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隱喻,一種難以察覺卻無法離開的表達方式
在英文中,隱喻(Metaphor)是一種不點明的比喻,不用like、as這些詞表示,而直接讓人將一種事物理解為另一種事物,將一種情形理解為另一種情形。在中文表達中,也被稱為“暗喻”。

隱喻在某種程度上,比明喻要重要很多,因為明喻不過是一種修辭方法,但隱喻卻是一種文化的構成方式,一方面,從效率的角度,隱喻可以讓人可以用盡可能少的詞匯來描述更多的現象,提升了語言的效率;另一方面,隱喻也成為了文化中的一些內容單元,代表著一種文化對某些現象的共同理解。
在日常的話語中,如果不提起注意,往往意識不到隱喻的存在,因為人們是如此習慣的使用隱喻,以至于它已經成為表達的一種自然方式,甚至不用隱喻都無法明確的傳達出更準確的內容。
甚至很多時候,如果不用隱喻,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下面用一首王菲的《棋子》為例,來看看隱喻在語言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想走出你控制的領域,卻走進你安排的“戰局”】
關于戰爭的隱喻非常常見,以至于在有關競爭的領域都會用到,比如任何一種比賽,幾乎都在用著戰爭隱喻,從最基本的“輸贏”,到“碾壓”、“潰敗”,想象一下如果不用這些詞,我們還能用什么?
【我沒有堅強的“防備”,也沒有“后路”可以退】
“防備”同樣是戰爭隱喻中的一項,非常形象的描述了一種狀態。另外,如果仔細去想“后路”到底是什么,可能大多數人可能會意識到是一種所謂的“退路”,退路本身也是一個隱喻,也就是一種最差情況下的“方案”,“方案”又是一個隱喻,也許造詞的祖先過于懶惰,沒有專門賦予這種情況一個明確的描述,但是至今日,“退路”似乎已經不再是隱喻,而是一種特定的明確狀態了。
【想逃離你布下的“陷阱”,卻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隱喻的一種特色就是往往會在人類的一些集體活動中被開發出來,比如戰爭,以及這里的“陷阱”,就是狩獵當中的詞匯。在這里,陷阱和困境是同構的,表達的是同樣的內容,相對來說,困境就不再是一個隱喻,而是一種構造的詞匯。
【我沒有決定“輸贏”的勇氣,也沒有“逃脫”的幸運】
依然又回到了戰爭隱喻,輸贏的這個戰爭體系,被廣泛的用在了現代社會里,可以說真實的戰爭越來越少,但人們對于戰爭的興趣卻一點沒少。
【我,像是一顆棋,“進退”任由你決定】
像是一顆棋,這里就不再是隱喻,而是明喻。但“進退”同樣是一種隱喻,這是一種通過動作來隱喻狀態的方法。
【我不是你眼中唯一“將領”,卻是不起眼的“小兵”】
這里又用到了戰爭隱喻中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身份隱喻。
【我像是一顆棋子,“來去”全不由自己】
來去和進退一樣,都是用行動隱喻狀態,而且并不需要太仔細品味,來去和進退的意味還是會有些差別的。
【“舉手無回”,你從不曾猶豫,我卻受控在你“手里”】
這里的隱喻就是手,實際上,手意味著控制,“受控在你手里”是一個同義反復,就是被“拿捏的死死地”,從齊天大圣逃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那,就可以窺見這個隱喻的久遠歷史了。這里也是一個全新的隱喻方向——身體隱喻。比如首領、頭腦、手足等等。
就好像如果在走路時去思考究竟該邁出哪條腿就有可能阻滯了前行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對隱喻的過多思考可能會阻礙了表達,類似于盯著一個漢字看久了就無法認出它。一旦我們有意識的跳出習慣,用一種陌生視角去審查說出的每一組詞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們是如此的奇怪。
日常,建筑在習慣之上,真相,卻往往隱藏在習慣之中。
我們可以習慣的或者,也可以努力的穿透習慣,去發現一些可能沒那么大價值和意義,卻對自己來說是全新的東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