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我很可愛你會喜歡我嗎?丨揭秘“可愛操控術(shù)”
原創(chuàng)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野草
策劃 / Sophie
插畫 / Tracy
編輯 / KY主創(chuàng)們
你知道迪士尼樂園、Siri、泡泡瑪特、男團女團、蘋果電腦、顏表情和柯基狗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嗎?
你曾為可愛的盲盒剁手千萬遍嗎?你曾一度迷戀隔壁老王家可愛的小貓嗎?你曾在迪士尼樂園花光一年的積蓄嗎?你曾刷狗狗視頻刷到凌晨3點嗎?
你覺得可愛不過就是無辜、弱小、單純而已?

你知道為什么在可愛的人和事物面前我們會突然沖動、欲罷不能?
為什么說可愛也可能是一種心理操控技術(shù)?
如何才能減少為可愛剁手消費的頻率?
為什么說可愛也是一種在城市生存的能力?
剛在迪士尼樂園剁完手的我,好奇的我去挖了一番文獻后發(fā)現(xiàn),好家伙!可愛的背后竟然有這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首先,“可愛”是一個形容詞,一種特質(zhì),我們通常都會把“可愛”與以下這些詞語聯(lián)想在一起:

當(dāng)我們認(rèn)為一個對象很可愛時,與其說我們認(rèn)為它具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不如說我們認(rèn)為它缺乏什么品質(zhì)(Granot et al.,2014)。比如說:天真其實是無知,依賴其實是無能,無辜其實是缺乏經(jīng)驗,圓臉其實是未成熟等等。換言之,“可愛”的所有意義正是通過它的不完整而表達出來的(Bryce,2006)。
再者,我們來回憶一下上一次自己發(fā)出––“啊!受不了了,好可愛啊啊啊!”––這句感嘆時的精神狀態(tài)。
沒錯,我們感覺自己身上仿佛充滿了電,突然感受到一股力量把我們吸引過去。“可愛”會激發(fā)我們的情感,把我們拉向它,仿佛在邀請我們放飛自己,投向它。
最后,我們再來回憶一下我們被“可愛”吸引過去后,我們都做出了哪些行為?摸摸、抱緊、揉揉、捏捏、拿起來、帶走,甚至咬一口。
令人驚訝的是,“可愛”有能力引發(fā)從溫柔似水到具有攻擊性的情感范圍(Ngai,2012;Aragón,2015)。行為總與情感相伴相生。所以在面對“可愛”時,我們的行為也有從靜靜看著到暴力相待的范圍。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愛”會對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哪些影響?
下面我們要來考考你啦!


查看答案
▼


查看答案
▼

“可愛”會在我們的耳邊低語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即新生是無害的——但這種信念很明顯是一種認(rèn)知偏誤。一只新生的小鴨子也許是無害的,但一種新生的病毒可能帶來一場全球災(zāi)難。所以在“可愛”面前,我們也不能輕易放下警惕。

查看答案
▼

可愛消費能緩解我們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如果最近我們在人際關(guān)系上屢次受挫,也許買一個可愛的小抱枕能緩解這種消極的情緒。反之,如果可愛消費長期讓我們欲求不滿,也許我們還是應(yīng)該考慮在人際關(guān)系上付出努力。

查看答案
▼

當(dāng)然,真正有意義的人際連接必然是真實自我的交往,單純依靠可愛的印象并不會讓兩顆心走近。

cr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現(xiàn)在你知道自己為什么這么喜歡可愛的人事物了嗎?來留言區(qū)告訴我們你印象最深刻的“可愛”吧!
References:
Aragón, O. R., Clark, M. S., Dyer, R. L., & Bargh, J. A. (2015). Dimorphous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 Displays of both care and aggression in response to cute stimuli.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3), 259-273.
Bryce, M. (2006). Cuteness needed: The new language/communication device in a global society.
Granot, E., Alejandro, T. B., & Russell, L. T. M. (2014). A socio-marketing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ute and its consumer culture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14(1), 66-87.
Nenkov, G. Y., & Scott, M. L. (2014). “So cute I could eat it up”: Priming effects of cute products on indulgent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1(2), 326-341.
Ngai, S. (2012). Zany, Cute, Interesting: Sianne Ngai on Our Aesthetic Categories. Asian American Writers' Workshop.
Wong, K. (2020). The Power of Kawaii: How Cute, Squishy Things Influence Us | WIRED. Wire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