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信芳之子以麒派方式重拾繪畫,父親去世消息很久后才知道

2015年1月是京劇麒派創始人、著名老生周信芳誕辰120周年紀念,“紀念周信芳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將于同期在上海和北京舉行。
周信芳先生的兒子周英華是起源于倫敦的Mr.Chow高級中餐廳的創辦人,有“華裔食神”之稱。
出身于京劇世家,周英華幼年也有過繼承父業的愿望,然而1952年,在動蕩的國內形勢下,12歲的周英華和姐姐被母親送往英國,此生再也未能見到父親。在英國,他起先學畫,但因無法糊口改為從事餐飲。多年之后,在餐飲界已經頗有名氣的周英華選擇用畫筆重拾自己與父親、與京劇麒派乃至與中國文化的聯系。

在周信芳誕辰120周年之際,周英華回滬參加其父紀念活動,之后將赴北京、上海舉辦個人畫展。畫展即將展出的繪畫作品是其50年后重拾畫筆之后,于兩年時間內創作的作品,約100余幅。與其繪畫作品一同展出的還有其委托藝術家用各種媒介創作的肖像畫,包括著名的西方藝術家大衛·霍克尼、米利安·施納貝爾、安迪·沃霍爾都曾為其創作肖像畫。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對其進行了專訪,談及一代京劇大師周信芳對他的影響。
澎湃新聞:您在12歲去了倫敦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您的父親么?
周英華:從那時開始我就再也沒有見過我的父親。當時因為政治原因,中西方對立,沒有電話電報,聯絡的通道被關閉了,所以我們也沒有再聯系過,包括他過世的消息,我也是過了很長時間才知道。
澎湃新聞:您對您父親周信芳的記憶和他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周英華:在我心里,我的父親周信芳是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他是為舞臺而生的,是一位有著驚人嗓音的天才。他7歲時首次登臺,被譽為是天生屬于舞臺的奇才。而那時整個國家即將進入轉折,我父親的一生也因此恰好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縮影。
我12歲就離開中國,從此再也沒有見過我的父親,在我的記憶中,幾乎沒有我父親日常生活中的形象,但在我離開中國的幾個月前,我有兩個星期時間與我父親共同度過。很可能他知道我即將遠行,覺得應該多和我在一起。這段時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早到晚我們都在一起。我們一起去劇院,他給我看他工作的情景,如何進行排練和表演。最為重要的是,那兩個星期他向我展示了他對他所進行的事業的熱忱。這也成為我日后人生的動力來源。
我父親通過京劇為中國貢獻了一生。作為身處異國他鄉的孩子,我感到我從未對我父親與我的祖國有過那樣深切的認識。我一生都致力于通過弘揚祖國文化與我父親和中國重建關聯。很幸運的是在50年并不平靜的中斷后,我以麒派的方式重拾繪畫。以這種方式,我拉近了與我父親的關系。
澎湃新聞:您的繪畫主要受誰影響?
周英華:我在歐洲接受繪畫訓練,繪畫技法、流派等是受美國畫家的影響比如波洛克、克萊因等人,但是在內心我是非常中國式的,影響我繪畫最深的層次是京劇麒派,麒派是表現主義的,比如貝多芬、凡·高、透納等這些都是表現主義的。所謂“麒派繪畫”的這種表現方式,每一個細節于過去細分或者細究的話,都有很多內容在。把每一個細節做好,整體就很了不得。

澎湃新聞:您最早是學習繪畫的,重拾畫筆是在50年之后,為什么隔了這么長的時間?
周英華:大概在我12歲時,我母親安排我去英國念書。我幾乎是一個人在外面,這是非常不尋常的情況,因為我從小是被溺愛的孩子,小時候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因此很少會離開我們家在原來法租界的房子。我父親的地位使我們的生活相對奢華,但是到了英國什么都沒有,沒有人知道我的父親是誰,然后從整體上講當時英國種族歧視很嚴重,為了生存我需要成為畫家,繪畫是我所鐘愛的。
我接受了十年的繪畫培訓,在那段時間里取得了相應的成就,但是這一切很艱難,因為那時候英國沒有扶持中國藝術家的體系,所以我在職業選擇上發生了改變。在西方(我)唯一能被允許從事的職業是餐飲,所以后來,我在英國從事餐飲業。

澎湃新聞:您是以什么樣的標準來收藏藝術作品的?
周英華:首先收藏別人畫我的畫像,所有畫我的畫像的藝術家都成了二十世紀的名家了,像大衛·霍克尼、米利安·施納貝爾、安迪·沃霍爾等都非常了不起。大部分藝術家受我委托為我作畫時都還不怎么出名,后來都成為了二十世紀的著名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在1985年為我畫了肖像畫,不過當時他已經是非常知名的藝術家。
【相關展覽】
1月10日“戲畫麒芳——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邀請展”在上海圖書館展廳拉開帷幕,展出周信芳等戲劇藝術家的書畫作品及50余位戲畫名家的作品。展覽將持續至1月15日。
“戲畫麒芳——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邀請展”展出一部分周信芳大師的書畫作品。此外,還呈現了關良、顏梅華、程十發、尚長榮等著名藝術家的書畫作品。主辦方還邀請了丁立人、謝春彥等50余位戲畫名家,創作了以周信芳舞臺形象為表現主題的近百余幅戲劇水墨畫,試圖借助另一種媒介讓更多的人關注麒派、了解京劇、走進傳統文化。
戲曲人物畫是自戲曲誕生以來逐漸萌芽并茁壯成長的一種特殊的繪畫題材,筆墨水韻間的戲曲人物意象化渲染了戲曲手眼身法步的韻致與妙趣,是一種藝術再創作。用以體現周信芳的演出“將人文思想跟藝術樣式結合”的特色,渾然天成。
周信芳生前也喜好讀書撰文、潑墨揮毫,與書畫界的諸多大師名家過往甚密。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對澎湃記者表示:“演戲演到一定的程度拼的是文化,周老等前輩大師們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飽覽中外著作,有極為深厚的國學積淀,琴棋書畫都通。這給我們一個提示,作為一名戲曲演員不僅要苦練基本功,還應該飽讀古典文學,提升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深入生活來豐富自己的藝術積淀,這樣才能有飽滿的藝術靈感。這個活動不僅是緬懷前輩,更是要激勵后輩,學習前輩精湛的技藝、深厚的文化藝術積淀,還有剛正不阿的民族氣節。”
談到本次畫展的獨特之處, 朱屺瞻藝術館、多倫美術館藝術總監陳九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前不久朱屺瞻藝術館剛剛舉辦過紀念梅蘭芳先生的大展,但作品是以扇面為主,而這次的展品形式更加豐富。另外,梅先生是旦角,因此展現的更多的是一種‘天上’之美,而周信芳先生則體現出更多的‘人民性’,表現人民的疾苦、老百姓的夢,比如作品《宋世杰》表現的就是伸張正義、嫉惡如仇,很接地氣,而我們畫家這次來紀念周先生也是要學習他對社會的關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