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畢業照上的笑容,可以預測你未來是否幸福和長壽?
每年的畢業季,畢業生們都流行把身著學位服的畢業照曬到網絡上。多年以后,再次瀏覽這些照片,聊一聊同學們的八卦,也許會驚訝地發現有的人離婚了,有的人早逝了……
世事難料,你想現在就通過網絡上曬出的照片猜測他們的生活、預測他們的未來嗎?這也不是不可能的!有兩項心理學研究就告訴我們,婚姻和壽命的信息可能早就隱藏在照片中人們的笑容里!

笑容多少預測婚姻狀況
美國迪堡大學心理系教授馬修?赫滕斯坦(Mathew Hertenstein)等人收集了306名心理系校友和349名其他系的校友的年鑒照片。由兩名受過訓練的實驗人員(經過訓練以后兩人打分接近,誤差較小)對每一張照片里人物的眼輪匝肌和顴大肌運動的強度打分,再將兩塊肌肉運動強度的得分相加作為笑容的強度。

真誠的笑容勢必牽扯到眼部肌肉
研究人員又通過郵件了解了這些人后來的婚姻狀況。和照片里笑容強度比對后發現,笑容強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預測日后的婚姻狀況。照片里笑容越少的人,離婚的可能性越高,笑容越多的人,離婚的可能性越低,而且男性和女性都存在這種趨勢。
笑容多少預測壽命長短
另一項研究來自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的歐內斯特?阿貝爾(Ernest Abel)和邁克爾?克魯格(Michael Kruger)的實驗。他們收集了來自1952年的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選手注冊時拍的登記照片,挑出230張目光注視相機的照片,并放大兩倍。
邀請資深作家和四名成年人對打亂順序的230張照片按照嘴周圍的肌肉,縮顴大肌,眼角周圍的肌肉,眼輪匝肌等運動情況打分。
結果發現,截止到2009年6月1日,照片里笑容強度越大,他們的壽命越長。

其實影響壽命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對于職業運動員。所以研究人員排除了一些可以考察的因素,比如出生年份,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職業生涯長度,婚姻狀況,大學入學等,得到的結果是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醫學統計中用來考察與生存有關的因素對壽命的影響的模型)的笑容強度效應仍非常顯著!也就是說,我們確實可以通過笑容強度來預測壽命……
會不會是因為這些人的笑容比較有吸引力,所以他們得分更高,人生也更順利呢?為了排除照片中面孔吸引力的影響,實驗人員又進行了后續研究。他們重新評定了照片的吸引力得分,但是發現吸引力得分并不能預測壽命。
笑容。就是笑容本身,預測了你的未來。
為什么笑容能預測未來?
從兩項實驗的結果來看,照片里笑容越多的人,離婚的可能性越小,壽命越長。反過來,笑容越少的人,離婚的可能性越大,壽命越短。這或許是因為照片里的笑容能反映穩定的人格特質和潛在的情緒狀態。

也有研究者從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理論解釋了這個現象。人的一生都在尋找與基因相適應的環境。有積極情緒基因的人可能會找到有利于愉快婚姻的環境,甚至是找到本來就具有積極情緒的伴侶。
如果從情緒的社會功能解釋,基本的情緒狀態,比如開心和傷心,會產生不同的自動反應模式,這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生理和認知加工,并最終影響到人生中重大的生活事件,比如婚姻和壽命。
表情是具有符號價值的。笑容能夠傳達友好的信息。照片里愛笑的人,現實生活中可能更愛笑,那么笑容里傳達的友好信息有助于維護穩定的親密關系。

另外,情緒是可以傳染的。看照片里的人在笑,人也會無意識的發出笑的動作。那么經常看伴侶笑的照片,不知不覺的跟著笑,和伴侶的關系自然會得到提高。
看來照片里的笑容意義重大!照相的時候別再耍酷了,露出你“婚姻幸福,健康長壽”的笑容吧!
積極心理學還是心理學上一個新興領域。這樣一個相關研究也許還不足以給出特別令人信服的結論,但是無論如何,多年以后看到自己畢業照上年輕、燦爛的笑容,那張老臉上也會泛起傻笑吧。
祝大家,畢業季快樂~~
參考文獻
[1] Matthew J. Hertenstein, Carrie A. Hansel, Alissa M. Butts, Sarah N. Hile (2009). Smile intensity in photographs predicts divorce later in life.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3,99-105.
[2] Ernest L. Abel, Michael L. Kruger (2010). Smile Intensity in Photographs Predicts Longe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542-544.
[3] Bandura, A. (2008). An agentic perspective on positive psychology.In S. J. Lopez (Ed.), Positive psychology: Exploring the best in people (Vol. 1, pp. 167–196).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Company.
[4] Izard, C. E., & Ackerman, B. P. (2000). Motiv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regulatory functions of discrete emotions. In M. Lewis & J. Haviland-Jones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pp. 253–26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5] Fridlund, A. (1994). Human facial expression. An evolutionary view.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6] Dimberg, U., Thunberg, M., & Elmehed, K. (2000). Unconscious facial reactions to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86–89.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