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1200個地標熄燈加入“地球一小時”,你參加了嗎?

3月28日晚上8點30到9點30分(各地當地時間),世界各地的一些地標建筑紛紛熄燈,加入“地球一小時”環保活動,以示對全球能源轉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
從柬埔寨、喀麥隆到哥倫比亞,從澳大利亞、印度到菲律賓,無數家庭、辦公室、城市天際線和地標建筑都以象征性的熄燈表達對地球的關愛,其中包括巴黎埃菲爾鐵塔和舊金山金門大橋在內的1200個著名地標建筑,以及包括雅典衛城和愛丁堡城堡在內的近40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景點。

“地球一小時”是公眾最為熟知的公眾環境項目之一。作為活動的發起方,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中國以“能見蔚藍”主題,與公眾、政府、企業相約為藍天代言,呼吁發展可再生能源應對霧霾和氣候變化,共創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在北京,WWF聯合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協會與首都博物館舉辦地球一小時“能見蔚藍”之夜,并邀請了地球一小時全球大使李冰冰、環保人士馬軍和能源專家楊富強解讀能源轉型。在上海,包括東方明珠、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等地標建筑紛紛熄燈,表示對環保的支持,這是申城第7年參加這項活動。
今年的12月,旨在建立全球2020年后氣候制度的氣候談判將在巴黎召開。現行的全球減排制度源于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議定書的有效期將在2020年結束。舊的制度行將就木,人們對巴黎大會寄予厚望,希望最終出臺的協議能夠將全球氣溫上升真正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


地球一小時的創意最初來自于一名叫安迪?雷德利(Andy Ridley)的澳大利亞人,在推動人們關注氣候變化的工作中雷德利發現,環保常常陷入一個困境,絕大多數人對日許多問題都保持沉默。他對媒體說,他在挫折中總結出一個教訓:凡是想推動社會變革都不能缺少象征符號的運用, 必須從錯綜復雜的現象和知識體系中提煉出一 個簡單鮮明的概念,讓人們能夠一眼識別、并由此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2007 年 3月,雷德利和他的伙伴在悉尼推出“地球一小時”。2007年,雷德利開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推廣這項活動,盡管有人質疑地球一小時并不能在節能環保上產生多大的作用,但正如雷德利當初所設計的那樣,這個活動在短短的數年間獲得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的認可,讓人們產生共鳴并迅速的獲得了成功。
中國在2009年第一次參加活動,全球有超過170個國家參與了“地球一小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