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川軍閥楊森之子楊漢烈——民國公子將軍3
子承父業,這是民國期間大部分軍閥給兒子們安排的人生道路。對眾多“少帥”們來說,在“老帥”的精心安排下,他們中間很少有人能夠從基層鍛煉起步。比如馬步芳的兒子馬繼援,還沒進部隊就給按了個上校參謀長的名義,等讀完軍校直接當上了少將旅長,更奇怪的是軍政部對這些還竟然都承認了……
四川軍閥楊森是極少數做到從基層培養兒子的軍閥之一。他的邏輯是,要想成為他楊家軍的接班人,必須在戰場上歷練,而且還得從基層起步。就這樣,楊家次子楊漢烈從一名小小的少尉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為一名將軍。

楊漢烈,字北魂,生于1919年8月,四川廣安人。作為楊家次子,楊森原本的希望是讓長子楊漢忻接班。可是楊漢忻不“爭氣”,他在南開大學讀書期間參加了地下工作,而且還被天津市公安局逮捕了。經過打點疏通,楊森總算是把自己的寶貝兒子楊漢忻保釋出來。但對于這個重獲自由卻不思“進取”,反向老爸做起策反工作的長公子,楊森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就這樣,次子楊漢烈成為了楊森子承父業的下一個人選。
說起來,楊漢烈的從軍目的和他哥哥楊漢忻的革命目的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抗日救國,區別是楊漢忻走向了父親的對立面。1933年的時候,楊漢烈正在北平育英中學就讀。當時正值長城抗戰爆發,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楊漢烈想到了從軍。但他才14歲,根本就不符合征兵條件,于是他只能跟著老師和同學參加慰問團,到長城沿線去勞軍。
長城抗戰結束后,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使楊漢烈再也等不下去了,自己的父親好歹也是堂堂國軍的上將軍長,讓父親給自己安排一個軍職總不會不答應吧?就這樣,楊漢烈在1935年毅然回川,主動向父親提出了從軍的要求。
兒子主動提出從軍要求,這可真讓楊爸爸高興壞了。但楊森很嚴肅地告訴兒子,參軍可以,但必須從基層做起。對于這個要求,楊漢烈沒有一絲猶豫就答應了下來。就這樣,楊漢烈成了第133師師部參謀處的一名少尉見習參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楊漢烈隨部參加淞滬會戰,但由于他是參謀,與一線作戰始終無緣。對此,已經是上尉參謀的楊漢烈幾次向父親提出要下部隊,但都被拒絕了。楊森的理由是,你沒有接受過正規軍校的教育,還不具備成為一名部隊長的資格。
楊漢烈的姓名中不愧有一個“烈”字,既然父親說自己沒有資格,那我干脆就去考軍校來獲得這個資格。1938年10月,楊漢烈成功考入中央軍校第16期,成為第1總隊騎兵隊的學員。兩年后,楊漢烈學成畢業,楊森命其返回第20軍效力。為了能成為帶兵官,楊漢烈愿自降一級,從第133師搜索連中尉排長干起。
搜索連的任務不僅在戰時承擔偵察使命,平時也需要經常進入敵占區搜集情報,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危險的野戰單位。但楊漢烈任勞任怨,不僅得到了父親的認可,還得到了士兵的擁護,于是他被提拔為第20軍騎兵連上尉連長,擔負起保衛軍部的使命。
與日軍的兩次交鋒
抗戰時期的楊漢烈有過一次十分危險的經歷。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候,位于影珠山的第20軍側翼遭到日軍一部400余人的偷襲。當時第20軍的野戰部隊大都被派了出去,只有楊漢烈的騎兵連(名為騎兵,實為步兵)可用。如果日軍得手,那么20軍的指揮系統將被全部打亂,進而全軍都有覆滅的危險。在此緊急時刻,楊漢烈帶著手下的140余名官兵英勇地朝著這股日軍發起了反沖鋒,第134師400團第1營和軍直特務連也各派一部予以側襲。
對于這次戰斗,楊漢烈在回憶錄中是這樣描述的:“我軍以墳園矮墻為屏障,短兵相接,不分官兵,全臨圍墻之外,集中全連手榴彈、擲彈筒,連續投擲,撲滅敵重機槍火力。同時我輕機槍、沖鋒槍發揮了旺盛之火力,從早到晚,戰火激烈”。
