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批陽奉陰違:一聽不唯GDP論英雄,便任憑經濟下行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普降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這是央行2008年11月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降準。從去年底以來,兩次降息、兩次降準、財政赤字規模增加……政策面連連“出拳”。對此,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明確指出,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大定向調控力度。
“7%的增速仍是一個奇跡”“質量代替數字”“中國經濟從青春期進入青年期”……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多家國際媒體給出理性評論。一家電視臺明確指出,“中國有保持穩定增長的自信”。這份成績與自信,來自經濟運行的新機遇、新亮點,更來自中央宏觀調控的新作為,來自各地各部門對調控舉措的貫徹落實。
十八大以來的兩年多,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調控,展現出不少新的特征:一是強調區間調控,為增長速度與物價水平設定合理范圍;二是突出定向調控,無論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信貸扶持,還是瞄準“三農”的降準、降息,精確制導取代大水漫灌;三是創新思路和方式,預調微調側重平衡,適度干預但不盲目,必要時則堅定出手。
正是日漸豐富的調控工具箱,讓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愈發從容。開局平穩的一季度數據中,表征錢袋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1%,關系生活品質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8%,雙雙跑贏了GDP。“一帶一路”等建設,讓實際利用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并駕齊驅”;高鐵、電力、通信、鐵路等基建投資,力保經濟不失速。認識新常態,必須認清宏觀調控的科學與權威,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不談條件、不打折扣,堅持發展、主動作為。
現實中,也有個別地方對調控的落實不堅決、不到位。比如,有領導干部與企業家座談時驚訝發現,去年11月出臺的一份基礎設施投融資文件,大家基本上都不知道。原來是地方傳達不到位,特別是配套政策沒有出來,“導致諸如此類的好政策停留在紙面上”。類似的,赤字安排已達1.62萬億元規模,還有不少省份的財政資金趴在賬上“打呼嚕”;貨幣供應量目標增速12%,“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可仍有金融機構因惜貸而發生“腸梗阻”。
猶豫彷徨,甚至陽奉陰違、為官不為,表面上是作風問題,深層次則是責任與擔當的欠缺。有人一聽不唯GDP論英雄,便錯以為可以放任自流,任憑經濟下行。有人一看建設領域腐敗頻發,竟畏手畏腳、自縛手足,試圖躲得個逍遙自在。殊不知,為官不為是宏觀調控最大一塊絆腳石。面對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我國發展的深層矛盾,新常態不是不發展了,而是追求更好的發展,各級干部肩上的擔子不是輕了,反倒更重了。
“對宏觀調控陽奉陰違,就是歪風邪氣。”對基層治理者而言,越是形勢錯綜復雜時,越要講政治、有大局觀,保持住戰略定力,因地制宜而非另起爐灶,扎實調研而不一葉障目。
發展進入新常態,精神須有新狀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任務,已經一一分解,各部門、各地區皆應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重點要把握好度。不搞強刺激,但也不能享清福。立足當前,兼顧長遠,發揮好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積極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努力打造新的“發動機”,早日形成新的“混合動力”。其實,把已有的調控措施層層落到實處,就完全可以換來更理想的速度、更優質的效益,壓根用不到強刺激。
陳錦華同志在《國事憶述》中寫道,不少國家的政要談及中國宏觀調控時都認為,這是中國的政治優勢,他們的國家做不到。把政治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民生勝勢,離不開法治的調控、嚴格的問責。破除“不干事不出事”的信條,樹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我們必將打贏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這場持久戰,兌現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莊嚴承諾。(原文標題為《落實調控不能打折扣——經濟新常態下怎么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