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師汪曾祺的《昆蟲記》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
生活大師汪曾祺留給人間的小小溫暖

螞蚱
河北人把尖頭綠螞蚱叫“掛大扁兒”。西河大鼓里唱道:“掛大扁兒甩子在那蕎麥葉兒上”,這句唱詞有很濃的季節感。為什么叫“掛大扁兒”呢?我怪喜歡這個名字的。徐文長曾覺得它的頭可以蘸了墨寫字畫畫,可謂異想天開。
尖頭螞蚱是國畫家很喜歡畫的。畫草蟲的很少沒有畫過螞蚱的。齊白石、王雪濤都畫過。我小時也畫,只為它的形態很好掌握,很好畫。
尖頭螞蚱飛起來會格格作響,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這種聲音的。螞蚱有鞘翅,鞘翅里有膜翅。膜翅是淡淡的桃紅色的,很好看。
我們那里還有一種“土螞蚱”,身體粗短,方頭,色如泥土,翅上有黑斑。這種螞蚱,捉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很討厭。
天津人所說的“螞蚱”,實是蝗蟲。天津的“烙餅卷螞蚱”,卷的是焙干了的蝗蟲肚子。河北省人嘲笑農民談吐不文雅,說是“螞蚱打噴嚏——滿嘴的莊稼氣”,說的也是蝗蟲。螞蚱還會打噴嚏?這真是“糟改”莊稼人!
小蝗蟲名蝻。有一年,我的家鄉鬧蝗蟲,在這以前,大街上一街蝗蝻亂蹦,看著真是不祥。

花大姐
瓢蟲款款地落下來,摺好它的黑綢襯裙——膜翅,順順溜溜:收攏硬翅,嚴絲合縫。瓢蟲是做得最精致的昆蟲。
“做”的?誰做的?
上帝。
上帝?
上帝做了一些小玩意兒,給他的小外孫女兒玩。
上帝的外孫女兒?
哦。上帝說:“給你!好看嗎?”
“好看!”
上帝的外孫女兒?
對!
瓢蟲是昆蟲里面最漂亮的。北京人叫它“花大姐”,好名字!
瓢蟲,朱紅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黑色的小圓點。圓點是有定數的,不能瞎點。黑點,叫做“星”。有七星瓢蟲、十四星瓢蟲……星點不同,瓢蟲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吃蚜蟲的,是益蟲;一類是吃馬鈴薯的嫩葉的,是害蟲。我說吃馬鈴薯嫩葉的瓢蟲,你們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蟲嗎?

蜻蜓
蜻蜓一個個選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種通身鐵色的蜻蜓,翅膀較窄,稱“鬼蜻蜓”。看它款款的飛在墻角花陰,不知甚么道理,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
蟈蟈
我的家鄉叫做“叫蚰子”。一種叫“侉叫蚰子”。真是“侉”,跟叫驢子似的,叫起來“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點辣椒,更吵得厲害。
一種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綠如玻璃翠,小巧玲瓏,鳴聲亦柔細。
蟋蟀
已經變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興趣在斗,而我們對于捉蟋蟀的興趣恐怕要更大些。捉到一個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頸子上的細毛是瓦青還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還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歡喜。
聽,瞿瞿瞿瞿,這兒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來了。顧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撲,追著撲。有時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還沒喂吶,于是趕緊回家。我每吃一個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給它一點。正吃著晚飯,我的蟋蟀叫了。我會舉著筷子聽半天,聽完了對父親笑笑,得意極了。

蟬
有的蟬不會叫,我們稱之為啞巴。但啞巴也有一種玩法。用兩個馬齒莧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剛剛合適的,仿佛馬齒莧的瓣子天生就為了這種用處才長成那么個小口袋樣子,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向上飛,決不偏斜轉彎。
獨角牛
吃晚飯的時候,嗚——撲!飛來一只獨角牛,摔在燈下。摔暈了。輕輕一捏,就捏住了。
獨角牛是硬甲殼蟲,在甲蟲里可能是最大的,從頭到腳,約有二寸。甲殼鐵黑色,很硬,頭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樣的角。這家伙,是昆蟲里的霸王。
獨角牛的力氣很大。北京隆福寺過去有獨角牛賣。給它套上一輛泥制的小車,它就拉著走。
學名叫什么,不知道。