經過兩小時激戰,已經身背數創的楊漢烈終于堅持到友鄰部隊的增援,并將這股日軍全部殲滅。戰后,楊漢烈被提拔為第27集團軍少校參謀,旋又調升為特務營中校營長。此戰十分兇險,如果再多打一會,楊漢烈可能就要進忠烈祠了。
楊漢烈第二次與日軍交鋒,是在1944年9月。當時日軍發起一號作戰,國軍在河南、湖南兩個戰場連戰皆北,日軍則乘勢攻入廣西。當時楊漢烈正帶著部隊隨集團軍總部向廣西推進,準備馳援廣西戰場的友軍,不想在進至天河時與日軍突然遭遇。
楊漢烈沉著冷靜,他當即命令特務營就地隱蔽,命第1連散開進入防御陣地,從正面阻擊;同時命機槍連迅速占領側防高地,憑借火力掩護第2連向日軍側翼迂回攻擊,迫使日軍向后撤退。第1連見當面日軍被重機槍壓得抬不起頭,也乘勢交互推進,等到第2連迂回到日軍后方時,兩軍一齊沖殺,予敵重創。
楊漢烈曾回憶道這次戰斗“從早至午,戰斗延續時久。因總部僅特務營一營兵力,顧慮敵主力趕到,于我不利。因此抓著這一有利時機,將總部各處、室及戰斗人員逐步安全轉移后。適20軍大部已與敵發生戰斗,至此我營士氣大振,以強盛之火力,終于擊退當面之敵。致使我總部全部安全脫離,保衛了指揮部的安全”。戰后,楊漢烈因功升任第133師398團上校團長。

或許是楊漢烈的英勇事跡引起了父親的擔憂,楊森怕自己的繼承人真會在戰場上陣亡,于是便以接任貴州省政府主席為名將自己的寶貝兒子調到貴州省保安部隊去當教導團上校團長。從正規軍轉到大后方的地方部隊,楊漢烈很不情愿,但父命不可違,他只能帶著無限的遺憾前往貴陽就職。半年后抗戰勝利,楊漢烈無緣受降,只能在貴陽朝著東方空想盛況。
1947年5月,教導團擴編為重慶市保警總隊,楊漢烈因此升任少將總隊長。11月又改編為整編第79旅,楊漢烈從地方部隊再次轉入正規軍,成為了少將旅長。
應該說楊漢烈是幸運的,由于父親的保護性安排,他沒有同解放軍打過仗,在大后方安然地度過了三年。當楊森的看家部隊第20軍于1949年4月在江防戰役中覆沒時,楊森就準備把重建20軍的重任交給楊漢烈,同時把軍長的位子讓給他。
考慮到接任軍長的資深人選太多,比如現任第133師師長景嘉謨、前任第20軍副軍長夏炯等人。如果突然任命這個軍校16期的毛頭小子當軍長,可能會引起負面影響。于是楊森決定自兼軍長,任命景嘉謨為副軍長代行軍長職權,楊漢烈還是繼續當第79師(整79旅改稱)師長。楊森打算等景嘉謨把部隊建成后,再任命兒子當軍長,造成既成事實。
然而楊森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國軍自江防戰役失利后一泄千里,解放軍很快就打到四川來了。楊森倉皇地乘座飛機逃往臺灣,臨走時正式把軍長的位置交給了繼承人——楊漢烈。命令一經發布,馬上就遭到了已經把自己當成軍長的景嘉謨的抵觸。景嘉謨為20軍盡心盡力,到頭來什么都沒得到,實在不甘心,于是他干脆串聯起第134師師長蕭傳倫一起“自由活動”去了。
對于在北平讀書時就接受過進步思想的楊漢烈來說,他曾經想過起義問題。但考慮到父親的權威,以及家眷財產等問題,他放棄了。這回父親既然走了,家眷已得到妥善安置,那干脆就放手開干吧。對于景、蕭兩個師的脫離,楊漢烈沒有出面制止,走掉兩個反對起義的人,對他來說只有好處,剩下的79師是嫡系,新擴編的第349師和獨立師又都對自己言聽計從。如此一來,起義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1949年12月26日,楊漢烈以第20軍軍長的身份率領所屬三個師在四川金堂宣布起義。此后,他的部隊被編入人民解放軍第19師,楊漢烈出任第19師師長,并配合解放軍說服了景嘉謨投誠,為四川局部解放做出貢獻。
1955年3月轉業后,楊漢烈歷任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副主任、甘肅省民革副主委、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同時他還是西安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副會長。1987年7月10日,楊漢烈在蘭州因病去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