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拿工農業廢棄物造起來的房子,你愿意買嗎?

綠色建筑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但從市場看,“買賬”度并不高,答案無外乎“貴”!
工農業廢棄物造房,你買賬么?
住宅產業化作為推動綠色建筑的一種手段,備受關注,“像生產汽車一樣造房子——工廠生產板材,工地上只需拼裝”。
相比國外成熟的住宅產業化建房模式,國內的產業化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卓達集團楊卓舒說,目前住宅產業化絕大多數的板材都是水泥,“不從材料商革命,如果只是在水泥里轉來轉去,肯定完不成這個突破”。
今年3月,住建部敲定卓達集團為“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卓達建材以工農業固體廢棄物(煤矸石、粉煤灰、礦渣等)、農林三廢(秸稈、木屑、甘蔗渣等)為原材料,生產板材,替代木材、水泥、石材、陶瓷、瓷磚等材料。
聽到是用工農業廢棄物做的板材,多數人對此深表懷疑:“我憑什么花錢買廢棄物?”“這樣的材料安全性如何?”
住建部綠色建筑產業推進辦公室主任梁浩稱,住宅產業化是未來的一個方向,用粉煤灰、秸稈等國家亟需處理的工農業廢棄物做原材料是可行的,但是產業化面臨的問題是建筑外觀單一,如果要做到多樣性,一個形狀開一個模具的話,投入會比較高。
業內人士認為,發展綠色建筑必然離不開綠色建材,但是生產企業多、小、散的問題依然存在,因此整個市場的氛圍還沒有形成,要對生產企業進行辨別。


開發商:“不是不想做,是麻煩”
滬上一開發商稱,對很多需要快速周轉的房企來說,做綠色建筑費時費力,直接蓋成毛坯房一樣能賣,“房企也不是不想做,只是很麻煩,前期的科研就要花費大把精力”。
業內人士稱,高端樓盤開發商對于綠色建筑認知度明顯要高很多,有些樓盤甚至就以此為賣點,但購房者對綠色建筑的認可度還是不夠。
三湘股份(000863.SZ)一直在搞綠色住宅。不過,三湘股份的一名高管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綠色建筑的審批環節較多,做綠色建筑政府給與的補貼也不夠,加上不是強制性的,很多房企并不愿做”。
“綠色建筑存在的主要瓶頸還是觀念問題。”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發展部部長蘇運升說,“以前的開發商認為只要拿到一塊好地就能賺錢,這樣的歷史已經過去。可以這么說,三年后,如果哪家房企不說自己是做綠色住宅的,他還能賣得出去,就怪了”。
綠色建筑就是貴建筑?
一說起綠色建筑,第一反應可能是環保、節能、造價高。“同樣一套房子,100萬的普通住宅和120萬的綠色住宅,你選哪套?”答案多數是前者。
自1990年代初綠色建筑推廣以來,時至今日仍然應者寥寥。
接受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采訪的民眾中,絕大多數表示,“不太了解什么是綠色住宅”,“綠色住宅貴,但不知道貴在哪兒”,“綠色住宅的維護費和居住成本應該比較高”。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稱,綠色建筑的成本比較高,不在于技術上的成本,主要在于沒有一個規模效益。
住建部綠色建筑產業推進辦公室主任梁浩的觀點是,“首先觀念要轉變,大多數人認為綠色建筑是貴建筑,其實并不是”。他解釋,綠色建筑所采用的技術和產品,長遠來看必定是減少資源、能源消耗的,“綠色比普通貴,是因為在研發階段,初次投入多,后續維護會相對便宜”。
官方給綠色建筑的定義是,全生命周期內,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聯合印發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梁浩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就目前完成的情況看,并不樂觀,除去沒有過來評定的綠色建筑,只完成了總量的五分之一”。
梁浩稱,目前完成的2億平方米綠色建筑中,江蘇占到8000萬平方米。其次,山東、廣東、上海、北京完成情況相對較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