天牛
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時一個,兩個的時候更多。它們總像有一樁事情要做,六只腳不停地運動,有時停下來,那動著的便是兩根有節的觸須了。我們以為天牛觸須有一節它就有一歲。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難的工作。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個有教養惜身份的紳士,行動從容不迫,雖有翅膀可從不想到飛;即是飛,也不遠。一捉住,它便吱吱紐紐地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為依然是溫文爾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極瑰麗顏色的。有一種還似乎帶點玫瑰香味。
磕頭蟲
我抓到一只磕頭蟲,拿給我的孩子看,以為他們不認識。
“磕頭蟲,我們小時候玩過。”
磕頭蟲的脖子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大的勁,把它的肩背按在桌面上,它就吧答吧答地不停地磕頭。把它仰面朝天放著,它運一會氣,脖子一挺,就反彈得老高,空中轉體,正面落地。

土蜂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里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一副急像。或者,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推薦閱讀

作者:汪曾祺
《活著,得有點興致》
編輯推薦
★名家贊頌的名家,大師眼中的大師。
汪曾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位純粹的文人士大夫。”其語言風格詩化唯美,在小說、散文、戲劇等領域成績斐然。深受諸多現當代作家的高度推崇,同時也深刻影響著無數的后輩。
其師沈從文評價他: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則稱: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態者寥寥無幾。著名作家、作協主席鐵凝認為汪曾祺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著名作家賈平凹則戲稱汪曾祺是文狐。
★有趣的文學名家,可愛的生活大師。
知名編劇史航曾感嘆:“這世間可愛的老頭兒很多,但可愛成汪曾祺這樣的,卻不常見。”是的,很難有哪位大師,能收獲如此多關于可愛、有趣、快樂的評價。汪曾祺曾寫過一句話:“人活著,就得有點興致。”一語道破了其抵御坎坷、享受生活的訣竅。這也正是大家從汪曾祺身上、文字里感受到的人生精髓。
《活著,得有點興致》匯總47篇超經典散文,包括《人間草木》《四方食事》《宋朝人的吃喝》《自得其樂》《西南聯大中文系》等全部名篇,另有《葡萄月令》《端午的鴨蛋》等推薦閱讀的原文完整版。帶你去草木中感受勃勃生機,在美食里品嘗世間滋味,于書畫間寄托盎然情致,在閑坐時體悟百態人生。你會發現,汪曾祺每一刻都在用心生活。所以才能發現那么多有趣和美好的事物。才會有那么多讀者喜歡他。因為任何時代,人們都需要這樣能夠掃除陰霾,滌蕩心靈,傳播美好的文字。《活著,得有點興致》就是“生活家”汪曾祺留給人間的小小溫暖。
★人文畫家傾情設計。
采用著名人文畫家(微博@老樹畫畫 )新派國畫作品設計封面,與內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隨書附贈同系“自得其樂”卡和精美書簽。
內容簡介
該書是文學大師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集。共分四章,“人間草木”收錄了《花園》《生機》等醉心自然;“四方食事”收錄了《五味》《家常酒菜》等人間煙火;“自得其樂”收錄《寫字》《看畫》等怡情雅趣;“我的世界”收錄《西南聯大中文系》《我的世界》等難忘經歷。從四個角度展現出汪曾祺豐富多彩的人生及對生活的樂觀態度。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祖籍徽州,生于江蘇高郵,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其語言風格獨具特色,在小說、散文、戲劇等領域成就卓越。主要著作有:《受戒》《大淖記事》《人間草木》等。
精彩點評
若世界真還公平,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沈從文
汪先生是短篇小說大師,遍視當時文壇,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態者,確也寥寥無幾。
——莫言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
——鐵凝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賈平凹
這世間可愛的老頭兒很多,但可愛成汪曾祺這樣的,卻不常見。
——史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