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父老鄉親|山西小城:反腐的氣氛比年味兒更濃
【編者按】
山西侯馬,這座被認為中國最小的縣級市,卻也算得上是一座歷史名城。
早在大禹之前,臺駘在此治理汾水,造福一方百姓。1950年提出防止共產黨腐化的彭真,也出生于侯馬,他亦是84年《憲法》的主導者。而到了現在,這座城里的名人是歌手譚晶。
在經歷山西塌方式腐敗后的今天,我的父老鄉親就是這些從家鄉走出來的人物。
我的祖輩們百多年來一直在的中國四處漂泊安家,爺爺的爺爺小時候為了躲避太平天國戰亂,拋棄湖北的茶園遷入陜西,而爺爺14歲又被征兵加入了當時在陜西的八路軍,負傷后被光榮安排在解放區內的銀行看守大門,留在家里的二爺爺在文革破四舊時,因為害怕受到牽連把唯一的家譜燒掉,從此父親這一輩徹底成了無根的人。上個世紀70年代,父親為了生計,當兵后復員到了晉南小城侯馬市,我便出生在這里。

雖說是從父親這輩才來到此地,但從小喝著這里的水,吃著這里的糧長大,夢里面時常回到的故鄉也是這里。侯馬是個很奇特的城市,很多人一直認為這里是中國最小的掛著市名字的縣級市。因為戰時的需要,侯馬這座小城分布著許多外遷來的軍工和企業,大家相處得久了,當地的方言便逐漸演化成為普通話為主,因此從小在外的我也只會講普通話,沒什么鄉音。

這座小城算是正宗的歷史名城,在三皇五帝時期,有位比大禹父子治水還早的臺駘在此治理汾水,據說因為他治水之后,才得以讓堯、舜在臨汾建都,后來歷代人便在此建造了最大的臺駘廟,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因為臺駘的父輩在黃帝的子孫中會做弓箭,便是后來張姓的來源,這座有4000年歷史的臺駘廟也有很多張氏后人前來祭祖。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此建都,收服了許多周邊的小國,又和當時的秦國聯姻,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成為當時中原地區的重要政治文化中心,許多晉國的文物古跡散落在城市各地。改革開放后,在快速致富夢想的欲望下盜墓盛行,很快就形成了震驚全國的“侯百萬、郭千萬”的盜墓團伙。據說走私出去的文物因為寫有他們的專屬名字而事發,1995年,全市的人員都被召集在最大的體育場觀看了對他們的宣判儀式以后,侯郭二人及團伙成員被槍決伏法,據說,還有幾名當地官員涉案其中。

小時候每次去姥姥家,都會上下澮河的河灘,在河灘最邊上的崖頭下有一處用青磚簡單砌起的臺子,因為和黃土的顏色很不同,我總是很好奇地問長輩是什么,但沒有人能說一二三。后來才知道,這是文革中被批斗整死的彭真母親的墓,因為當時政治的原因,他的母親死后無法正常下葬,只能被安葬在河灘地里。


如今,侯馬市的變化巨大,兒時一直去玩耍的市政府前的紫金園在2010年已經改名成為廉政公園,市民捐款建成了彭真銅像,園內的石頭更是刻著歷代的警言格語,這個時候我才知道,這位因批評《海瑞罷官》左傾而導致文化大革命,1984年國家憲法的主導者,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防止共產黨腐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關鍵。






過年回家,總是要走親訪友,相互關心下彼此的變化,但人們總是更關心侯馬的另一個人物:今年春晚譚晶為什么沒有出來,哦,原來是生了孩子在海南島去了。

更多澎湃新聞視覺產品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觀看方式” thepaperphoto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