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大尺度反腐相聲”將上春晚背后:央視四個月前找演員約稿

“這個題材不好碰,我們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
2月6日,央視春晚首場大聯(lián)排落幕,陜西相聲演員苗阜、王聲的“反腐”相聲突然火了,“敏感”、“諷刺尺度堪稱三十年來之最”等詞匯被冠諸他倆身上。
2月8日,新聞主角之一的苗阜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1988年牛群老師和李立山老師的《巧立名目》,不能算“反腐”題材,主要說的是形式主義,“真正的反腐題材,我們應該算第一回。”
相聲是諷刺的藝術。然而近些年,在央視春晚等大型舞臺上,相聲卻遭遇冷落尷尬。有人疾呼,相聲成了網(wǎng)絡段子的疊加;有人痛心,相聲諷刺精神的喪失。
“相聲應該是引領一個時代潮流的。我和王聲不愿用網(wǎng)絡包袱,我們就是搞語言的,讓別人引著我們說話,沒勁兒。”
聊起近年相聲的現(xiàn)狀,苗阜認為,相聲要回歸諷刺題材,不一定要一句話一個包袱,“因為得有鋪墊、得真實。按老先生講的,‘說講理的相聲’。現(xiàn)在很多(相聲)已經(jīng)沒有‘講理’了,就是為了包袱而說,這才出現(xiàn)了很多網(wǎng)絡包袱。”
苗阜和王聲希望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希望用最大的努力展現(xiàn)相聲的真正面貌。”
去年十月央視定下選題
“反腐”題材是苗阜和王聲從未涉足的,為何此次會做這樣的選擇?
“(央視春晚)今年有不少定制作品,而‘反腐’本來也是我們報的選題之一。”苗阜告訴澎湃新聞,以前都是在小劇場表演,放得開,這一次他們要挑戰(zhàn)新狀態(tài)。
央視春晚的舞臺,較小劇場有太多不同。不僅面向的觀眾更廣、更多,且電視機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感難以彌合。
“央視既代表國家,又代表民眾。中間有很多東西,我們確實得注意。”
苗阜稱,這次參加央視春晚后,才真正開始理解它的難處,自己也做好了挨罵的準備,“而且現(xiàn)在社會上很多正能量反而遭到很多人批判,特別不好。不一定是要陰暗面的東西,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我們也做好了挨罵的準備,但一定會把老百姓想說的說出來。”
其實,早在2014年10月,央視已經(jīng)在和苗阜、王聲約“反腐”相聲這個選題。面對“反腐”題材,得揣摩透貪官心態(tài),這讓苗阜王聲犯了難,沒有生活經(jīng)驗咋辦?壓力瞬間增大。
“當時聯(lián)系上陜西省委宣傳部,他們非常配合,問好時間就立馬組織了紀委領導干部開了座談會,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真實素材。”苗阜對陜西省委宣傳部的支持十分感激,這些案例都化在了相聲表演中,“本子都是真實案例演變過來的,但我們不會具體說誰。”
面對大量豐富的素材,王聲也操刀寫了兩個相聲本子,除了此次央視春晚的表演以外,將會運用到以后的小劇場表演中。
“王老師把之前我們搜集到的,比如行賄的人怎么送禮、什么‘創(chuàng)意行賄’等等寫到本子里,以后會表演。”苗阜笑言不會浪費這些素材。
2月6日,央視春晚首場大聯(lián)排結束,這也是苗阜王聲的“反腐”相聲第一次見觀眾。看到了觀眾的反應,苗阜王聲原本懸著的心也安定了不少。
“現(xiàn)場設計好的東西基本上按照我們設計的來,該開的包袱都開了。”但對于本子,苗阜始終認為,不到最后一刻,都要不斷打磨,“作品要大量地與觀眾見面,有反饋才會更好。去年《滿腹經(jīng)綸》也是軋了幾百場,才有了最后的狀態(tài)。現(xiàn)在框架出來后,我們會用更多辦法抖更多包袱。”
自從曝出“反腐”相聲的消息后,從各大媒體到網(wǎng)友們都給予了高度期待。面對這股熱潮,王聲希望大家先看到這是一段相聲表演,不要賦予太多其他意義,“要從心里認可這是一段相聲表演。意義是相聲之后浮現(xiàn)出來的,不是現(xiàn)在定義的。如果表演完了,沒這意義怎么辦,誰來負責?”
