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利路修:清醒,自由,保持分寸感
原創 Madame Figaro MadameFigaro
即使面對面地坐在利路修的眼前,你也很難清晰感知到他平靜面容下的情緒變化,這種恰如其分的疏離感正是利路修的獨有魅力,在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中,他保持寵辱不驚,無聲地對抗著人們司空見慣的既定規則。面對不期而至的名氣,這位本名叫弗拉季斯拉夫的俄羅斯青年在異鄉以“利路修”的名義繼續著他的“雙面生活”,極力維護著面對公眾與私人生活之間的“分寸感”:聚光燈下,他是倍受矚目的選秀新人;而聚光燈外,他脫下“利路修”的人格面具,保持自由,保持“人間清醒”。


全網凝視下,反套路、反扁平化的利路修也難逃標簽帶來的偏見與桎梏,而被標簽化的“利路修”超越了個人形象,成為了一種現象。隨著熱點發酵,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這場狂歡之中,人們戲謔、調侃,借他的精神反抗著“內卷”,逐漸忘了“不想上班”甚至“喪文化”標簽下的利路修,其實正努力樂觀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認真前行。

聚光燈下,利路修略顯害羞地向攝影師打探,看到鏡頭捕捉到了自己滿意的角度,他的第一反應是“想換頭像”。《創造營2021》的舞臺讓所有人記住了那個冷峻寡言、只想“下班”的自由靈魂;而眼前的利路修,卻自在地把拍攝現場的音樂調成自己喜歡的俄語說唱,跟隨著音樂的律動,為時裝雜志拍攝工作積極“營業”。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他難得積極的工作狀態,但人們不知道的是,利路修對服裝和拍攝的興趣貫穿了他在中國生活的時間。獨自在中國各個城市生活期間,他當過模特,努力提高著中文水平,扎實地為自己的服裝事業做著準備。而就在他終于等到機會,開始與友人共同籌劃品牌之際,意外的走紅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我會繼續做,但是現在真的沒時間。”利路修說到,眼下的他在各種雜志拍攝、代言和節目的邀約下連軸轉式地工作,離開《創造營》后的短短數日內已輾轉于全國各個城市之間,“回家”變得遙遙無期。好在離開了他不擅長的唱跳舞臺,現在的利路修享受著他擅長的更“簡單、放松,有意思”的雜志和廣告拍攝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創造營》積攢的人氣助他實現了模特夢想。

兩個月前,還在營里的利路修得知自己可以拍雜志照片時嘴角終于上揚,仿佛找到了在節目中堅持下去的動力。“如果衣服好看,然后我自己做頭發、選擇照片,就可以,”當時的他滿眼期待地說。現在,所有的拍攝都以他個人的意愿為基礎,最大程度地在鏡頭下還原那個獨立自由的利路修。對于未來,他不想給自己設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什么機會都想去試試”,因此對于參加《創造營》所獲得的唱跳經驗,他也心懷感激。在某一天,他希望能親自穿上自己做出的衣服,成為它的第一個代言人,而現在所有積攢的經驗也將助他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越行越遠。



離開聚光燈,卸下拍攝時的衣服,利路修把造型過的頭發重新打濕,又一次以濕發的形象回到我們面前。“所以沒有人喜歡我的濕發嗎?”他平靜的語氣里透出一絲不解,“我喜歡那種濕發,因為很簡單做、很快。就是喜歡,沒有原因。”濕發如同利路修隱藏鋒芒、回避關注的武器,似乎在濕發下,他總能安全地做著自己。而當我們提議讓他自己選擇衣服搭配一身造型時,他環顧良久,最后還是選擇了一件黃色套頭毛衣和一條黑色短褲——一如他在私下散步時的日常穿著。“平時我就喜歡穿衛衣、短褲,”簡單舒適的街頭著裝是利路修私下的常態,“如果以后自己設計的話也差不多(是這個風格)。”


走進公眾視野,“利路修”成了他賦予自己的人格面具,用他的話來說,是因為知道用真名的話自己會很“尷尬”。如今,“利路修”作為他人格的其中一面,所展現出的獨立、真實已與私下生活中的他交相融合,但利路修卻一直處于疏離和矛盾中,謹慎地維持著他的“雙面生活”——他似乎習慣于在不同的場域中區分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在網絡與現實、“上班”時與“下班”后、公眾與私人的不同場景下,他所展現的自己判若兩人。

公眾凝視所不及之處,利路修的日常與大多數年輕人相仿,喜歡自拍、刷社交媒體,甚至被網友“互聯網考古”出他布滿自拍的二十多個社交媒體賬號。在《創造營2021》的錄制期間,沒有網絡的環境讓利路修與外部世界失去聯系,這讓一直通過社交媒體記錄生活、與朋友保持聯系的他感到焦慮和沮喪。離開網絡的這幾個月生活,讓他切身感受到了封閉空間中時間與友情的寶貴,也讓他發現了“有些簡單的東西很重要…”正當我滿心期待眼前的他造出利路修式哲學語錄之時,他緩緩地接道:“比如說手機。”


社交網絡上的利路修顯得格外自信,回到現實中的他卻總是羞澀寡言,回避人氣。“在網上沒有壓力,因為不會有接觸,”他說,“我看到有很多點贊,但是這個不會打擾我的生活。”網絡上的人氣讓利路修感到安全、可控,離開《創造營》之后,他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在各個社交媒體平臺上查看關于自己的動態,有時也會回復粉絲的留言。然而隨之而來的還有人們對他私下生活的關注——利路修熱愛旅行、喜歡散步。早在沈陽上學時,利路修就時常與三兩好友相約出門溜達,不過在大多數時間里,他享受獨自在城市中快步行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成名后的他繼續保持著四處散步的習慣,而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他所到之處總是匯聚著人群的目光。


然而,對于在現實中所受到的關注,他坦言有時會感到不方便:“我想跟朋友聊天兒、去餐廳,如果有人打擾,那不一樣。”進入《創造營》總決賽舞臺之前,被千萬粉絲的“撐腰”投進出道位的利路修最后一次向觀眾表明了自己不想出道的堅定立場,并提醒粉絲注意“分寸感”。如今看來,這種分寸感意味著給他留有空間、自由和保持獨立的權利,也意味著尊重他人格中的界限感。“(希望大家)保持這種分寸感,”他毫不猶豫地說到,盡管語氣中略帶調侃,卻也異常堅定。


在茫茫人海中,利路修以異鄉人的視角觀察著城市的涌動,他參與著虛擬與現實世界中的一切,卻好像從未逗留。也許這成了人們奮力將他留在舞臺上的解釋——仿佛當這場狂歡落幕,利路修就會匆匆歸隱于鬧市,重新回到人海之中。他融入人群,卻又獨立于人群;像一股抓不住的風,又像一陣冷冽的雨。現在,利路修正慢慢地探索著未來的可能性,以他獨有的輕松腳步和詼諧態度走進全新的生活,而值得我們開心的是,這一次,他不會再逃了。


原標題:《封面故事 | 利路修:清醒 自由 保持分寸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