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邁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丁奎嶺:人才比項目重要

澎湃新聞記者 柴宗盛
2014-09-25 19:04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編者按】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丁奎嶺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出了自己對創新的七個觀點:

        1.什么是真正的原始創新?一方面是科學價值,另一方面是社會價值,你創造的分子能夠影響和改變世界,提升和改善我們的生活水平。

        2. 只要你能夠聚集一批很有視野、有能力的人才,給予持續的支持,那就有可能實現原始創新,因此人才是關鍵。

        3. 不同領域的人才需要請相關領域的同行來評價和判斷,而不一定是什么都懂的“大牌”專家。

        4. 有時候設一個項目、布一個點,還真的不如選對人,把資源給選對的人,把經費交給有能力、有擔當的人才,這比單純搞一個項目要好。

        5. 對于剛剛起步的年輕科學家,一個體面和合理的收入是必要的,但我覺得不一定把個人工資定得過高,如果引進人才開出過高的年薪,對于他個人和單位都是不可持續的。

        6. 科學家一定要了解社會的需求,一定要跟企業去交朋友,不接觸、不交流怎會知道企業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在哪里。

        7. 科研成果轉化最有生命力的是要基于原創性的基礎研究,要能體現出科學發現和科學認知的價值,要有科學的貢獻在里面,而不是簡單地去跟蹤、模仿和改進。     

        
丁奎嶺院士認為,只要選對人才,定高標準,耐心去做就一定會有突破。

        雖然知道丁奎嶺院士很年輕,但見面之后還是不由感嘆,真年輕。丁奎嶺少年即享盛名,15歲讀大學,29歲成為教授,47歲時當選為院士。對澎湃新聞記者沖擊更為強烈的是,他在2009年當選為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下稱有機所)所長,彼時他剛40歲出頭。

        有機所對于中國有機化學界而言是毫無爭議的最高殿堂。做出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等世界級的學術成就的單位就是有機所,這也是中國少有的可以沖擊諾貝爾獎的成果。有機所人才輩出,在記者當年就職的藥物研發企業,有機所畢業的學生的實驗能力絲毫不遜于大牌海歸,江浙一帶的藥企都以請到有機所的人才為傲。

        雖然如此,丁奎嶺還是很為缺少世界級的成果焦急。在堆滿資料的辦公室中,他語氣平緩地介紹了有機所做出世界級的突破的構想,他認為,只要選對人才,定高標準,耐心去做就一定會有突破。

什么是真正的原始創新?        

        澎湃新聞:有機所有很輝煌的歷史,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工合成核糖核酸,但近些年來,中國科學界這樣級別的創新不多,如何應對?

        丁奎嶺:我們一直強調創新,我與我的同事們、特別是年輕的同事經常討論:什么是真正的原始創新?我們做分子科學,你就要用分子創造價值,這個價值一方面是科學價值,比如提到這個分子就能想到這個人的名字,因為是你第一個做出來的,是你這個單位第一個做出來的;另一方面是社會價值,你創造的分子能夠影響和改變世界,提升和改善我們的生活水平。如果始終牢記這樣一個理念去做研究工作,可能某一天就達到這個目標了,同時距離問鼎科學之巔也就不遠了。

        澎湃新聞:怎么實現這個目標?

        丁奎嶺:原始創新有機會、但更是一個挑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需要有定力,需要持續的支持,同時需要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原始創新的研究工作是很難規劃的,不可能通過三、五年的支持,就能搞出一個諾貝爾獎,你也不知道誰哪一天會創造或發現一個什么東西,但是只要你能夠聚集一批很有視野、有能力的人才,給予持續的支持,那就有可能實現原始創新,因此人才是關鍵。        

如何把人才請進來?        

        澎湃新聞:用什么辦法能把有創造力的科學家請過來?

        丁奎嶺:我寄希望于年輕一代,他們特別有思想、有活力,他們的教育背景和研究工作基礎比我們當時的情況都要優秀得多。我們這一代人對于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可以起到過渡作用,現在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時,一定要選好人才,支持和幫助年輕人的發展。雖然上海對于優秀人才的吸引有一定優勢,但周邊省市對優秀人才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也有上海不具備的優勢,如房價比較便宜。所以,上海對青年人才的引進和支持還要加強,使上海成為人才高地。

        澎湃新聞:能不能成立一個機構,讓更有判斷力的專家組成一個機構來選才?

        丁奎嶺:選人才最好是高水平的領域同行專家來評價,同行最權威、最了解其研究工作到底是什么樣的水平,同行評價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不同領域的人才需要請相關領域的同行來評價和判斷,而不一定是什么都懂的“大牌”專家。另外,選人的人一定要伯樂、要有胸懷,一定要具有慧眼識珠的能力。

        澎湃新聞:具體的標準有嗎?

        丁奎嶺:很難有具體的標準,特別是對未來發展潛質的判斷,更難有具體的量化標準。但是同行領域專家還是可以通過被評價人的工作基礎和研究計劃,對人才的潛質和能力做出定性的判斷的。在領域同行那里,想通過忽悠是很難過關的。        

如何設立有競爭力的科研項目?        

