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養娃馬拉松
文:盧鋮卉、向宇欣、馬明艷、鄭可欣、李玥霖、胡詩月
圖:買家小可、娃媽小林、新馬娃廠王總
指導教師:劉琳
有訓路星火營 出品
小可坐在宿舍的床上,聚精會神地給懷里的孩子編發,她的手指在孩子的發間穿梭,一不留神,幾根頭發被扯了下來。小可輕輕撫了撫孩子的頭,小心翼翼地拈起幾綹頭發,沒幾下辮子就乖乖成型了,襯得孩子精氣神十足。
視線稍往后一轉,小可的身后還有一群孩子排排坐。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棉花娃娃。小可是一個棉花娃娃愛好者,這些娃娃小可收集了整整一年,“我最初是在刷微博時知道這些娃娃的,他們以我的愛豆為原型,再加上他們本身就十分可愛和治愈,我一下子就入坑了。

圖1:小可收集的棉花娃娃合照
娃娃孕育中
小可在和娃娃相處時像極了娃娃的媽媽,事實上,“娃媽”才是這些娃娃真正意義上的“媽媽”和孕育者。
娃媽和棉花娃娃一起度過了“十月懷胎”,見證了棉花娃娃的“呱呱落地”,棉花娃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她們的“孩子”。這些“孩子”身高大多在10到30厘米,內部用棉花填充,外部由布料等各種材料制成,有著可愛玲瓏的眉眼、顏色斑斕的頭發和小巧的身形,他們中多數是有原型的,或是動漫人物,或是偶像明星。棉花娃娃出現之初就是作為韓國偶像文化的衍生品——卡通化的明星玩偶。隨著2018年男團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的播出,我國的偶像文化風生水起,棉花娃娃也逐漸破圈。
第一批入圈的娃媽多是單純的“為愛發電”,因喜愛某個明星或動漫角色等生出做衍生娃娃的想法,一部分娃媽選擇做高價的“私生”,也就是找娃廠定制獨屬自己的棉花娃娃,更多的娃媽出于價格的考慮選擇開團,成為娃團的發起人。
如今,娃媽已經不局限于粉圈,即使沒有明星屬性,棉花娃娃本身可愛的形象也足以治愈人心,其“萌屬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隨著娃圈的擴大,“為愛發電”已經不足以支撐娃媽的事業,盈利成為必然的趨勢。“打樣、找宣傳、買稿子、弄特典樣樣都要花錢,還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娃媽小林認為,娃媽在這個過程中還承擔著許多不確定的風險。
如果說養娃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娃媽則是這場馬拉松的選手。在娃娃孕育前需要用畫稿描繪出棉花娃娃的雛形,娃媽們有的兼做畫手,對畫稿精心雕琢;有的四處尋覓畫手,以求美圖。她們清楚,精美的畫稿是吸引買家的第一步。如果吸引不到足夠多的買家,娃媽不僅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很可能還要承擔墊付畫稿費用的損失。

