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慶一筆4.3億征地款村民到手9千萬,3.36億去向成謎
為給全村村民討得一本明白賬,58歲的農民唐貴書,已經在要求政府信息公開的道路上,苦苦奔走了整整6年。
唐貴書所在的重慶市沙坪壩區聯芳村3595.1畝土地先后被政府征用。然而,于村民而言,政府發放的征地補償款卻是一本“糊涂賬”。
12月23日,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調查發現,沙坪壩區征地辦需支付給聯芳村各經濟合作社集體資產、社員個人財產補償等費用共計約4.3億元,“已足額發放到位”;但村民獲得的統計資料顯示,征地辦僅支付了9373.3萬元,其余3.36億元去向成謎。
6年來,唐貴書等多位村民代表多次前往當地征地辦要求查賬,未果。他們說,征地辦紀檢組長唐榮川稱“查賬是個人隱私”,拒絕村民要求。
就此,重慶沙坪壩區審計局副局長林國勇告訴澎湃新聞,就3.36億元征地補償金去向問題,該區相關部門已聯手展開調查,誓把聯芳村的土地問題徹查清楚。
“消失”的聯芳村
唐貴書所在的聯芳村(現已劃入“聯芳街道辦”)在重慶頗為有名。由于地處重慶市沙坪壩區與高新區交接處,屬黃金地段,交通便利,土地價值頗高。這個著名的城中村,在土地未征用前,有地3000余畝,村民2100多人。村民們或打工求職,或種菜為生。
唐貴書稱,那時候,她老公在一家工廠當保安,她自己也在一家工廠打工,加上還有幾分地可以種菜,亦工亦農,生活雖然不算富裕,但一家三口的日子也算順順當當。
這一切,隨著后來土地被征用而徹底改變。
多位村民向澎湃新聞證實,早在2001年,聯芳村便開始實施征地拆遷。與此同時,村里安置房也開始籌建。村民們的老屋一間間被拆除,綠油油的菜地也逐漸變成了巨大的建筑工地,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昔日的聯芳村落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漸漸消失。
2005年底,聯芳村被正式撤銷,與相鄰其他幾個村合并到了聯芳街道辦事處。村民們的農業戶口也轉為了城鎮戶口。想到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了,考慮到未來生活,村民們將發放的安置費全部買了社保,想著待等到規定年齡后,每月可以領取500元左右的養老金。
2008年10月,包括唐貴書在內的聯芳村2100多名村民,全部搬進了安置房。按當時的政策,聯芳村村民無條件拆除老房后,每人可獲得20平方米的住宅安置房和5平方米門面房補償,并獲得2.1萬元/人-2.7萬元/人不等的一次性安置費。此外,住宅安置房超過規定面積的,超過部分按1200元/㎡購買。
村民們統計,從2005年至2010年,短短5年時間,沙坪壩區政府陸續將全村三千多畝土地征用完畢。
“土地幾乎征完了,而村民們除了得到很少的一點安置費外,再未得到一分錢。”村民周詳萍稱,那么多的地沒了,錢也沒分到,大家開始對政府征地補償款數額生疑。于是,要求沙坪壩區政府和原村委會公開該村的征地賬目,給老百姓一個說法。
村民起訴要求政府信息公開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唐貴書等10余名村民代表先后多次前往沙坪壩區和原村委會提出信息公開的要求,結果均未得到支持。
其間,2010年,沙坪壩區政府曾組織人員對聯芳村征地項目賬目清查,但同樣未予公開賬目和清查結果。相關負責人告訴村民們:要想知道賬目和結果,請走“司法程序”。
為維護村民合法權益, 2012年3月27日,唐貴書、周詳萍等5名村民代表一紙訴狀將沙坪壩區政府推上法院被告席,要求其對歷年來征用聯芳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安置和補償款的發放數額和使用,以及清查情況以書面形式向村民公開。
“代表應訴的是沙坪壩區征地辦。”唐貴書告訴澎湃新聞,庭審中,征地辦找了幾份文件,稱村民們要求獲取的政府信息內容,在補償安置款發放之前就進行了公告。
“這完全是在忽悠村民們。”唐貴書稱,這些公告不足以證明進行了信息公開,且不符合信息公開的形式要求。
審理此案的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村民唐貴書等5人所提訴訟要求,屬于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沙坪壩區政府有義務依法主動公開其在征用聯芳村集體土地過程中的相關信息,以便公眾知曉。
2012年8月23日,該院一審判決,責令沙坪壩區政府15個工作日內答復唐貴書等人的申請事項。沙坪壩區政府不服,上訴至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同年12月7日,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做出終審判決,駁回沙坪壩區政府的上訴請求,維持原判。
3.36億元征地補償金去向成謎
法院判決生效。2013年1月4日,重慶市沙坪壩區政府在給唐貴書等村民就聯芳村集體所有土地征用等事項答復中稱:從2001年7月至2005年10月,區政府在聯芳村共征地3595.1畝;截至2007年11月,區征地辦共計支付6697.4320萬元至聯芳村委會和重慶顯豐集團公司(該公司為聯芳村集體企業),余款2691.3765萬元暫未支付;但在2010年12月,沙坪壩區財政局預借2675.87649萬元,給聯芳村現今歸屬的聯芳園區管委會,用于原聯芳村村民集體資產量化分配。
該預借款將待區征地辦與聯芳街道辦、重慶顯豐集團公司完成尾款支付相關手續后,從上述2691.3765萬元余款中扣除。此外,沙坪壩區征地辦需支付聯芳村各經濟合作社集體資產、社員個人財產補償等費用共計約4.3億元,已足額發放到位。

該《答復》同時稱,上述有關征地補償安置的信息均保存于沙坪壩區征地辦,若村民有何疑問,或需要查詢具體資料,可直接與征地辦公室聯系。
自沙坪壩區政府做出答復后,村民代表唐貴書等人多次前往沙坪壩區征地辦找相關負責人要求公開資金去向,結果均未能如愿。
村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將沙坪壩區財政局預借的2675.87649萬元計算在內,區征地辦共計支付9373.3萬元,但仍有3.36億元征地補償金去向成謎。
紀檢組長稱“查賬是個人隱私”?