        澎湃新聞:如何才能設立一個有競爭力的科研項目?

        丁奎嶺:其實有時候設一個項目、布一個點,還真的不如選對人,把資源給選對的人,把經費交給有能力、有擔當的人才,這比單純搞一個項目要好。我們國家和上海市在過去20多年里,我認為最為成功的計劃之一就是各類人才計劃,如啟明星、百人、長江、杰青等,最近有“千人”計劃、特別是青年“千人”計劃等,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對真正有能力、有視野、負責任的年輕科學家給于持續的支持,就有機會做出原始創新的研究成果。        

引進一個科學家要花多少錢?        

        澎湃新聞:引進一個青年科學家,經費給多少合理?

        丁奎嶺:我們引進人才的支持基本上在一百萬美元左右,跟國際上青年科學家起步時的支持經費水平差不多。這些經費交給他,五年時間要是能做出一定成果,還會有持續的支持。

        澎湃新聞:一百萬美元就是他的科研經費?

        丁奎嶺:對,主要是科研經費,我們引進的青年人才,他拿一個“青年千人”的經費300萬元,再配一個“百人計劃”經費大概270萬元,加起來將近600萬元。如果上海市能夠再有百萬的經費配套就會更好。對于剛剛起步的年輕科學家,一個體面和合理的收入是必要的,但我覺得不一定把個人工資定得過高,我們這里的院士都拿著研究員的工資。如果引進人才開出過高的年薪,對于他個人和單位都是不可持續的。我們主要針對引進的青年科學家,前三年有一定的政策保護,假如過高工資,支持的經費連發工資都不夠。

        澎湃新聞:在引進人才方面,有機所有什么不同?

        丁奎嶺:主要是高效率地做好支撐和保障工作。人才引進后,有了科研經費,實驗室、研究生和助手是最迫切需要的,這些問題都是在人才剛到位甚至還沒有到位就已經解決。不解決這些工作條件,人才如何盡快發揮他們的作用?還有機制方面的突破,現在很多地方引進人才后要評職稱,評職稱后再評碩導、博導,然后再招研究生,招了研究生再上一年課才能進入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這樣進入科研狀態最快也要1-2年以后,太耽誤時間了。我們引進的人才來了就可以招研究生,而且招到的研究生馬上就進入實驗室,因為我們的研究生入所時不確定導師。對于這些人才也不再評博導、碩導,既然作為杰出人才引進,就要相信他的能力,如果他3-4年里能夠順利地將學生帶畢業,就能證明他的能力,可以用實踐來證明。我們最近引進的人才都是在國外基本上能夠拿到教職的青年科學家,他們的基礎、求學背景都非常出色。

        另外,還要解決好這些人才的后顧之憂,不能讓他們為了老婆、孩子的事情影響工作,所以這方面也要千方百計給予關心,區政府和兄弟單位都很支持,幫助解決一些困難。

        澎湃新聞:房子如何解決?

        丁奎嶺:首先研究所有過渡的專家公寓,最多可住5年,房租也很優惠。但我們還是支持和鼓勵他們盡快購買商品住房,住房的補貼靠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國家“青年千人”人才,從中組部、科學院、上海市、徐匯區以及我們研究所的補助加起來,房貼有110萬,基本上可以解決首付。同時,在國家和相關部門補貼經費沒有到位時,研究所利用自有資金先行墊付,這樣做,在過去幾年房價快速上漲的情況下,解決了大問題。        

如何轉化科研成果?        

        澎湃新聞:有機所的實驗設備這一塊如何?

        丁奎嶺:實驗設備條件跟國外沒太大區別,甚至國外有些地方還不如我們。當年我加入有機所的時候,課題組要想買一個高壓液相色譜儀都覺得有些奢侈,但現在已經是幾乎每個研究團隊的常規武器。現在所里有核磁二十多臺,從800兆到300兆,質譜也有幾十臺,特別是和生命交叉研究的高端質譜,能夠用到生物和材料相關領域研究的其它裝備也在提升。

        澎湃新聞:有機所和企業如何合作?

        丁奎嶺:強調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成果對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比如,一個新的催化反應體系的發現,就能夠對藥物合成有變革性的作用,進而把成本大大降低,這樣的創新可能產生幾十億元的價值。

        例如,我們所的科學家利用基礎研究的發現,幫助企業做出一個抗癌藥物產品,這個成果去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年產值超過十個億,市場做到全國最大;也有科學家基于最新的有機小分子催化基礎成果,變革了抗流感藥物“達菲” 的合成工藝,從硝基甲烷做,七步四鍋就能合成達菲,生產成本大大降低,而原來合成達菲要從八角里提取價格昂貴的莽草酸,莽草酸之后還要很多步反應。現在這樣的例子很多。

        澎湃新聞:很多民企借助有機所的力量能很快做到幾億產值,你們不羨慕嗎?

