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閱讀小報︱牛津版鄧小平傳上架,Circa找下家,貝婁逼近
“閱讀小報”:近日發生的關于閱讀的小新聞聚合。
1.傅高義之后,又一本英文鄧小平傳上架
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鄧小平:革命人生》(精裝本)5月1號在美國亞馬遜上架,kindle版同時開售,640頁,定價16.89美元。據說,兩位傳記作者依據蘇聯保存的大量中國共產黨史料寫就,此前這些史料從未對外公開。

陳子善教授第一時間得書,“得書記”已經寫到412篇的陳老師循例在微博曬書,按:
得書記(412)《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王洞主編,季進編注,2015.4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版。夏氏兄弟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成就眾所周知,但他們之間長達18年、多達600多封的來往通信卻不為人知。本書的整理、注釋和出版,為闡釋這對志同道合的兄弟的人生觀、文藝觀和學術追求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王德威教以《平生知己》為題為該書撰寫的“后記”發表在《聯合報》上,他說,兩人在信中言無不盡,甚至不避諱私密欲望。那樣真切的互動不僅洋溢兄弟之情,也有男人之間的信任,應是書信集最珍貴的部分。
熟悉文壇掌故的臺灣作家符立中,從另一個角度呈現了書信集的脈絡:
夏志清與夏濟安,堪稱中國新文學史上最奇特的兄弟檔之一:夏志清不單受惠于夏濟安的同學宋淇,憑借挖掘張愛玲和錢鐘書奠定不朽,甚至他的學術與愛情,也多來自濟安的學生如白先勇,劉紹銘……以及陳若曦和王洞(雖則據陳說,她和夏僅是“兄妹之情”)。在很多方面,夏志清仿佛是要完成哥哥的遺志。

1953年9月21日上午,朝鮮空軍最年輕的飛行員盧今錫從平壤城外的順安機場起飛。17分鐘后,他的米格-15戰斗機降落在韓國金浦機場。——布萊恩?哈登(Blaine Harden)在《偉大領袖與戰斗機飛行員》(The Great Leader and the Fighter Pilot)一書中把飛行員盧今錫與金日成的故事交織在一起,重新講述了這個冷戰早年的傳奇。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發的書評認為,該書“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回憶有部分來盧1996年的回憶錄《飛往自由的米格-15》,部分來自他與作者的大量對話,這些敘事都有檔案素材(特別是來自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的素材)以及最近解密的空軍情報報告作為支持。”

科普作家萬維鋼老師在微博上簡潔而歡快地表明了對布魯克斯新書的期待:
我最喜歡的專欄作家之一,David Brooks,出了本新書,The Road to Character。目前在亞馬遜所有圖書銷量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就像人們記得住《異類》里的一萬小時成功法則,卻未必記得住格拉德維爾,布魯克斯更多因為書寫的內容被記住,比如已有中文版的著作《社會動物》,更早之前的《天堂里的波波族》。
布魯克斯總有辦法用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發人深思,比如最近他發表在老巢《紐約時報》的《簡歷和墓志銘哪個更重要?》。“我想到世間存在兩種美德——簡歷美德和悼詞美德。前者指的是你拿到市場上的技能,后者指的是葬禮上談到的品格——你友善、英勇、誠實、忠實嗎?你有深愛的能力嗎?我們都知道悼詞美德比簡歷美德更重要。但我們的文化和教育體系,卻會花費更多時間教授取得事業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和策略,而不是散發內心之光所需的那些品質。與鑄就內在品格相比,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更了解如何發展外在的事業。”
彩蛋是,豆瓣讀書The Road to Character條目的介紹里,明晃晃地寫著“該內容由淘寶網 XX書店友情提供”。地下版kindle書商有多拼,你懂的。

5.想象巴爾的摩騷亂的方法
《時代》周刊的封面以遠超出其他刊物的力度,呈現了巴爾的摩騷亂:

而方舟子在推特提供了另一種了解巴爾的摩的路徑:
大約十年前原《巴爾的摩太陽報》負責警察報道的記者編過一部電視連續劇The Wire,真實、深刻地反映巴爾的摩黑人聚居區的社會問題,看了讓人絕望。看到巴爾的摩騷亂,讓人有重溫這部劇的沖動。
6.印度將成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政局會因此改變嗎?
自1757年東印度公司出現在印度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關系就在深刻影響這個國家。《外交》雜志將文章焦點放在穆斯林人口是否會影響印度的政治格局上:皮尤最近一份研究報告稱,到2050年,印度的穆斯林人口將達到3.11億,遠遠超過對印度教人口預期的1.3億。屆時,印度將成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7.本月企鵝將有26種虛構和非虛構問世,我們來看看其中一些美麗的封面:



《財富》記者Dan Primack昨天報道,這兩年最火的主打移動端媒體之一的Circa未能成功獲得新一輪投資,因此在尋找買家。
至于這個一度紅遍新媒體的產品何以至此,Felix Salmon最近一個演講的題目好像給了有互文意味的答案:真有數據新聞這個“職業”嗎?(注意:他說的是“職業”而不是吸引vc的“創業”)

9.帕蒂·史密斯談新傳記
Patti Smith在上周美國國家詩歌月的一次晚宴上,朗讀了獻給波拉尼奧的詩“Hecatomb”。也是在那場宴會,被問到備受矚目的新傳記M Train時,她說,“我覺得這本書是最像我的一本書。它沒有講太多過去,講的是,我是誰,我做什么,我在想什么,我喝咖啡時在讀什么。”

10.心理學“終極書單”
2008年1月以來,英國心理學協會每月都會請一流心理學者們推薦一本他們認為最好的心理學讀物或文章。史蒂芬?平克在2008年2月推薦的是心理學家David Marr的 Vision。完整清單可以去thepsychologist.bps.org.uk網站查看。
11.改變一個人的一本書
北半球的夏天真的來了,不妨看看植物學家劉夙在微博推薦的一本老書:
在超星上找到了小時候看過的盛誠桂、張宇和著的《植物的“馴服”》,看著非常親切。想起來,這本文筆流暢、內容豐富的書是后來讓我改學植物學的潛在誘因之一。盛誠桂(1912-2002)就是松江人,曾在七寶鎮(現屬閔行區)居住,作物引種、園藝學專家,中國植物園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南京中山植物園主任。
12.“感動作家”
“感動”這個詞有點廉價,但看完李長聲長老這條微博,好像也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來形容這位日本作家:
把托爾斯泰的《復活》譯成日文的內田魯庵曾擔任丸善的洋書部門顧問,某日,尾崎紅葉來買大英百科全書,令他大吃一驚。不是因為尾崎正在《讀賣新聞》上連載小說《金色夜叉》風靡一世,而是聽說他得了胃癌。尾崎說:“還可以活一兩個月,能慢慢看一看。”回去后大約三個月病故,享年三十六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