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0余位學者與業界專家齊聚上外,探討中國形象和全球傳播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立足全球傳播新格局和中國形象發展新趨勢,第四屆中國形象與全球傳播國際研討會近日在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舉行。研討會邀請到50余位國內外學者與業界專家,共同探討國家形象和全球傳播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議題。
此次研討會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環球網與澎湃新聞聯合主辦,中國高校影視協會影視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協辦,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承辦。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為研討會致開幕辭,他表示,新冠疫情深刻影響全球格局,全球傳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抓住建黨百年等重大主題,建立在國際輿論場中符合國際發展情況的傳播,是時代賦予中國媒體人和新聞傳播學界的歷史使命。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致開幕辭。本文圖片均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供圖
環球網執行總編石丁提到,環球網自成立以來,不斷探索國際傳播過程中的趨同價值和效果路徑。他認為,目前國際社會對中國形象多元化的討論急劇增加,中國也把國際傳播工作納入國家宏觀戰略,傳播機制體制逐漸改善。與此同時,國際國內“兩張網”的格局基本形成,帶來的傳播渠道壁壘問題日益突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需要聯動優秀合作伙伴凝心聚力,并肩打造更多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故事。

環球網執行總編石丁作主旨演講
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提到,雖然澎湃新聞是地方性新聞媒體,但始終強調“看著地球儀思考未來與發展”,立志于打造新型全球主流媒體。劉永鋼結合澎湃新聞和第六聲(Sixth Tone)的實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提到在對外傳播中,要借助專業力量做專業報道,要積極搭建線上線下傳播網絡,要關注普通人的日常、講述“小而美”的中國故事,同時要促進媒體在海外本土化發展。

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作主旨演講
來自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教授哈筱盈在會上強調,視頻媒體是未來十分重要的方向,其受眾范圍之廣、影音效果之強,都是文字不能代替的。她在現場通過視頻連線分享了一項研究,即通過比較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CGTN美國頻道、RT美國頻道以及BBC世界新聞頻道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的受眾參與度,哈筱盈發現CGTN在報道非新聞性內容的國際傳播影響力更高。

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教授哈筱盈作主旨演講
上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從國際傳播實踐的角度提出了“可共通的中國話語”,即在與他國學者進行有效互動的過程當中,不僅要體現中國特色,更重要的是提出創新中國概念來解釋中國話語背后的文化邏輯和精神力量,基于這種愿景,需要推出新的學術期刊,并結合當今國際格局框架和中國場景,與全國其他高校的學者和專家一道探索能夠真正解釋、甚至引領中國在國際傳播實踐活動中的創新理論,從而構建可共通的中國話語體系。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作主旨演講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由上外新聞傳播學院和圖書館共同搭建的國際輿情與全球傳播案例管理平臺也同步啟動。該平臺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語種涉華國際案例數據庫建設研究”的成果,也是為專門支持國際涉華輿情研判、國別外宣和全球智庫研究、全球傳播科研和教學案例打造的一站式數據平臺。
環球網對外傳播中心主編張冬瑾與上外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沛芹在會上共同發布了2020年度央企國際傳播影響力報告。報告以 2020 年全年為期,以央企在海外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以及海外主要新聞媒體和行業媒體為研究范圍,通過采集相關數據信息,在此基礎上設置5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應用大數據模型,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得出2020年國際傳播影響力較高的10家央企,分別是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