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尋找上海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建筑地圖里的黨史
建筑是一本可以踏入的史書。如今歷史翻過,但它們依然大隱于市,講述百年黨史所經歷的風雨滄桑。
澎湃新聞獲悉,6月17日至7月30日,上海明珠美術館與上海市測繪院攜手在明珠美術館·光的空間·心廳聯合主辦“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展覽。

“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展覽現場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留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0年,上海市343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58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中,蘊藏著大量與黨的誕生和成長息息相關的歷史記憶。

“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展覽現場

“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展覽現場
在展覽開幕式上,上海市測繪院副院長顧建祥介紹說:“去年,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策劃,上海市測繪院編制了《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地圖,在國內贏得了一致的好評。為了進一步發揮紅色資源,與明珠美術館充分討論之后,形成了今天這樣一臺‘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主題展,展出71處紅色資源,希望通過本次主題展,能為上海傳播紅色文化提供新的載體和方式。”

71處上海市保護建筑地圖
打開這份《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地圖,可以清晰地讀到上海市內黃浦區、徐匯區、靜安區、虹口區、長寧區、浦東新區和青浦區各處建筑的分布和每一處建筑的外觀攝影圖,其中包括上海中山故居、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上海郵政總局、宋慶齡故居等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配合此次展覽,明珠美術館將具有紅色印記的歷史建筑與閱讀相關聯,設計了一套文創產品書簽。書簽的一面是歷史建筑的圖像及其地址介紹,另一面的文字則摘選自歷屆中共領導人的重要文獻。

文創產品書簽
據悉,這一地圖由線上線下兩部分組成。線下地圖的地圖面包括上海市紅色保護建筑分布圖和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一覽表。地圖設計淡化基礎地理要素,突出表示紅色保護建筑專題要素,主次分明,一目了然。同時,對71處紅色保護建筑進行編號,結合專題符號設計和附屬一覽表設計,在展示紅色保護建筑的空間位置和分布情況的同時,對其保護身份、保護編號等附屬信息進行解讀。

地圖內頁
地圖正面放置了71處紅色保護建筑的圖文介紹,其中,對資料照片進行了藝術效果和邊緣斑駁化處理,向讀者傳遞紅色保護建筑的歷史沉淀感。通過掃描線下地圖上的二維碼可訪問線上地圖內容。線上地圖以圖溯上海微信公眾號為平臺,以H5頁面的形式,放置71處紅色保護建筑的定位地圖及詳細圖文介紹內容,為讀者全方位地介紹了每座紅色保護建筑的地理位置、建筑風格、歷史變遷等信息,講述了保護建筑背后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內涵及歷史滄桑變化。
以下是部分保護建筑介紹:
上海中山故居

上海中山故居
上海中山故居位于原法租界莫利愛路29號(今香山路7號)。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1918年6月至1924年11月間在此居住;孫中山曾在此完成了《孫文學說》、《實業計劃》等重要著作;1920年11月,在此會見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1922年8月,在此會見李大釗、林伯渠及蘇俄特使越飛的代表馬林,就中國革命和改組國民黨問題進行交談,確定了聯俄、聯共、輔助工農的思想;1923年1月17日,孫中山在此會見上海各團體代表60余人,號召團結起來,使中國成為一獨立國家;孫中山逝世后,宋慶齡繼續在此居住到1937年。該建筑為歐式獨立式花園住宅,二層磚木結構,占地面積2364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主樓坐北朝南,面對花園,底樓南向有四孔券廊,二樓內陽臺設半圓券窗;外墻為水泥砂漿嵌卵石飾面,矩形木窗,紅陶機制平瓦坡頂。故居樓下是客廳和餐廳,樓上是書房、臥室、休息室和小客廳,故居的陳設是根據宋慶齡回憶,按二、三十年代的原樣布置。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于原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此召開,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等13人出席了會議,代表了全國53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荷蘭人)、尼柯爾斯基(俄國人)列席了會議;7月30日,會場受到法租界巡捕的搜查,會議被迫中止;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省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和工作決議,選舉了中央局領導機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該建筑建于1920年,為典型的上海石庫門里弄建筑,占地面積576平方米,建筑面積825平方米,磚木結構二層,一樓一底,坐北朝南,同一式樣沿街共兩排,以過街樓相連,弄名樹德里。建筑外墻清水青磚間紅磚帶飾,磚縫嵌白色粉線;小青瓦雙坡頂,山墻頂部作半圓處理;門罩外方,左右肩部飾巴洛克式渦卷;門楣圓拱形,飾礬紅色盾形兼卷草葉堆花圖案,兩側磚砌方壁柱落于水泥勒腳之上,黑漆大門配黃銅門環,門框為米黃色花崗巖條石;進門過天井是一間18平方米的客堂,即為當年開會場所。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宋慶齡故居

