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誤導的緬北沖突:被夸大的美國、中國因素
從2015年1月14日以來,沉寂了將近2年的緬北局勢又驟然緊張起來。截至目前,克欽獨立軍與緬政府軍在克欽邦帕敢地區的沖突尚未平息。盡管發生沖突的范圍并不大,雙方投入的兵力也有限,并且主戰場距離中緬邊境有上百公里,但是在中國的周邊有武裝沖突發生,加上部分媒體把沖突的發生與美國高級軍官到達密支那、上百名中國伐木工人被抓聯系起來,再渲染成百上千中國公民被圍困在交戰區,這次克欽邦的沖突就成為牽動中國上下神經的大事了。我們應該探究這次沖突的原因,冷靜分析緬北局勢的發展趨勢及影響。
沖突起因復雜,民族和解進程緩慢
表面上看,沖突的起因是克欽邦政府交通運輸部部長卡曼杜瑙(Kaman Du Naw)1月14日沒有通報就進入了克欽獨立軍在緬北最主要玉石產地帕敢的防區??盆щm然很快就被釋放了,但陪同他考察的3名警察卻被克欽獨立軍繼續扣留。實際上,還有更復雜的緣由。
吳登盛政府自2011年3月上臺執政以來,一直把真正實現民族和解作為其任期內的重大目標,并放下身段與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談判。緬政府和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都做出了一些讓步,雙方就全國性和平協議文本的絕大部分條款達成了一致,但談判始終結束不了。所以,簽署全國性和平協議的目標看似就在眼前,卻始終是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即。
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緬甸軍方堅持和平協議條款不能違背2008年憲法和現行法律,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民地武(指“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心存各種顧慮,要價過高。
眼看緬甸各方政治力量都要全力投入2015年10月底舉行的大選,所以緬甸政府與民地武簽署全國性和平協議的心情更加迫切。最新的計劃是在2015年2月12日的聯邦節簽署,為了表示誠意,吳登盛政府邀請14支民地武參加1月4日的獨立節活動。
1月10日,吳登盛親率包括多名政府高官和軍隊將領在內的高級代表團赴密支那參加第67個克欽邦日慶典,這是緬甸最高領導人首席出席克欽邦的邦慶活動。1月12日,在內比都舉行的有少數民族政黨領袖和各省/邦少數民族事務部部長參加的政治峰會上,吳登盛再次呼吁各派政治力量加強合作,共建民主國家。
不過吳登盛政府的這些姿態并不足以實現在2月12日簽署全國性和平協議的目標。而消除民地武“占地自管、擁軍自立”和“一國多軍”現象,是緬甸政府軍始終堅持的目標,“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應是緬政府軍發動進攻的基本動機。
由于與政府軍在2011年6月9日至2013年1月初期間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武裝沖突,所以在緬甸目前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中,克欽獨立軍的警惕性最高,在與緬政府的和談過程中態度相對強硬,因而該武裝也是緬政府軍重點打擊對象。
其實,克欽獨立軍這次在帕敢與政府軍發生較大規模的沖突已有諸多預兆,并不突然。早在2014年11月16、17日,克欽獨立軍與政府軍就發生過交火。兩天之后的11月19日,政府軍多發炮彈落入克欽獨立軍軍校,造成20多人死亡和20多人重傷。12月中旬,隱居多年的彭家聲公開聲稱,他領導下的果敢同盟軍東山再起,并且伏擊了緬政府軍。因此,緬政府軍發動對緬北部分民地武的圍剿,并不是出人意料的事情。
還有一種分析,即緬政府軍進攻帕敢是為了切斷克欽獨立軍的財政收入來源,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為直接參與玉石貿易以及對在帕敢的玉石商人征稅,是該武裝目前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被夸大的美國、中國因素
有人把沖突與美國、中國以及緬甸的三角關系聯系在一起,但是這里主觀臆造的成分居多。
美國和緬甸于2015年1月11—15日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人權對話會,其中美國代表團成員中包括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安東尼?克拉奇菲爾德、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托馬斯?哈維等幾名軍方將領。在會議開始之前的1月9日,這些美軍將領低調訪問了密支那。因此,有人就認定這是美國插手緬北事務的鐵證,并認為緬甸政府與美國達成了默契和交易,即“美國默認緬軍解決緬北民地武問題,而緬甸將就2015年大選問題與美國達成妥協”。
我們知道,此次美國代表團來訪的重點,在于談緬甸的人權和強制征用土地問題,其中對緬甸政府不乏批評聲音,如對緬甸政府軍鎮壓民地武、不給予羅興亞人公民權、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沖突等問題表達了不滿。如果美國代表團縱容緬甸政府軍進攻民地武,那么它還有必要與緬甸舉行人權對話嗎?回國之后如何面對國會等方面的責難呢?美國跟中國爭奪緬甸、美國試圖接入緬北事務是客觀事實,但是把緬北所有的事情都與美國聯系起來,也是不客觀的。
還有人把這一輪緬北沖突與萊比塘銅礦項目處境困難、中國公民在緬北伐木被抓等事件聯系起來,尤其是帕敢沖突升級之后,有媒體渲染有數百名伐木工人、玉石商人(有的甚至說有上千名)被圍困在交戰區多日,糧食和飲水緊缺,其人身安全令人擔憂。交戰區域既不是在帕敢鎮,也不是在玉石礦區,緬甸政府和當地媒體報道中也從未提到有數百名中國公民被困在戰斗區域。1月19日,中國駐緬使館領事保護聯合工作組抵達克欽邦首府密支那探視了因越境伐木而被關押的中國工人,確認前段時間被抓的中國伐木工人只有150多人,而且事發地在密支那以東的歪莫鎮區,與帕敢有14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
緬北局勢的發展趨勢
近日媒體還報道,除了帕敢,在克欽邦的葡萄、撣邦的登尼和貴概等地也發生了沖突;除克欽獨立軍之外,德昂、果敢、若開聯軍也在各地與政府軍發生沖突。1月20日,有媒體報道緬甸三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發布了戰爭動員令,要求緬甸三軍舉全軍之力從當地時間20日起對克欽獨立軍發動“毀滅性”的進攻。實際情況是克欽獨立軍與政府軍之間只發生了小規模戰斗,帕敢前線的緬政府軍已于1月19日向克欽獨立軍提出停火,克欽獨立軍也釋放了3名被拘押的警察。
歷史已經證明,武力解決不了緬甸的民族問題,緬甸中央政府和各民地武只有秉著互諒互讓的態度,通過和談才能解決分歧。緬甸政府軍這次的進攻,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迫使克欽獨立軍按照政府軍的要求來簽署和平協議,“以打促談”。有人說是為了在緬北挑起全面內戰,這種猜測也不太靠譜,客觀上即將于今年10月底舉行的大選也不允許緬政府軍長期大動干戈。
一點感想
由于一般民眾對緬甸政治歷史、民族淵源認識水平有限,加上緬甸新政府上臺之后實行大國平衡外交等原因,我們國內有部分人試圖夸大緬北局勢的緊張以及緬甸對華態度的惡劣,甚至制造虛假新聞。部分媒體、博客和記者的不實報道被各方援引轉載,對中緬兩國政府間關系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應對當前緬北局勢進行準確的解讀,不能只為了吸引眼球而不負責任地轉載報道。
(原題:緬北沖突溯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