唐貴書等多位村民告訴澎湃新聞,從去年1月以來,他們先后不下10次前往沙坪壩區征地辦,紀檢組長唐榮川接待了他們。
“每一次去,唐榮川都找各種理由推諉。”唐貴書稱,被問得不耐煩了,唐組長干脆來一句“查賬是個人隱私”,此話至少說了不下5次;有一次,唐榮川這話激怒了村民,遭遇大家連聲質問,并發生推攘。
查賬要求,始終未果。
唐貴書稱,今年4月,村民們的訴求終于盼來了期待已久的回應。在村民代表多次要求下,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責令沙坪壩區政府調查此事,該區區長更是要求“一查到底”。
針對這一說法,沙坪壩區政府如何回應?12月17日,村民代表唐貴書等人再次前往沙坪壩區信訪辦要求公布3.36億元補償資金去向。
負責接待的沙坪壩區統計局副局長林國勇稱,從今年5月開始,就3.36億元征地補償金去向問題,該區已組織了包括審計局、紀檢在內的多個相關部門聯手展開調查。
“剛剛揭開冰山一角,我們一定要把聯芳村的土地問題徹查清楚。”林國勇同時強調,目前,審計部門正在牽頭查賬,深入展開調查;由于征地時間長,賬目繁瑣,調查需要時間,但每月會與村民代表舉行一次溝通,通報調查進展情況;一旦查實有違規情形,將移送相關部門依法依紀嚴肅查辦。
“3.36億元征地補償金到底去了哪里?”隨后,村民代表唐貴書等人再次前往沙坪壩區征地辦向紀檢組長唐榮川發問。唐回應,村民除查閱本人賬目外,無權查閱其他人賬目。
這一次,唐貴書等村民代表們多次質問唐榮川“你上一次不是說查賬是個人隱私嗎?”對此,唐榮川進行了回避,始終未予正面回答。
期待征地補償金去向真相
如今的聯芳社區,已經完全看不見昔日村落的樣子。面對高樓林立,廠房遍地的聯芳社區,年近花甲的唐貴書有些迷茫,她甚至已經找不到曾經那么熟悉的自家菜地所在地。
在外村人眼里,聯芳村地處黃金地段,征地后一定補償了很多錢,是一個富裕村。而實際上,聯芳人苦樂自知。
從農村人變成“城鎮居民”已經快十年了,大多數的村民依然不覺得自己是“城里人”。不用種地,住樓房,有社保的生活,想起來很美,當最初拆遷的喜悅被如今殘酷的現實擊碎之后,靠每月領取500元社保生活得捉襟見肘的聯芳人,開始懷念不用到菜市場花錢買菜的種地的日子。
“別說生病進醫院了,許多村民連吃飯都困難。”采訪中,唐貴書長嘆一口氣。
“房子沒錢裝修,住了好幾年了,還是搬進來時的模樣。”61歲的劉成碧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和丈夫體弱多病,每月除領取幾百元社保金外,還得靠撿破爛維持開銷。
57歲的村民李澤秀,身患多種疾病,由于沒錢,本該前往醫院治病的她,生病后卻一直躺在自家臥室里,身體看上去極度虛弱,意識模糊得已認不出前往看望的鄰居們。
多位村民稱,如今,村子里有錢的人都搬走了,年輕人外出打工了,剩下來的老人們,在鋼筋水泥的安置房里,過著清苦的日子。
在村民們的努力下,政府開始調查征地補償金去向的消息仿佛給大家帶來了一絲慰藉,沙坪壩區征地辦曾經有人因征地問題被抓的傳聞也給他們帶來了一點希望。
唐貴書等人說,盡管生活艱難,等待漫長,但畢竟“還有真相可以期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