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之遺?|奉賢滾燈:竹球中藏“火”,舞出“百燈之首”

奉賢滾燈起源于上海市奉賢區西部地區,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流傳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據奉賢志記載,當年“太平軍”到奉賢時,奉賢百姓歡欣鼓舞,用跳“滾燈”來表達對“太平軍”的歡迎之情。在民間也有乾隆登基皇位,百姓用滾燈的形式表示慶賀的傳說。

滾燈由青竹片編織而成,分為大中小三類,最大的直徑為1.20米,中滾燈直徑 0.80米,小滾燈直徑在0.35米左右。大滾燈重約30公斤。大小規格滾燈均以外球、內球(又稱內膽)兩部分組成。內球用麻繩或鉛絲固定在外球體中心位置,兩端用鐵質轉銷連接,轉動自如,內球中間裝有蠟燭,用于表演時點燃,現在一般都改裝干電池LED燈了。


奉賢滾燈以祭神走向娛神,以娛神走向民間娛樂,每逢奉賢各鎮燈會、節慶或者慶豐收,賀高升之日,慶賀活動都以舞滾燈為榮。滾燈體積大,在人群擁擠的地方,只要滾燈一舞動,圍觀人群馬上閃到兩邊,為后面的出燈隊開一條暢通無阻的道路,被民間稱之為“百燈之首”、“燈中之王”。

滾燈表演者多為男子,以單人和雙人表演為主,為使其表演更具觀賞性,現發展演變到多人群體舞燈,亦有女子參加。滾燈表演在演變發展中日臻完美,揉進了許多現代體育和舞蹈動作,有白鶴生蛋、蜘蛛放絲、纏腰纏足半脫靴、金猴嬉球、日落西山、鯉魚卷水草、鵓鴣沖天等一整套高難度的動作,集中了跳、滾、爬、竄、轉、旋、騰、躍、甩等多種剛柔相濟的體育舞蹈動作。豪放中有細膩,瀟灑中含凝重,剛健中透柔美,其風格與橋鄉獨具韻致的風土習俗相宜,既別于吳風之儀,又異于越風之態。



雖然奉賢滾燈已形成自己發展的模式,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舞滾燈者人數有所下降,一批老藝人相繼謝世,有些滾燈高難度技巧瀕臨失傳。在政府相關扶持下,奉賢滾燈在區、市乃至全國的文藝舞臺上頻頻亮相,越來越為百姓所喜愛,其制作之精美、表演形式之多姿,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