圖2:娃媽小林的“阿澤”娃的畫稿初稿

圖3:娃媽小林的“阿澤”娃的畫稿終稿
畫稿只是打響這場養娃馬拉松的第一槍,宣傳娃團才是娃媽在賽道上踏出的第一步。娃媽往往會在微博超話上發帖宣傳娃團,娃圈內還衍生出了許多專事娃娃宣傳的人員。很多娃媽會通過他們進行大范圍的宣傳或者與其他娃媽互宣。若是宣傳不到位,拼團的買家不夠多,棉花娃娃也可能就此“流產”。
只有挺過了這些風險,棉花娃娃的孕育才算是進入穩定期,然而娃媽此時還不能停下來安心養胎,“產房”的挑選對于娃媽來說又是一大考驗。
產房接生記
“產房”是娃圈對娃廠的代稱,是這場馬拉松中最難熬的一段賽程。在產房里,棉花娃娃將從畫稿中的二維世界走出,來到三維世界,這個過程決定了棉花娃娃能否順利出生。許多娃媽在孕育棉花娃娃之初就會開始考察產房的情況。
娃媽通常依靠微博搜索或者找圈內朋友介紹合適的產房,也有的娃媽會親自到產房考察,曾憑“無顏”一娃火爆娃圈的小糕便是后者。當年為了給“無顏娃”尋找產房,她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后選中了新馬娃廠。
新馬、萬眾、安娜等都是知名的娃廠,比起知名度,小糕更看重的是新馬娃廠的工藝。在圈內,單是通過微博搜索就能找到200余家娃廠,它們大都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不少是由傳統的玩具工廠轉型而來,新馬娃廠正是其中之一。作為曾經與迪士尼、Hello Kitty、熊出沒等知名動漫IP合作過的傳統玩具工廠,新馬娃廠在2020年4月才徹底完成轉型,雖然發展才一年,但它在繡花和高溫絲工藝方面獨具優勢,這正是“無顏娃”需要的。
娃廠要在娃圈站穩腳跟都要有特色優勢,有的擅長制作簡單可愛、數量少的棉花娃娃,有的則是“炸毛”型棉花娃娃的更好選擇,不同的娃娃需要不同的娃廠。轉型失敗的娃廠也不在少數,棉花娃娃比起傳統玩具更注重買家的個性化需求,只依靠以前的經驗根本無法應付棉花娃娃的生產。
娃廠從娃媽那里接到畫稿后,就要甄別這個娃娃的生產材料并據此報價。新馬娃廠的成本區間一般在30至100多元,打樣費則是以650元為基準。如果娃媽可以接受,娃廠就會為這個娃娃安排接生隊伍。新馬娃廠提供的全流程服務,每款棉花娃娃會有美工、繡工、開版師、手縫師傅、車縫師傅、跟單等8至10名人員跟進。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隨時溝通細節,在娃媽確認后才會推進下一個生產環節。而很多小娃廠則普遍采用外包模式,即把繡花、打樣、制作等環節全部外包,自己只負責打版。這種外包模式因為制版和其余流程全部脫離,往往很難保障娃娃的質量。

圖4:新馬娃廠美工審核畫稿中

圖5:新馬娃廠師傅為棉花娃娃充棉
不管是外包也好,全流程服務也罷,都可能會出現娃娃“懷胎十月”的奇景。一般來說娃娃在娃廠培育約一個半月后就可成型,可娃廠的大量排單會讓娃娃的出生日期無限延長。新馬娃廠的訂單從春節開始就已經排到兩個月之后了,有的娃廠甚至會更久。
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娃廠和娃媽必須相互信任,買家和娃媽也必須相互信任,才能使生產繼續下去。但凡有一方信任崩塌,都會造成娃娃“胎死腹中”。在娃圈,娃媽和娃廠之間很少簽合同,如果出現貨崩了或娃廠跑路的情況,就算出現問題的娃廠在圈內再難立足,損失也已經造成——娃媽要擔責,買家則要承擔損失。
除了娃廠這個“接生隊伍”有跑路風險,有時娃媽也會突然棄賽逃跑,養娃馬拉松可謂危機四伏。
娃娃失蹤記
今年年初,當大家還沉浸在年味的余韻里時,小楊卻心急如焚——她在微店APP上向娃媽預訂的棉花娃娃“玥玥”已經好幾天沒有音訊了,微博上發起此次娃娃拼團活動的娃媽(ID名為今晚看星星了嗎)早已銷號跑路。小楊出于對“玥玥娃”的喜愛和該娃媽的信任入了娃團,通過微店APP向該娃媽的店鋪付了全款,但距離該娃娃成團已經過去了半年,娃媽承諾的收貨日期一改再改。最終,娃媽以注銷微博號為自己的責任劃上句號。小楊不無委屈:“大家買娃娃都是始于喜愛,我以前買了20多個,很少遇見跑路的娃媽。大家都是彼此信任才達成了交易。”

