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三論科技創新:開一份新的研發清單

1978年簽訂若干項大型引進項目;第二年開始,軟技術引進成為技術引進的主要方式,中國就這樣深入科技全球化浪潮。進口貿易和FDI渠道的技術溢出促進了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的水平升級。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的實踐證明,外資研發的自然介入深度與區域創新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從世界500強企業來看,2008年,研發中心最為集中的行業是電子電器設備,共計設立了109家研發中心;其次為網絡通訊52家;第三位是計算機辦公設備41家。這三個領域占總數的52.47%。
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爆發之后,跨國企業在華研發中心逆勢擴張,一些在國外飽和技術研發向中國轉移,其在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也得到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研發內容也在向創新產業鏈中的高端升級,從事先導技術研究型的在華海外研發機構占50%以上。
跨國公司傾向于設立獨資研發中心,同時也注重與中國的研發機構進行合作,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業領先企業。比如說,IBM 公司已與中國5O多個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有19個聯合實驗室、25個IBM 技術中心、13個解決方案中心、12個授權認證中心和3個軟件人才實踐基地,與2O所高校開展了40個聯合研究項目。根據中國學者2014年年初的統計,IBM公司內部有科研人員5萬多人,在集團直屬的研究院中有3000多名全球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其中有81名美國兩院院士、330名國家專業學會院士。
這就是跨國公司的全球研發格局。2004年經合組織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有16%是由在國外的子公司開展的。聯合國《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約占全球研發支出的一半,至少占產業研發支出的2/3。
信息化帶來的結果是,技術引進(外來技術)和技術創新(自主技術)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只有參與到全球技術和產業分工體系中,才能迅速縮小外來技術和自主技術的差距,提高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目前,中國國際科技合作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合作方式從注重項目合作轉向整體推進,合作內容從技術引進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合作主體從以政府和科研機構為主,轉向政府引導、多主體共同參與,任務確立從“自下而上”轉變為“自上而下”。
在“引進來”方面,要消除跨國企業對技術外泄的擔憂,提升技術溢出的水平。中國需要找到新的辦法,加大激勵外商投資研發機構與本地企業合作的政策創新力度,構建良好的研發合作環境。
在研發中心“走出去”方面,華為、中興、金蝶、長安汽車都在行動。截至2010年,68家中國企業設立了106家海外研發機構。這里又要提到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他在談上市融資的時候,就說要拿美國的錢吸引美國的人才、買美國的公司。
不只是企業的研發要有全球化視野,非企業研發機構也要有全球化視野。如何吸引全球最優秀的研發人員到中國來工作,如何引進全球最先進的技術……都需要再考量。
中國的科學地位要從世界邊緣邁向中心,就必須參與重大科研領域的跨國界協作。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空間站計劃、伽利略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南極科學考察、人與生物圈計劃、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研制、水稻基因組研究等,都是在多國合作之下完成的。中國也因此收獲了諸多重要科研成果。
說到底,要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就需要有研發領導力和驅動力。能不能拿出一份新的研發清單來?能不能組織全球研發力量完成這張清單?這張清單能不能帶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繁榮?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