        丁奎嶺:科學家做產業不一定在行,科學家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另外,科學家一定要了解社會的需求,一定要跟企業去交朋友,不接觸、不交流怎會知道企業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在哪里。同時要讓企業了解你能做什么,然后我們的基礎研究才知道該朝著哪個方向、追求什么樣的理念,才能準確發力。如果企業在書本和文獻里能找到辦法,就用不著找你了,也不需要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了。

        澎湃新聞:就是鼓勵科學家自己出去找這種項目?

        丁奎嶺:準確地講,是從需求中尋找科學問題。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我們研究所有不少這樣的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不管賺不賺錢,它都是一個相互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和平臺,能了解企業的需求是什么,知道什么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什么樣的化學是真正有用的化學。        

如何激勵科學家?        

        澎湃新聞:科學家和企業合作,如何進行激勵?

        丁奎嶺:我們有一套管理辦法,如果是用知識產權轉化得來的凈效益,研究團隊最高可以得到49%的激勵。我相信今后國家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還會有新的舉措,特別是在知識產權轉化方面,給予更大的自主權和政策支持力度。但是這種轉化我覺得最有生命力的還是要基于原創性的基礎研究,要能體現出科學發現和科學認知的價值,要有科學的貢獻在里面,而不是簡單地去跟蹤、模仿和改進。

        澎湃新聞:你覺得目前這套辦法有什么需要改進的?

        丁奎嶺:現在涉及金額數目小的可以作為技術服務、技術轉讓,問題不大。要說必須打破的東西,我覺得一些重大的成果轉移轉化還是有問題的,比如涉及千萬乃至上億價值的知識產權轉讓,在要成立公司或者要科學家入股時,還是有障礙的,價值評估、審批都非常麻煩。我相信這個方面的問題,通過國家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舉措的出臺,會得到解決。

        澎湃新聞:發達國家是如何處置此類問題的?

        丁奎嶺:國外處理這些問題也不那么容易,但他們畢竟搞了那么多年,法律政策相對成熟,學校里也有相應的機構專門操作這些事。他們可以依托專利成立公司,公司股份的分配、如科學家占多少、學校占多少,可以由機構評估后做決定。

        而目前我們要成立一個公司,科學家自己或者團隊持有股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用現金投入也幾乎不可能。我相信今后在這方面會有變化。       

如何看待科研人員創業?        

        澎湃新聞:有機所自己的員工會創業或經營實業嗎?

        丁奎嶺:很少,最近我們的一些參股公司的股份轉掉了,因為有些公司成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與有機所沒有什么實質性合作了,也沒有明顯的效益。回收的資金可以引進人才,可以發展園區,可以把平臺建得更好。如果哪位科學家做得好,產品或技術很有發展潛力,也不排除成立新的公司,甚至從科學家轉換為企業家,這方面是開放的。

        澎湃新聞:好像有的院所下面設立了一些企業,涉足一些比較時髦的熱點領域,譬如物聯網之類的?

        丁奎嶺:科學家和研究院所去做物聯網,不知道能否競爭過專業的公司,但科學家可以在技術層面有所作為和貢獻。科研院所成果轉化,主要還是通過合作。如果出來一項成果,市場沒需求,企業就沒有動力去推進,靠科研院所自己搞怎么可能推得動?靠不斷地投錢,也是不可持續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技術創新脫離不開市場,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只有當企業跟科學家能夠很好地溝通和合作就能夠找到問題的癥結和解決問題了。

        澎湃新聞:看到有的院所和政府合資成立企業,這樣的成功幾率大不大?

        丁奎嶺:如果企業與院所有聯系了,雙方都有興趣,而且相互信任,合作會很自然地發生,政府再去推一把,這樣的官產學研有機結合了,是有希望的。

        澎湃新聞:留在研究院的科學家看到出去的人做得風生水起,心態會不會有影響?

        丁奎嶺:無所謂的,科學家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么,能夠做什么。企業做的事情科學家未必搞得定,科學家做的事情企業家也做不好,在科技創新價值鏈中,最好能夠優勢互補。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博坊百家乐游戏| 真人百家乐试玩游戏| 和记国际娱乐| 永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现金百家乐官网信誉| 大发888大发888m摩卡游戏博彩官方下载| 百家乐有技巧么| 赌百家乐官网心里技巧| 金逸太阳城团购| 澳门百家乐线上娱乐城| 狮威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188金宝博| 威尼斯人娱乐城老品牌值得您信赖lm0| 百家乐官网光纤冼牌机| 平注打百家乐官网的方法| 百家乐官网手机投注| 大发888网页登录| 百家乐娱乐分析软件v| 百家乐玩法的技巧| 游戏机百家乐官网庄闲| 百家乐官网庄闲当哪个好| 银泰娱乐城| 百家乐下注所有组合| 苹果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浩博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金钻国际娱乐城| 六合彩网上投注| 足球开户网| 棋牌室| bet365手机| 中国足球竞彩网| E乐博娱乐城| 金宝博网址| 大发888开户注册哪家好| 吕百家乐赢钱律| 星级百家乐技巧| 百家乐蓝盾在线现| 如何胜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赌大小| 百家乐规| 大发888官方 hpl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