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球的一半|保護黃(渤)海濱海濕地,拯救鳥類遷飛路線
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跨越印度洋、北冰洋和太平洋,連接東亞和澳大利亞大陸,途經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沿途的生態環境因人類過度開發而被破壞,令遷徙的候鳥遭受死亡威脅。
中國黃(渤)海是物產富饒的淺海區域,北起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南至江蘇啟東長江支口,正處在這條遷飛路線的樞紐地帶,是來往遷徙的水鳥極度依賴的潮灘濕地,更是遷徙鸻鷸類水鳥遷飛途中的重要補給站。但在過去50年間,這片區域消失了70%或更多的沿海灘涂,而與這些棲息地有重要關聯的鸻鷸類種群數量在過去30年也出現明顯下降趨勢。
面對日趨惡劣的生態環境,許多跨學科和跨國界的機構、組織、個人近些年來合作推動了中國多項濱海濕地保護措施實施,改變了這條遷徙路途上候鳥的命運。
5月21日,保爾森基金會通過網絡連線舉辦了一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高端對話,發布了一部題為《拯救鳥類遷飛路線》的短片,記錄了中國黃(渤)海濱海濕地的保護工作。
“《拯救鳥類遷飛路線》記錄了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的核心地帶發生的政策轉變,這是許多跨越學科和國界的機構、組織和個人共同合作的結果。它向我們證明了即使是看似最悲觀的局面,也可以通過努力、堅持、信念及多方合作而得以扭轉、獲得希望。”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食米鳥基金會主席溫迪·保爾森(Wendy Paulson)說。
《拯救鳥類遷飛路線》記錄的黃(渤)海濱海濕地是中國近年來濕地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的一例,也是守護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重要的一環。這條遷飛路線支撐的物種數量是全球所有遷飛區中最多的。每年經由這條遷飛路線的5000多萬只水鳥中大多數無法一次飛完整個遷徙行程,它們需要停歇在黃(渤)海濱海濕地覓食補給,儲存足夠的能量以供繼續飛行至越冬地。根據2003年和2013年中國濕地資源調查,這片濱海濕地減少的幅度是所有濕地類型中最大的,可供遷徙水鳥覓食的場所變得越來越狹小。
2010年,鸻鷸類專家荷蘭瓦格寧根教授、荷蘭皇家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特尼斯·皮爾斯馬(Theunis Piersma)來到中國時看到許多大型機械正在這片濱海濕地上作業,泥灘上僅存的紅腹濱鷸、斑尾塍鷸等水鳥正在和漁民搶食。當時,他覺得“這條遷飛線路正在消逝”。“這條遷飛路線上的物種瀕危的比例越來越高,如果我們不采取有力措施,有一系列的物種可能就在近期會走向滅絕。”北京林業大學雷光春教授在接受保爾森基金會采訪時指出。
糟糕的情況在2018年中國明令叫停濱海濕地圍墾時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轉變。當特尼斯·皮爾斯馬再次來到這里時,“不再認為物種滅絕將會發生”。生機在這片停止開發的濱海濕地再次煥發。2019年,鹽城黃海候鳥棲息地獲準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傳名錄》。2022年,中國還將計劃提名另外12處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
康奈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執行主任約翰·菲茨帕特里克(John Fitzpatrick)在發言時指出,全球有九條候鳥遷飛路線,它們基本上將地球的兩極相互連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是其中之一,涉及全球22個國家。他還計算了其他八條遷飛路線經過的國家的數量,“最小的、最窄的路線有13個,幾條較大的路線則涉及40至60個。”一年之中,一些鳥類要沿著這些路線從北極繁殖地穿梭到南部緯度的越冬地。他認為,中國保護黃(渤)海濱海濕地所取得的成就恰給其他遷飛路線相關的國家提供了參考。
位于太平洋南岸的新西蘭處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的最南端。每年秋天來到黃(渤)海濱海濕地停歇的鸻鷸類水鳥中有一部分就將前往新西蘭越冬,來年再回來。新西蘭駐華大使傅恩萊(Clare Fearnley)在發言時強調,“遷飛路線涉及到很多的國家和很多的鳥類,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合作的領域。”
今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昆明舉辦,超過190個國家將為應對生物多樣性銳減的達成新的國際合作框架,其中關鍵是在經濟決策中更有效地認可自然的價值。今年COP15會議的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保護黃(渤)海濱海濕地拯救鳥類遷飛路線的故事或許能為減緩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全球合作提供一種可行的思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