上海宋慶齡故居
上海宋慶齡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號。1949年春,宋慶齡遷居于此,并在此迎來了上海解放;1949年8月,宋慶齡就是在這里欣然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北上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并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參與制定建國大政方針;新中國成立后,她經常在此舉行各種國務活動,會晤和宴請來訪的各國貴賓,促進中外交往、維護世界和平;她所創建的新中國婦幼文化福利事業和對外宣傳刊物也是在這里醞釀、籌劃的;她也曾在故居內會見過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朱德、陳毅等,還有金日成等外國元首和貴賓。該建筑建于1920年,德國式花園住宅,假三層磚木結構,平面為L形,占地面積4300多平方米,分為前花園,主樓和后花園;主體建筑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層西式樓房,建筑面積有700平方米,主樓底層為客廳、餐廳、書房,二樓是宋慶齡的臥室,辦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臥室;樓前有寬廣的草坪,樓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園,周圍有常青的香樟樹掩映,環境優美清凈。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郵局總支部活動地舊址

上海郵局總支部活動地舊址
上海郵局總支部活動地舊址位于北蘇州路276號。該建筑建于1922年,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為歐洲折衷主義建筑風格,“U”型平面,東南轉角圓形,為構圖中心;兩側均為主立面,有通貫三層的簡化科林斯巨柱式列柱;轉角處頂部為鐘塔,冠17世紀流行的意大利風格的巴洛克式穹頂;鐘樓兩側各有一組三人組成的群雕。1949年5月25日,在人民解放軍從四川路橋由南往北進攻時,國民黨青年軍204師的一個營困守在該大樓,從橋北面封鎖住四川路橋,解放軍在進攻時遭到阻擊,有多人傷亡。中共上海郵局總支部和“上海郵電員工聯合會”根據中共上海市委指示,領導黨員和“郵電聯”會員在加強保護郵政大樓工作的同時,動員當時上海郵政局負責人對國民黨青年軍的連、營長進行勸降。至5月26日下午4時,該營停止抵抗,向人民解放軍投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

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交誼樓——解放上海第一宿營地)
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交誼樓——解放上海第一宿營地)位于萬航渡路1575號華東政法大學內。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在1949年5月指揮凇滬戰役中,于26日凌晨進駐交誼樓,此處便成為進駐上海的第一宿營地。該建筑建于1929年,占地面積1008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933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二層,平面呈矩形,四坡屋面,蓋綠筒瓦,屋頂四角上翹,檐口均挑出墻面,檐口四周均有中式裝飾,紅磚清水外墻,中間開圓拱形大門。交誼樓是為紀念校長卜航濟已故夫人圣瑪利亞女校首任校長黃素娥女士而建造的。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2014年4月4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張聞天故居


張聞天故居,1986年9月陳云書“張聞天故居”匾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祝橋鎮川南奉公路4398號
周恩來同志在滬早期革命活動舊址

周恩來同志在滬早期革命活動舊址(永安里),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
??四川北路1953弄44號
1920年毛澤東寓所舊址

1920年毛澤東寓所舊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安義路63號(原哈同路民厚南里29號)
上海茂名路毛澤東舊居

上海茂名路毛澤東舊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茂名北路120弄7號
陳云故居


陳云故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練塘鎮下塘街95號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淡水路66弄4號(原薩坡賽路朱依里 252 號)

展覽海報
上海市保護建筑中的紅色印記
展覽日期:2021年6月17日—7月30日
展覽地址:上海市吳中路1588號愛琴海購物公園7樓 明珠美術館·光的空間·心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