當下,苗阜王聲二人依然把重心放在相聲本子的打磨上,他們希望讓觀眾重新看到真正的相聲。
中興陜派相聲是心愿
去年看過北京衛(wèi)視春晚和央視元宵晚會的觀眾可能還記得,苗阜王聲在《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表演中一逗一捧,搭配默契,笑料頻出。也是從那時起,他們一夜之間火遍全國。
他倆的搭檔頗為有趣,兩人性格截然相反:苗阜臉黑,外向,說起話來表情豐富,好熱鬧;王聲長得白,內(nèi)斂,平時一臉嚴肅,喜清靜。但這種搭檔又極為互補,一個在舞臺上詼諧地講歪理,一個義正言辭地糾邪說。
說到相識的緣分,兩人曾笑言是“命運的安排”。
苗阜、王聲都是銅川人。苗阜雖是鐵路子弟,卻陰差陽錯地上了礦務局子弟小學,恰好與同為礦務子弟的王聲分在了一個班。五年級時,王聲轉學離開了。此后的13年間,兩人沒有任何聯(lián)系,甚至忘記了對方的存在。
據(jù)報道,2006年,苗阜代表西安鐵路系統(tǒng)參加陜西電視臺的“捧逗先鋒”欄目,搭檔臨時有事,主辦方便給他推薦了一個,說是陜西師范大學漢語言專業(yè)畢業(yè)生,相聲發(fā)燒友,名字叫“王聲”。那次合作,兩人都覺得配合得天衣無縫,段子一氣呵成。誰知,錄完節(jié)目后,兩人一起去吃夜宵,聊著聊著才發(fā)覺,原來早就相識,竟是小學同學。
就這樣,兩個熱愛相聲、一心中興陜派相聲的人合作創(chuàng)辦了“青曲社”,取意自“青云直上,曲故情長”。
“我們希望這門古老的藝術能青春永駐。”苗阜告訴澎湃新聞,當時咬牙決定出來闖闖時,還和王聲開玩笑道,“干唄,干敗了,大不了像現(xiàn)在一樣。”
期間所遇阻力也很大,不過這對于“理想主義”的苗阜來說,并不算個事兒。
“我常和人說,人生不管酸甜苦辣都是水墨丹青畫里的一筆,不管這筆重還是輕,但沒了這筆,這幅畫就是白紙一張。所以,我們青曲社當年還自己寫了一副對聯(lián):說學逗唱子虛烏有,酸甜苦辣一笑了之。”在苗阜看來,這是自己選擇的夢,為夢努力是件幸福事兒。
如今,“青曲社”名聲越來越大,人員也增加了不少。王聲依然保持著平常心,“最早在一起說相聲時,大家都是愛好者的心態(tài)。沒有想著說,將來要把它做成什么樣,也沒敢這么想。”
王聲介紹到,節(jié)目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是否受歡迎。隨著和老師學習以及在舞臺上的不斷磨練摔打,他倆發(fā)覺還有上升空間,“所以才敢一步步把社團做大,讓人越聚越多。”
王聲并不諱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但也從沒想過放棄,“大家的心態(tài)、在一起的合作方式比較放松,也沒想著以后怎么樣,以后能干成什么樣,所以也沒想過以后要是不干了會怎么樣。”
時也,運也,順其自然。
此次涉足“反腐”題材,王聲認為也與時運相關。“社會發(fā)展中,總有現(xiàn)象浮現(xiàn),以前可能沒有這么多素材供參考,沒人有機會拿到這些素材,所以老先生們沒有從這方面寫。現(xiàn)在我們有這些素材和機會,何樂而不為。”
今年這場順應時運而生的“反腐”相聲,能否如去年《滿腹經(jīng)綸》般帶來歡笑和經(jīng)典,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