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國內閣顧問:中國經濟增速降到3%,減排承諾就能輕易兌現
【寫在前面】
油價下跌,短期來看,對于中國經濟絕對是個好消息。但對于中美不久前簽署的2030年碳排放計劃來說,卻增加了兩國實現目標的難度,因為廉價的化石燃料,永遠是溫室氣體減排的大敵?,F在,美國大排量汽車數量已明顯增加。中國要想完成減排承諾,則必須依賴“新常態”,GDP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甚至需要將GDP增速在未來某段時間降低到3%。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就國際油價走勢與氣候變化話題,采訪了英國能源與氣候專家,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大臣經濟咨詢組成員迪特爾?赫爾姆(Dieter Helm),他做出了以上判斷。
迪特爾?赫爾姆(Dieter Helm),現為牛津大學新學院能源政策學教授、經濟學家、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大臣經濟咨詢組成員。
2011年,赫爾姆教授擔任歐盟委員會顧問,協助起草2050年能源路線圖,同時也是歐盟能源專員和特別顧問,特設咨詢小組主席。他還是波蘭政府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國時期的顧問,并曾是英國貿易工業部的可持續能源政策顧問委員、國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赫爾姆教授長期研究能源政策、氣候變化等問題,著有《The Carbon crunch: how we are getting climate change wrong and how to fix it》。
牛津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是牛津大學中規模最大、資金最充沛的學院、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擁有約620年的歷史,為英國培養了多名重要的工黨政治領袖。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容易完成2030年碳排放目標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中國在這次的油價下跌中是處在贏家還是輸家的地位?
赫爾姆:從短期來看,這對中國是個好消息。因為中國是個石油凈進口國家。這意味著中國減少了支出,這對于中國的能源產業來說都非常重要,所以油價下跌對中國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有一個影響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在放緩,油價下跌會降低價格和通貨膨脹,但這一點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現在還不清楚。
澎湃新聞:國際油價下跌,對于中美兩國實現2030年碳排放計劃會不會增加難度,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赫爾姆:這當然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其實影響已經在美國顯現了,比如大型汽車的銷售量已經因為原油價格下跌上升,這會增加美國完成2030年碳排放目標的難度。就中國而言,中國要完成目標的主要障礙是燃煤電站,因為它的價格非常低。也依賴于中國設定什么樣的政策來暫停這樣的燃煤電站,以及需要花費多少錢。
但我認為這一切會發生的非常迅速。另外一個影響,2030年的碳排放完成的重要因素是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在我看來,中國的經濟不會以每年7%的增速發展,我認為會是以3%的速度發展,這樣的增速對于中國來說,將非常容易完成2030年的碳排放目標。中國不會承諾自己完成不了的目標。
澎湃新聞:你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了,并不能達到7%,為什么給出這樣的判斷?
赫爾姆:中國3%的GDP增長率將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政府可能期望GDP設在7%或者更高的目標,但不一定這個目標就一定會實現。例如,當我在上學的時候,當時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是日本,日本當時GDP增長速度在6%左右,也正是如此,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也是日本二戰后最重要的成就。在20世紀80年代,如果你說日本在接下來的20年,將不會以這個速度增長,沒有人會相信你。
但關鍵是,中國令人吃驚的經濟過渡期正在結束。我自己的看法是,現在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已經在7%以下了。你如果看鋼鐵、煤炭和電力消費的數據,你會發現這些數據并沒有在7%的增速下增長。我是半個德國人,來自東德,當時我們被告知我們的經濟維持在7%的增長速度,這比西德的經濟增長還要高。但實際情況并不如此,這只是官方的數據。
所有國家的數據,包括英國,都只是一個預估的數據。我對于中國的汽車數量也保持懷疑,所以我覺得中國的經濟增速不會很快,過渡期就要結束了。
如果中國的經濟過渡期結束了,那么對于中國來說,中國將很容易完成碳排放的目標。如果中國的經濟持續在7%的速度發展,是不可能會完成2030年減排目標的,所以這是我認為中國的GDP增長變慢和現在已經變低的原因。因為中國是個巨大的商品交易市場,中國的經濟速度放緩讓其他人吃驚,我認為中國經濟放緩也是國際油價下跌的原因。市場在釋放出信號,中國的經濟正在放緩。
歐洲國家基于石油價格上漲制定的能源政策是錯誤的
澎湃新聞:歐洲很多國家也設定了2030年的碳排放計劃和可再生能源開發計劃,這次油價下跌對于它們來說,是不是也產生了影響,具體是什么樣的影響?
赫爾姆:是的,油價下跌也會影響歐洲國家的碳排放計劃?,F在,盡管公眾對環境有要求,但歐洲有很多國家還在使用煤。隨著石油化石燃料價格下跌,對于它的需求將會上漲,柴汽油的價格也在下跌,對于柴汽油汽車的需求則在上漲,這對于環境來說都非常糟糕。這也意味著要完成預定目標將變得非常困難。
另外,歐洲所有的能源政策都是基于石油價格會持續上漲的假設。歐洲國家假設石油價格會上升到1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這樣的價格會讓可再生能源變得很有競爭性和經濟性。他們從來不理解油價會下跌,所以現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價格對于市場來說變得不具備競爭優勢。
澎湃新聞:你說政治家做出政策選擇是依據過去的歷史和假設,能不能給我們一些例子說明?
赫爾姆:上一次,我們長時間經歷高油價還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由于兩伊戰爭,油價在1979年達到了高峰。當然當時的油價不能和現在相比,但是當時人們認為油價會繼續上漲,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好的例子是,法國決定建設大量的核電站,他們認為這是經濟的,撒切爾夫人在20世紀80年代也宣布說英國將建造10座核電站,但我們實際只建了1座。
而你從現在看,你會發現核電站的經濟性是基于更高的石油價格之上。當時他們認為油價會繼續上漲,這樣一來等到核電站建好后,核電是更節約的能源,現在看來并非如此。這樣的情況在中國、英國都有發生,現在則是英國的核電站正期望中國的投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