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牛津劍橋賽艇傳統為何能延續百年?清華北大曾出“山寨版”
第161屆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近日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上舉行,在當天下午有五場英超比賽和英國賽馬大會的情況下,仍然有25萬人到現場觀看了比賽,電視直播收視率在英國也創下新高,連中國的電視臺都進行了直播。
提到牛津劍橋的對抗,就不能不提曾經轟動一時的北大清華賽艇對抗賽,這項效仿英國而于1999年起步的賽事,從誕生到終結只延續了10年。
牛津劍橋的對抗為何能存在186年?它有著怎樣的傳統和秘密呢?

泰晤士河上的“羅密歐和朱麗葉”
今年的比賽具有別樣的意義,這是近200年來兩所高校的女隊首次與男隊在同一天、沿著同一條線路舉行比賽。
說起牛津和劍橋這186年的對抗,就有必要先說說賽艇這項運動。
現代賽艇運動最早起源于18世紀初的英國,最初是由商業船夫在閑暇時進行劃船比賽,逐漸地很多行會和公司參與進來,給比賽開出獎金,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期間比較知名的是1715年開始的道格特衣徽賽,1829年開始的牛津劍橋劃船賽和1839年開始的亨利皇家賽舟會。

18世紀末,包括伊頓和西敏寺等知名公學開始建立賽艇俱樂部,這項運動也很快在英國的大學流行,牛津和劍橋分別在1815年和1827年舉行各自的校內對抗賽。
1829年,兩個分別就讀兩大名校都叫查爾斯的好友突發奇想,搞一場兩校劃船對抗賽。英國媒體把這場比賽稱作“泰晤士河上的羅密歐和朱麗葉”。
1829年3月12日,戰書下達。“劍橋大學特此挑戰牛津大學,在倫敦或靠近倫敦的泰晤士河進行一次8人賽艇比賽,時間定在復活節期間。”
6月10日,第一次比賽開始,首屆比賽盡管在遠離倫敦的泰晤士河上游舉行,但還是有兩萬人觀看。牛津獲勝,就此拉開了百年恩怨的序幕。根據傳統,前一年的敗者就是下一年的挑戰者。

商業和傳統的契合
牛津劍橋對抗賽的發展過程,也是舊有規則不斷被突破和完善的過程。
譬如,兩所名校盡管規定參賽的必須是在校學生,但我們會發現隊中不時有來自各國的奧運會冠軍。早在1979年,劍橋就開始聘用英國的奧運會教練執教。
自1976年開始,對抗賽開始接受企業贊助,并在2009年將冠名權賣給企業,選手也一改不穿有贊助商標志的衣服參賽的傳統。另外,如同英超一樣,電視轉播權也成為對抗賽重要收入之一。比賽的商業味道越來越濃。

據英國媒體此前的統計,每年定期大約會有25萬人到泰晤士河兩岸觀看比賽,收看BBC直播的約700萬人,還有116個國家和地區的5億觀眾同步收看衛星轉播。
而在比賽現場,泰晤士河上臨近賽道的橋上早就“人滿為患”,還有人騎著自行車一路追趕兩隊賽艇的腳步。

拷貝概念忽視基礎,造就一場夭折的對抗
其實在中國,我們的北大清華曾經也有過賽艇對抗。
1999年的第一場清華北大對抗賽通過央視直播成了全國關注的新聞,比賽甚至被定名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百年賽艇對抗賽”,當時也沒有人懷疑這個比賽會中途夭折。
據《深圳晚報》報道,有承辦比賽條件的各地政府也紛紛邀請兩校到當地比賽,所到之處,當地校友都趕來捧場,場面熱鬧宛如一個小型的校慶。
北大清華最初希望以賽艇這個西方熟悉的途徑,打造跟其他西方名校拉近距離的平臺。也許愿望是好的,但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群眾基礎。
北大賽艇隊隊員關磊在當年接受采訪時說,雖然賽艇隊在北大所有運動隊當中是取得榮譽最多的,但在同學中卻是最陌生的。
關磊說,自己4年的大學生活假期幾乎是零,時間最長的集訓是在2007年,封閉集訓了7個月。所以他們見到同學的機會也確實很少。
2001年,北大開始招收賽艇項目的體育特長生,因為中國的高中沒有賽艇項目,最后只能從練習籃球的學生中挑選。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現在全英國有500多個賽艇俱樂部,其中學生俱樂部150多個,經常參加賽艇運動的超過10萬人。
此外,北大清華曾一度拒絕專業運動員參加比賽,但2008年,獲勝的清華隊被組委會以犯規的名義取消了成績,原因是專業運動員上多了;2009年,北大因種種原因選擇了棄權。
這項曾經轟動一時的比賽無法得到學生更多的認同和關注,北大和清華只去拷貝別人的賽艇概念,也許從一開始便有些考慮不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