圖6:購買棉花娃娃微店交易截圖
原來,小楊等一眾“玥玥娃”的買家在微店購買后,娃媽承諾一段時間后會讓買家收到貨。由于資金周轉的原因,娃媽往往會在買家付款后將資金從微店的賬戶中提現,將這部分資金用于交娃廠貨款。此時娃娃還沒有生產出來,娃媽為了交易的正常進行通常會“虛擬發貨”,而買家也與娃媽達成協議,在一定時間后手動點擊“確認收貨”或由系統自動確認。換句話來說,平臺上顯示的買家收貨時間與他們真正收到娃娃之間有很長一段時間差,正當買家們翹首以盼心心念念的棉花娃娃時,他們的交易已經脫離了平臺的范圍。這個期間,只有買家對娃媽的信任維系著交易。一些娃媽正是“看中”了這一漏洞,放心大膽地把貨款放入自己的口袋里,然后銷聲匿跡。

圖7:小楊在棉花美娃娃超話發帖尋娃媽截圖
據“玥玥娃”團內買家統計,“玥玥娃”拼團人數達到100人,進度群內有88人,按照78元的單價計算,娃媽卷款就達七千多元。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達到2000元以上予以立案,由于團內買家多為學生,無法推舉出一名代表至跑路娃媽當地派出所報案,也無法委托代理人代辦,多采取個人報案。這樣一來就達不到立案標準,警方不予立案辦理,買家只能個人解決。即使買家擁有娃媽的身份信息,曝光其在網絡上的所作所為,但只要娃媽斷聯或者換個“馬甲”基本就不受影響,至于跑路恐怕已成為她的前塵往事了。
其實類似的事件在娃圈屢見不鮮,能夠成功追回貨款的也少之又少,選擇娃媽對于買家來說要尤為謹慎。據圈內玩家透露,進入娃圈成為一名娃媽的門檻并不高,圈內還有數量不少的未成年娃媽,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往往很難保證,而娃媽作為連接買家與娃廠的重要節點,需要極強的責任感和承擔風險的能力。
當然,娃娃失蹤的隱患也不僅僅存在于娃媽本身,正如馬拉松不僅選手可能會中途離場,裁判也可能會在賽制上失職。
“很多娃媽都是用微店和我們交易,我們在被騙后找了微店客服介入,娃媽卻已經把微店的錢全部提現了,大家的錢根本沒辦法退。”小楊等買家已經無計可施。據《微店訂單售后流程詳細說明》:“買家申請售后退款,商家應于7天之內處理,若超過7天未處理,則系統自動達成退款協議,并將退款金額原路退回至買家的支付賬戶。”若是商家未能及時退款或拒不退款,微店平臺有權對商家店鋪做出處罰。但此時的處罰多為凍結店鋪和賬戶,如果商家有意跑路,損失將無法追回。所以是否退款的選擇權主要還是掌握在商家手里。
“其實我已經是第二次被騙了,之前的錢款也沒有追回來,除了提醒自己以后要更加謹慎,似乎也沒有其他辦法。”小楊說。棉花娃娃采用的眾籌模式本身就需要預付款,項目發起人需要用買家提供的資金進行周轉,尤其是棉花娃娃屬于回報型眾籌,其眾籌產出是具象化的產品,一旦過程出現問題,買家的眾籌目的就無法實現,資金也可能在其中的每個階段流失,這樣買家既無法收到棉花娃娃,又不能追回資金,其中的風險是普遍存在也很難避免的。
不過小楊并沒有退圈的打算,“我們都是出于喜歡和愛聚集在這個圈子里,遇到的大多數娃媽都是值得信任的。”娃圈正是由買家的情感訴求和對娃圈的價值認同串聯起來的,娃媽、買家、娃廠都是這個信任鏈條上的結點,信任架構起了這場養娃的馬拉松。
這場愛與利益并存的養娃之旅將會走向何方,又將經歷跌宕還是坦途,我們都不得而知。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出現的小可、小林、小糕、小楊均為化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