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讀畫|一位悲催的王子如何審視畫中的自己

《東丹王出行圖》,五代時期的絹本設色畫,作者李贊華。絹本,就是絲織物上的字畫;設色,對應水墨,就是著色。唐以降,宣紙畫越來越多。宣紙比之絹,實用又廉價,是技術進步。宣紙漸成氣候,還畫絹本,好比是在CASIO時代堅持戴塊機械表的人,不是大款,就是伙夫。此畫作者李贊華,不是伙夫。他筆下的人也不是伙夫,稱之為天潢貴胄,沒哪個大款敢反對。東丹王叫耶律倍,契丹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長子。公元十世紀初,耶律倍曾是蔥嶺以東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契丹王儲何以淪為東丹王?那是他的造化。畫作所傳遞的信息,為耶律倍一路走低的運勢作了注腳。畫中六人七騎,皆非中原樣貌,題材胡風甚濃。一行人或左顧右盼,或交頭接耳,唯獨落在隊伍最后的那一位,形容尊貴,卻面色凝重;抬頭遠眺,卻眼神黯然。
在騎行游樂的氛圍里,他是個若有所思的局外人——他就是耶律倍。《宣和畫譜》評曰“馬尚豐肥,筆乏壯氣”,說的大抵是耶律倍。若為他配一曲畫外音,調子應該是《三套車》:小伙子你為什么憂愁?卷末有無名氏題“世傳東丹王是也”,據傳,“無名氏”是畫作最初的收藏者、宋代皇室成員。

補充信息兩則:一、這幅畫初名《番騎圖》,因著無名氏的題字,遂得今名;二、這幅畫的主角耶律倍,還有一個漢名,叫李贊華。所以,《東丹王出行圖》其實是耶律倍(李贊華)的自畫像。
布羅茨基說,悼文具有自畫像的性質。反之亦然。這幅自畫像可以視作耶律倍為自己提前擬定的悼文。對于自戀狂耶律倍,人們有理由相信,他或許希望別人在他活著的時候就為他舉行一場葬禮,有人用低沉的聲音念誦他的悼文,嘆息,垂淚。或許,躲在帷幕背后他早就被自己多舛的命運感動得流淚了。
創作《東丹王出行圖》時(約931年),東丹王已不在東丹國,耶律倍流亡到沙陀族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后唐。耶律倍在此受到了國君般的禮遇,史稱“寬仁”的文盲皇帝李嗣源賜其名“李贊華”。當然,禮遇多半意味著沒有實權。他的治所在江西虔州,那是南唐的領土,所以只能“遙領”。
政治上務虛,文化上務實。在后唐,“不預政事”的李贊華迎來書畫創作的高峰期,其傳世名作包括《東丹王出行圖》,大都出自這個時期。此時的作品,技法精良,但格調灰暗,與他棄契丹投后唐的心情吻合。負面情緒由何而來?普遍看法是,因為契丹皇位繼承權之爭的失敗。
如前所述,耶律倍是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而且,他聰穎好學,文武雙全,深得老爹喜愛,916年便被立太子。若沒什么變數,耶律倍所要做的無非是等待,等待繼位的那個好日子。但事情復雜之處在于,耶律倍還有一個更具狼性的二弟耶律德光,還有一個信奉狼圖騰的母后述律平。
關于皇位繼承人,阿保機夫婦的選擇有分歧:阿保機摁了一號鍵,述律平摁了二號鍵。不湊巧的是,阿保機走在了述律平前頭。926年,阿保機病逝。述律平以壯士斷腕之決心,確立了“二號鍵”耶律德光。“一號鍵”耶律倍去了剛被征服的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于是,原本應是契丹皇帝的人成了東丹王,頂著“讓國皇帝”的美名。不過,讓國之后,耶律倍也不得安生,他覺得耶律德光對自己的猜忌、監視并未放松。930年,東丹王投奔后唐。在登船南下時,他寫了首水平不高的打油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
按中原人的思維,耶律倍參演的是一部血雨腥風的宮斗戲。他的不幸是,遇到了一位心理變態的老娘。公允論之,事情沒那么庸俗。耶律家族所面對的,實為每一個有抱負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會遭逢的抉擇——該不該漢化,多大程度上漢化?述律平恪守的是“契丹為體,漢學為用”,而耶律倍極度推崇儒家文化,通曉音律、醫術,擅長詩歌、繪畫,還建立了東北地區最大的私人圖書館“望海堂”。對于“全盤漢化”大兒子,述律平的對策符合絕大多數契丹群眾利益的——不換腦袋就換人。耶律倍的命運遂被定格,讓國之后復而去國。寄籬后唐,以李贊華的名義,用畫筆撫摸自己悲催的人生。
然而,即便處境如此,耶律倍的迂腐未改。933年,他的庇護者李嗣源駕崩,后唐陷入了真實的宮斗。耶律倍給弟弟耶律德光拍了個“電報”,讓他率軍南下。而待契丹兵進抵洛陽(后唐國都),后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臨死把耶律倍拉來當墊背的。
耶律倍享年38歲,最終,為他念誦悼文的是背負漢奸罵名一千多年的沙陀軍閥石敬瑭,而為他收斂尸骨的是一個和尚。
《東丹王出行圖》上,壓角印是一個“佛”字。這是對一位契丹儒生的蓋棺定論。 (作者系專欄作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