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注“過勞死”:已非日本獨有現象,疫情期間全球有增加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年全世界有多達數十萬人死于因勞動時間過長引發的致命疾病。而且,這一數字在去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在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過勞死”現象最初被提出并引發關注與討論。如今,30多年過去了,這一問題卻并未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手段的發展逐漸消失,仍在威脅著許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
一
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的這項聯合研究發表在《國際環境》雜志上,這是對與長時間工作有關的生命和健康損失的首次全球性分析。
研究估計,因工作時間過長,2016年全世界有39.8萬人死于中風,34.7萬人死于心臟病。2000年至2016年期間,因長時間工作而死于心臟病的人數增加了42%,死于中風的人數增加了19%。
研究認為,與每周工作35小時至40小時相比,每周工作時長如大于55小時,則中風的風險估計高出35%,死于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高出17%。
世衛組織在報告中指出,2016年,全世界有4.88億人每周的工作時間超過了55小時。男性、生活在西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人以及中老年人,是這些“與工作有關的疾病負擔”的多發群體。其中,72%的死亡案例發生在男性身上。
世衛組織稱,盡管該研究未直接涵蓋疫情期間的相關情況,但從整體來看,工作時間過長的現象愈演愈烈,這種增長趨勢會使更多人面臨過勞工作導致的健康乃至生命風險。
此外,新冠疫情期間的居家辦公與經濟增長困難等因素,也對工作時間的延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世衛組織警告稱,疫情可能會加速助長工作時間增加的趨勢。
二
現在,“過勞死”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這個來源于日語的詞,描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頻繁發生的勞動者因工作時間過長而死亡或自殺的現象。
如今,30多年過去了,“過勞死”問題仍未能得到徹底解決。
2005年,日本制定法律,專門給“過勞死”下了定義:因超負荷工作導致腦血管病或心臟病而死亡,因工作時心理負擔過重導致精神問題自殺身亡等。2018年,日本規定加班時間“原則上為每月最多45小時”,繁忙時每月不得超過100小時,違反規定的企業將受到處罰。
每月加班80~100小時,在日本被認為是“過勞死警戒線”,也是日本判定“過勞死”的一個重要標準。如果按照每月22個工作日計算,每天的加班時間長達3.6到4.5個小時。
根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2019年,日本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的人數達到300萬人。而2020年版《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概要則顯示,在對2015和2016年度過勞自殺、被認定為工傷的167人進行調查后發現,專業、技術和管理職位占整體的逾5成。
現在,“過勞死”早已不是日本的獨有現象。從去年疫情期間開始,韓國接連發生多起快遞員工“過勞死”事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受新冠疫情影響,韓國民眾居家時間增多,對快遞的需求量增長??爝f員勞動時間過長、負荷過重,因此導致快遞員“過勞死”事件發生。
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交通研究院調查顯示,韓國快遞員平均每天工作12.7小時,月均工作25.6天,遠超一般勞動者的勞動時長。
三
為了緩解并最終解決“過勞死”問題,各國政府、社會組織和國際組織,近年來一直在做出努力。
在“過勞死”現象最初為人所關注的日本,政府多年來出臺了不少針對性的法律。早在1988年,日本就制定了《勞動基準法》,2014年開始實施《過勞死防止法》,2017年通過了《工作方式改革關聯法案》。2018年,又對幾部相關法律進行了修改。這些法律對加班時間,企業高層違反加班時限的后果都進行了嚴格規定。
在一系列快遞員工“過勞死”事件發生后,韓國部分快遞公司決定取消晚上10點后的深夜派送業務。同時調整快遞發貨安排,避免快遞數量過多集中在特定日期,并加大公司人力投入。
有物流企業表示,為了保障快遞員的健康,將對公司所有快遞員免費提供包括心血管疾病檢查在內的各項健康體檢。
除了具體的應對手段外,也有國際組織在努力推動人們對“過勞死”形成新的認識。2019年5月,世衛組織首度把“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將“過勞”描述為“未很好控制的、在工作場所長期承受的壓力”,并界定“過勞”有三大癥狀:感覺筋疲力盡,從心理上想遠離工作或對工作產生否定感和質疑感,工作效率降低。
據悉,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將于2022年在全球生效,它將為醫療服務提供者和保險公司認定、治療和承?!斑^勞”癥狀提供依據。
(原題為《“過勞死”:不新鮮但再次升溫的話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