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政廳|看上海:推進城市更新,具體怎么做

在“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以土地利用方式倒逼城市發展轉型”的要求下,針對現有存量的城市更新,成為上海城市發展接下來的重要課題,并已被列入本年度上海市政府重點工作。
近日,上海市規劃國土資源管理局召開城市更新工作推進會,針對《上海市城市更新規劃實施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解讀,并提出推進上海城市更新的工作安排。近期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包括,完善城市功能、強化社區服務、完善公共空間、改善生態環境、構建慢行系統、塑造城市特色。
上海中心城區功能與環境的問題
上海市規土局副局長徐毅松在會上表示,浦東開發以來,上海中心城區城市面貌有較大改善,但對比世界先進城市,一些地方還存在明顯差距。
他指出,上海中心城區功能與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其一,中心城商業辦公總量雖大,但績效不高,在功能品質、服務配套方面面臨挑戰,缺少升級發展活力,不利于建設創新城市。如徐家匯副中心、四川北路商業街等市級中心,設施老舊,環境擁擠。另外,傳統商業在網絡電商的沖擊下,也亟需轉型。
其二,社區公共空間和服務仍有短板,不能適應市民生活需求。建成區現狀文化、體育、養老、醫護等公共設施尚不達標,能級不夠。特別是,最貼近民生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數量少、標準低。以養老為例,社區養老床位每百位老人不到兩張,托老所、助餐點距離太遠。另外,社區廣場空間明顯不足,數量少,可達性差,配建標準和要求尚不明確,以至于廣場舞等活動會引發居民矛盾。建成區現狀公共綠地總量少,覆蓋率低,中心城人均僅3.18平方米(紐約曼哈頓為10-15平方米);公共綠地300米覆蓋率僅為60%(內倫敦為95%)。
其三,以步道為主的城市慢行系統有待完善,缺乏整體的慢行網絡。目前道路以滿足機動車需求為主,步行道的人性化還不被重視。黃浦江岸線的開放率僅有47%,還不能滿足市民散步、鍛煉的需要。
其四,是城市的風貌塑造依然不夠。歷史風貌保護是塑造上海城市特色的重要內容,目前舊區改造以拆除重建為主,歷史風貌保護機制有待完善。
上海目前的一些更新項目
徐毅松介紹,針對這些問題,上海已有一些呈現良好態勢的更新項目,可以作為參考借鑒。
首先,城市更新可以完善地區功能。徐匯區的西亞賓館就是一例。
西亞賓館位于徐匯區徐家匯城市副中心片區,臨近徐家匯公園。其設施服務能力與其所處的徐家匯城市副中心區位條件不符,同時周邊交通停車問題較大,人行、車行交通相對混亂。
在用地性質轉換,由酒店轉為辦公之時,該項目提供了兩層共2000多平方米、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且產權移交政府,還提供了地區緊缺的立體公共停車位。不增加經營性建筑,同時將建筑的高度從35米提升至70米。
其次,城市更新可以增加地區公共服務設施。相關案例是閘北區北三塊(北廣場155/158/160街坊)的更新。其街坊在上海新客站北廣場北側,在舊區改造時,通過統籌協調用地、建筑面積、建筑高度等,新增公共綠地約9000平方米,開放4000平方米附屬公共空間,新增3000平方米公共服務設施。其設施交由社區使用。
第三,城市更新可以增加公共空間和提升環境品質。如徐匯區教堂廣場和檔案館地塊改造。目前大教堂、觀象臺、藏書樓、光啟墓等歷史建筑互相聯系較弱,辨識性不足,周邊公共空間較零散,品質不理想。計劃拆除原檔案館,更新為文化設施,增強地區文化活力,改造后范圍內建筑面積減少約400平方米;通過教堂前廣場改造,展示教堂巴西利卡式建筑富有美感的南立面,整體上增加公共活動空間。
第四,通過城市更新,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其對應案例是靜安區東斯文里的改造。這一試點,除保護保留已經認定的保護建筑外,還保留原規劃確定拆除的里弄建筑群(東斯文里),為鼓勵該保護要求的落實,允許其建筑面積不計入地區開發總量,即增加相應開發建筑面積。
怎么做城市更新:國外的經驗和上海的重點
那么,上海接下來怎么做城市更新?
