發后,懷遠縣教育局決定給予該生班主任降低專業技術職務等級一級、撤銷教師資格處分,調離該教學點;同時撤銷校長職務,調離該教學點。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常務副主任許建農提醒,由于涉事的都是未成年人,不能用成人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懲罰。但是不管是欺負人的同學,還是受欺負的同學,都要做好心理輔導工作。
該事件曝光后,大多網民表示,學生的行為與校園里充斥“官氣”密不可分。網民“快樂生活著365”說:“成人的功利思維、強勢任性已影響到少年的日常行為,社會、家庭成員應規范自己的行為,言傳不如身教,言行一致的表率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教育凈土為何充斥“官氣”?
實際上,近幾年相似案例已不少見。2011年,“五道杠少年”走紅網絡,網民普遍質疑,學校文化受官本位思想影響嚴重,學生深受其害,才有了一副官相;而在浙江、鄭州等地,一些學校少先隊大隊委員和班干部的換屆選舉期間,拉幫結派、請客送禮等學生賄選的新聞也屢見報端。
受訪人士表示,教書育人的校園出現這種現象令人心痛,究其原因,還在于教育土壤缺失養分。不論是班干部,還是遭勒索的學生,都是現行教育失敗的受害者,社會、學校、家庭都值得反思。
許建農認為,社會上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家長的傳遞,無意識地感染了孩子的世界觀,比如對權力、金錢的態度,等孩子們擁有權力之后,就想嘗試來滿足內心的虛榮和欲望。
“小朋友受到權力侵害之后,如何為自己維權?學校對這些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足的。”許建農說,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沒有維權意識,但學校教育缺失了維權教育,當孩子權力受到侵害時,大多只能選擇忍耐,要不然就可能受到變本加厲的侵害。
吉林省教育學院小學調研部主任趙士英表示,現在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長。“過去的家長很重視自己的言行,不宜讓孩子知道的行為、情緒、語言都背著孩子,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都缺乏這種意識,不自覺的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帶入家庭。”
誰來給未成年人撐起“保護傘”?
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孩子學習知識的前提,是先學會做人。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學校應當負起主要責任,尤其加強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維權意識。
許建農說,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教師首先是育人,其次是教書。“實際上,在某些地方,班干部就像是一個‘小老師’,老師與學生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班干部與同學的關系。”
“讓孩子從小學會成為一名公民,尊重法律、尊重他人人格、尊守基本規則。對于小學生的年齡階段來說,這些內容最容易接受,學校應重視道德教育。”蘭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碩豪說,即使孩子受到家庭、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學校也應起到過濾凈化作用,“如果學校的校長、老師面對這種問題,說自己沒辦法,那就是不懂得教育。”
“學校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培養孩子的法制意識、維權意識,也顯得尤為重要。”許建農說,對于孩子來說,身心傷害可能會影響一生。
“目前來看,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沒有真正形成整體合力,這將是教育改革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趙士英說。專家們還建議,兒童社團里會賦予未成年人一些特定角色,但不能使之成為老師之下同學之上的權力者,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更重要的不是競爭而是合作,不可過分放大“班干部”的作用和價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