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 +153
在關于上海近代建筑的記憶里,教堂被忽略了
百年老上海的變幻風云和旖旎風情,是多少人茶余飯后不倦的談資,但提及是什么“構筑”了這十里洋場,人們津津樂道的往往只有外灘的銀行大樓和法租界的花園洋房,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周進博士認為,從上海開埠到20世紀初,教堂建筑是被忽略的重要部分。近期他的《上海教堂建筑地圖》一書在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以簡明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呈現了一條上海教堂的行走路線,從歷史和建筑的角度解析了現存的48座教堂,希望喚起人們對那個圣樂飄飄和高塔聳立時代的回憶。
這是一本教堂行走指南
1949年上海教會的統計數字顯示,上海曾經擁有771所教堂,但這一數字中近一半是利用固定空間掛了牌的教友聚會點,僅在宗教學意義上被算作教堂,而實體教堂建筑則為471所。在研究過程中,周進又以100平方米為界,剔除那些沒有足夠輻射群體的小教堂,最后剩下107所作為重點的研究目標。
在出版時因為篇幅關系,周進最終選取了48所富有特色的教堂呈現,其中包括5所1949年以后建造或改建的教堂。他希望剝除研究中的理論成分,先將最有趣的內容呈現出來。書以地鐵交通為依托,按區來劃分。在每一部分的最開始會有一張區域地圖,圖上標注出所述教堂的位置和附近的地鐵線路,方便讀者根據需要選擇路線。
每一所教堂的文字部分,出來介紹其歷史背景和建筑特色,作者還貼心地附上了教堂的開放時間和參觀小tips,使這本小冊子成為名副其實的上海教堂行走指南。
歷史建筑究竟如何篩選
從107所篩選到48所,什么樣的教堂最富有上海特色,個中取舍周進有自己的標準。



首先是要有歷史價值。比如位于老城廂的敬一堂,早已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但1640年建造的這所天主教堂代表了上海現存教堂的起點;江西路上新近整裝完成的圣三一堂,則是上海在1843年開埠后現存最早的基督新教教堂;而浦東的唐鎮天主堂,是19世紀上海建造的最后的一座大教堂,建于1897年,也是當時上海的制高點。整本書雖然沒有以時間順序排列,卻呈現了近400年來的上海教堂歷史的發展脈絡。


其次,選取的教堂要在建筑上有一定的代表性。上海人最為熟悉的徐家匯天主教堂不僅是近代上海最大的教堂,還是獨一無二的雙鐘塔式結構。周進解釋說,在西方,教堂的建筑風格從羅馬風到哥特再到文藝復興,有其轉變的過程,雙鐘塔在哥特式教堂中非常多見,而單鐘塔是在短暫的過渡過程中出現的形式。但對于一下子打開大門接受不同風格的上海來說,單鐘塔模式因為簡單而成為建造者的選擇。
昆山路上的景靈堂,從主立面看是典型的羅馬風格,但是走進內部卻發現教堂被分為三層,一層作為小禮拜堂,二樓有通高兩層的大廳,這種分層的情況在國外十分少見,確是上海教堂的特色;而位于西藏路上的沐恩堂,除了教堂大廳的主體建筑,周圍還有四個小建筑將其圍合,分別作為教育、醫療、慈善、辦公的場所,布局十分奇特。
周進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作為移民的傳教人員,除了教堂外沒有其他依托的實體,所以教堂除了承擔宗教意義上的功能外,還需要提供城市的其他公共服務,這就使得在上海的教堂被建造為一種功能復合型的建筑。如果說景靈堂采用的是垂直加層的方式,那么沐恩堂就是在水平上鋪開。


最后,選進小冊子的教堂要具有上海教堂的本土化特色。例如,位于青浦的朱家角教堂運用了飛檐起翹、對聯等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筑語言;更有意思的是在虹口區多倫路上的鴻德堂,其建筑完全是中國古典復興風格,在重檐大屋頂下用斗拱與墻體相連接,用中式的巨柱支撐起西式的宏大體量。
本土化:上海教堂的民居風情
本土化是周進在書中反復提到的概念。《上海教堂建筑地圖》的封面很有趣,紅色背景上是用簡筆畫出的一個“非典型性”小教堂。有十字架、玫瑰窗、拱券門,可是除此之外怎么看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小民居。“上海是地域性非常強的城市,教堂也帶有濃烈的本土化特征。”周進說。
這種本土化特征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化區分:越深入郊區,本土化程度越強,反之亦然。這是由于郊區多為長期扎根的本土居民,是基于血緣親緣的社會,對于地域文化有強烈的認可度,而中心城區的人們更多則是由地緣產生的聯系,特別老上海的中心城區是租界,所以主流歐洲教堂樣式的推行并不困難。

關于區域分布還有一張有意思的圖,當周進在地圖上用不同顏色分別標記出基督新教教堂、天主教堂和東正教堂時(上海僅存兩所東正教堂且都已不作原用),一目了然的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新教教堂都處于城市的中心地帶,而天主教堂則位于城郊。
周進解釋說,這同兩大教派的傳播方式有密切關系。17世紀早期即進入中國的天主教派一度發展十分迅猛,但在清代的禁教運動中遭到重挫,不得不謹慎地避開城區,依托江南水鄉的密集水網在郊區村落進行傳教,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當權者的政策變動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親緣關系建立世代穩定的信教傳統。開埠后作為后來者進入的新教,已難以撼動天主教在城郊的影響力,加上未經歷過挫折無所畏懼,就將其傳教對象集中在中心城區的大量流動人口中。
上海教堂呈現出本土化風格的原因,除了地域文化的強烈認可,在20世紀20年代后大量西方留學建筑師的歸來也推動了本土化的過程。他們不像傳教士一樣恪守宗教原則,而更加注重對建筑本身的追求。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會的開放性也越來越強。
上海教堂研究缺乏應有的重視
“你很難想象那個時候的教堂與市民生活的緊密聯系。”周進說。教堂不單純是傳教的宗教場所,它還承擔起了城市的許多配套功能。現在的瑞金醫院,以前叫做廣慈醫院,就是天主教基督會的醫院;四川南路上的若瑟堂,其主樓今天仍作為四川南路小學的校舍,當時幾乎每個教堂都有附屬的學校,而教會學校擁有老上海最好的教育資源;還有各種宗教、科學、文化的出版物幾乎都在上海教堂印刷出版,這使得上海雖然在全國教會的行政地位不高,卻是名副其實的近代中國傳教中心。

盡管資源豐富,歷史輝煌,周進卻覺得上海的教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當人們談起近代上海,目光往往聚焦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其實百年上海是個寬泛的歷史,特別是你去看1843年到1899年,這前半部分也很有趣。”周進說。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將現存的自1843年的建筑“論資排輩”,前三位分別是董家渡教堂、圣三一堂和若瑟堂,直到第四名才有1873年建造的英國領事館。后來人們津津樂道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外灘建筑群、花園洋房等幾乎都是20世紀的產物,而縱觀19世紀,優秀的建筑幾乎只有教堂。
可是與之極不相稱的是盡管坐擁豐富的資源,與其他城市相比上海教堂的受關注度很低。周進多年來研究上海近代教堂建筑,被不少人稱為零的突破,他卻覺得這個零頗為諷刺。徐家匯天主教堂在2013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進說,“和教堂建筑在上海近代的地位來比,這個顯得太晚太少了。”所以他希望通過這本通俗讀物先讓大家走近教堂,讓普通市民對上海教堂有最基本的了解。
(本文圖片來自《上海教堂建筑地圖》,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攝影者為袁佳青)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