從國內外城市的實踐活動看,城市更新可基本分為項目實施推動和政策分區引導兩種模式。
徐毅松介紹,項目實施推動的更新模式,是以項目為主體,確定更新范圍,注重局部地塊的改造更新,其更新方案的制定以項目需求為主導,強調資金就地平衡,地區整體規劃控制較弱。國內多采取這一做法。
而政策分區引導的更新模式,是在政策區內形成財稅、規劃等優惠政策組合包,力求實現規劃提出的功能混合、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等目標,比較注重地區整體發展,但更新活動多以自發性為主,政府主動引導相對缺乏。英美城市,如國際大都市紐約,正是采取這種模式。
國內外城市更新的經驗,對上海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啟示:
其一,是要重視地區發展、文化保護、環境改善等公共利益。
如紐約著名的高線公園,由廢棄高架鐵路更新而來,為城市提供了公共活動區域,許多跨越或緊鄰高線的老廠房、倉庫也同步更新,有的建筑內部轉換為辦公、展覽或商店;還有的建筑將緊鄰高線的一角劃為公共空間,內設衛生間、開水間等,為公眾提供服務。公共藝術活動與高線公園相互影響和促進,也帶動了下城西區區域經濟發展。
高線公園的再開發,主要由一個社區非盈利組織“高線之友”主導,更新前期,該組織作了專項費用的測算研究,證明高線再開發產生的稅收將高于開發所需費用,促使政府支持高線的保護和再利用。該組織還和紐約市政府一起全程參與了高線公園的設計和開發過程,并與紐約市公園與娛樂管理局共同對高線公園實施管理。
其二,是要重視分類政策,有針對性地給予政策支持。如臺灣地區按權利再分配原則,確定了征收、區段征收、市地重劃等類型;深圳對舊區更新設定特別政策,對提供公共用地和設施進行獎勵;新加坡對舊區更新給予特別政策支持。
比如,在新加坡牛車水保護區的城市更新案例中,新加坡整個城市,對住宅實行租金管制,屋主出租的租金被控制在相對低廉的價格。而牛車水大部分原功能為住宅,若屋主愿意自主更新為商業,則可以取消租金管制,但必須在1年內提交改造規劃,3年內開始對房屋修繕,并在規定時限內完成整個翻新工作,如果不能完成,政府將對房屋進行強制性征收。這一規定就是對該區域城市更新的制度保障。
其三,是要重視差異化的改造方式。如倫敦針對公共中心區、機遇區、復興區等政策區,分別采用修繕、整治、重建為主等不同的更新模式。
其四,要調動各方主體的參與。如美國、英國也反思了通過單一主體推動城市更新的教訓,提出政府、開發商、社區的伙伴建設關系。
其五,是要重視用法規支撐。如香港出臺了《市區重建局條例》、《市區重建策略》等,新加坡也有相關的系統法規。
具體而言,針對上海的城市更新,其重點包括五個方面。
首先,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圍繞如何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以服務民生為重點,把公益優先擺在突出位置,注重交往、體驗空間的塑造,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彰顯城市魅力和吸引力。
其次,注重城市有機更新的規劃引領。改變簡單“拆”、“建”的既有舊改模式,做好城市設計,強調土地復合、功能混合與文化融合,突出內涵發展。
第三,注重城市更新的評估工作。對標國際大都市的城市標準,通過對更新項目及其相關區域的評估研究,明確完善社區公共配套、提升地區品質的整體要求,作為城市更新的底線,指導更新方案編制。
第四,以規劃土地政策創新推進城市更新。規劃和土地管理率先結合更新需求,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情形,制訂適度的規劃土地鼓勵政策,激發市場動力,切實保證項目操作落地。同時,將城市更新的理念引入管理工作,推進管理體系轉型。
第五,整合政策資源,實現多策并舉。城市更新需要規劃、土地、商貿、房管、財稅等部門政策的有效統籌,探索多模式更新方法和更新組合政策,大力推進更新實施。
推動釋放公共要素:具體操作如何謀求創新
釋放更多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增加人與人的交往,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務。《上海市城市更新規劃實施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及相關技術要求(全文見:http://www.shgtj.gov.cn/gsgg/qtgg/201502/t20150213_647984.html)中特別規定了區域評估與實施方案相結合的工作制度,公共要素則是城市更新區域評估的重要內容。
徐毅松指出,在公共要素方面,應達到以下六方面要求:
其一,促進城市活力。維護城市多樣性,優化業態布局,提高街坊范圍內的功能復合程度,激發城市活力,促進居職平衡。
其二,提高公共設施服務水平。增加各級公益性設施,提升其服務水平,明確各街坊范圍內各類各級公益性設施的規劃數量、規模和布局要求。
其三,保障城市生態和安全。改善城市生態系統,加強生態街區建設,增加城市綠化,鼓勵生態新技術應用,鼓勵綠色建筑和屋頂綠化。嚴守城市安全底線,完善城市防災避難場所和設施。
其四,改善公共空間和環境品質。增加向社會開放的綠地、廣場和通道,構建公共開放空間系統。著力提高空間環境品質,重視營造人性化的街道尺度、連續界面和業態布局。
其五,優化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提高公交服務水平,完善步行環境,改善靜態交通設施,確定公交樞紐、公共泊位、充電站等設施的要求和布局。
其六,傳承歷史風貌和塑造人文特色。提升城市的設計品質,為城市空間注入文化魅力和藝術靈魂。重視風貌保護,使城市雕塑、城市家具成為公共空間的點睛之筆。
為推動既有房地產權利人提供公共要素,上述辦法征求意見稿中也特別指出政策引導的方向。即,制定適度規劃土地政策,有條件地在用地轉性、高度提高、容量增加、風貌保護、生態環保等方面予以引導,創新開發模式,后續通過地價補繳和全生命周期進行監管。
徐毅松表示,在規劃政策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規劃用地的有條件轉型,即在符合整體規劃導向的前提下,發揮市場作用,允許用地性質兼容和轉換,鼓勵公共設施合理混合設置;建筑高度的有限度增加,即在整體空間對建筑高度不敏感的地區,在處理好相鄰利益前提下,允許高度適度提高,緊湊建設,以高度換空間;建筑容積率的調整引導,即以適當的面積獎勵,推動公共要素的增加,強化地區品質和服務水平;歷史文化風貌的大力度保護,即保留有價值的歷史建筑,部分歷史建筑的建筑面積不計入規定總量;促進生態環保水平提升,鼓勵在城市更新中采用綠色、低碳、生態新技術,實現節能環保高標準,完善屋頂綠化。
在土地政策方面,可采用存量補地價方式,按照規定補繳出讓價款,支持原土地權利人的聯合體按照規劃重新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具備獨立開發條件的零星土地,可以由實施城市更新的土地權利人采取擴大用地的方式結合開發,或者由各地塊土地權利人組成聯合體開發。同時需要確保公益優先,優先保障公益性設施建設,然后進行經營性開發。最后要規范合同條款,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嚴格約定物業持有比例和出資比例、股權結構等轉讓的要求,同時區縣規劃土地管理部門應當按土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將已批準的投資主體、權利義務、改造方式、建設計劃、運營管理等要求納入土地出讓的合同或補充合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