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語境信息下,多種角度解讀比爾和梅琳達離婚的原因
原創 陳曉萍 復旦商業知識

根據最新法庭文件顯示,比爾·蓋茨和妻子梅琳達的離婚聽證會將在5月14日(本周五)舉行,全網觀眾又將再次掀起熱議?!度A爾街日報》報道稱,據蓋茨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和前雇員透露,梅琳達對于婚姻的擔憂之一來自丈夫與愛潑斯坦之間的往來,早在2013年起她就很介意二者的關系。
事件回溯到5月3日,一封平靜的公告信在全球引起了巨大關注,繼而是鋪天蓋地的猜測和討論。這封公告信由比爾·蓋茨和梅琳達·蓋茨同時在推特上發出,他們宣布終止長達27年的婚姻:

“經過對我們倆關系的慎重考慮和多種努力,我們最終決定結束我們的婚姻。在過去的二十七年里,我們共同生養了三個出色的孩子,還一起打造了一個基金會,希望讓全世界的人都能過上健康且有成就的生活。我們依然共享對于這個使命的信念,將繼續在基金會共同工作。但我們不認為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我們還能以夫妻的方式共同成長。在此我們懇請大家,在我們開啟新生活篇章的時候,給我們一些空間和隱私?!?/p>
這封公告信的表達方式精煉簡潔,每一句話如果展開的話,也許都能帶來諸多聯想。只是對于離婚原因的部分,大多數人都被難住了——“不認為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我們還能以夫妻的方式共同成長”,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這個句子的含義模糊、抽象、含蓄,是一個標準的高語境信息。在跨文化溝通的研究中,我們常常把溝通方式分為高語境溝通和低語境溝通。所謂高語境溝通指的是“將信息的含義不通過語言文字本身,而是通過肢體語言、動作表情、語音語調、敘述方式、溝通媒介等線索進行傳達。” 這樣的溝通方式給自己留有解釋的余地和退路,可以保全自己的面子,避免沖突,當然也給別人帶去無限的想象空間。了解原委的人一看就懂,而完全不知情的讀者就只能做各種猜測了。
推特上的文字如此簡短,我們又看不見比爾和梅琳達發出此公告信時的任何肢體語言,因此給解讀帶來極高的難度。這里的關鍵詞是“以夫妻的方式共同成長(grow together as a couple)”。
我看到網上有許多文章在揣測原因時幾乎是天馬行空,完全脫離原文,讓人啼笑皆非。這其實反映的是心理學中的另外一個有趣現象,叫做“投射(projection)”,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樣的推論其實反射出來的恰恰是自己頭腦中最看重的東西,而與實際原因關系不大。
比如那些一看到這則通告信就想到是“因為錢(避稅)”的原因的讀者,那是因為他們自己腦海里裝滿了“錢”字,而且如果自己要離婚的話,第一想到的就是錢財分割。而對于比爾和梅琳達這個世界首富家庭,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捐獻了數百億美元和不計其數的時間做慈善,這個原因是最最不可能的。
再比如那些認為是“因為基金會”原因的人,很可能是覺得比爾和梅琳達在基金使用上意見不合(比如是投到全球變暖和碳中和上,還是把善款用在全球,尤其是印度面臨的新冠災難上),把工作中的沖突帶回家中而導致的。這些讀者本人很可能是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的人。但從他們二人常年來在基金會的合作,以及未來還將繼續在一起工作這一條來看,這個原因也是站不住腳的。
個人成長的含義是什么?比爾蓋茨很早就成為公眾人物,從對于他多如牛毛的報道中得見一些端倪。我在西雅圖生活二十余年,關于比爾·蓋茨其人其事的故事聽聞很多,也親眼見到他三次。最深的感觸是對他性格的描述,孤傲不遜,不服輸于任何人。而且幾乎是個nerd(書呆子),智商極高,喜歡挑戰自己,但輕度自閉,對普通人沒有興趣。
去年新冠爆發之前,Netflix上有一個紀錄片,題目叫《走進比爾的大腦:解碼比爾·蓋茨》(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

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蓋茨的求知欲極強,每個星期都要閱讀多本書籍。且過目不忘,孜孜不倦地寫推薦語。這些書涉獵歷史、前沿科技、醫學、戰爭,間諜,林林總總,范圍極廣。因為在書中,他可以不斷學習到新的知識、新的視角、新的思維方式,所以說是每天都在進步。另外,我們也看到,蓋茨現在思考的問題,已經超越了個人、家庭、公司、國家,而達到了“上帝的視角”:即對全人類和整個地球的關懷。也就是孔夫子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最后三個字。他最新出版的書討論的就是《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其中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

蓋茨從一個相當極端的個體主義者,即特別關心個人的成長、目標和利益,變成一個胸懷整個人類福祉的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母親瑪麗·蓋茨和妻子梅琳達對他的影響。
瑪麗·蓋茨在五十年代從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Washington)獲得教育學本科學位,之后當過老師。她在與蓋茨的父親共創了一個律所后,就開始參與各種民權運動,并在多個非盈利機構當過志愿者,比如兒童醫院基金會的董事,西雅圖交響樂隊的董事。1975年華盛頓大學校長埃文斯請她到華大基金會做董事,后來也在華大醫療中心和我所在的商學院擔任過顧問委員會成員(advisory board)。1983年,瑪麗·蓋茨成為全美最大慈善機構United Way的主席,也是該機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她的身教言傳,對比爾的影響很大,也在他心里埋下了慈善的種子。同時,母親對他創建微軟的支持和幫助,更是讓蓋茨熱愛母親的原因。這也是為什么1994年6月蓋茨在聽到母親過世的消息時,一路狂奔回家,甚至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被警察扣留。為了紀念母親,蓋茨捐款給華盛頓大學造了一座大樓,以她母親的名字命名:瑪麗·蓋茨大樓(Mary Gates Hall)。

梅琳達的慈善舉動,在與蓋茨結婚后不久就開始了。1998年,她就給自己的母校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捐獻了2千萬美元。那時,比爾蓋茨還說自己起碼等到五十歲以后再考慮捐贈和慈善事業。在其后的二十多年中,我們看著他們生兒育女,也看到比爾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溫和,鋒芒越來越收斂,而慈善事業則是越做越大(在非洲給孩子提供天花疫苗、純凈水)。兩個人的長相和笑容也日趨相似,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共同成長的印跡。
那么為什么現在不能共同成長了呢?我認為,最理想的婚姻是以愛情為基礎,兩個人在身、心、靈三個層面都完全契合、相通、有感應,而且彼此百分之一百擁有對方。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比爾和梅琳達的婚姻可以說是達到了90%的理想狀態。那10%的不理想則來自梅琳達不能百分之一百在感情上擁有比爾(他們有約定,比爾每年可以與前女友安·溫布萊德一起度過一個周末)。
我們無法猜測這個10%的不理想對梅琳達的折磨有多嚴重。但可以想象,對于一個對女性獨立自強這一類問題有很多思考的人,痛苦一定不小。去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書《升華時刻:如何給女性賦能來改變世界》(The Moment of Lift: How Empowering Women Changesthe World),其中有不少段落章節描述的就是她和比爾在家庭和基金會中的關系,特別是她如何在這些年中一步一步爭取到與比爾擁有平等的伙伴關系(equal partnership),比如讓他承擔同等的家務,讓自己的聲音在基金會的年報上也被聽見,等等。梅琳達對女性在非洲、印度、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狀況也有深度的描述和觀察,并用了生動具體的勵志故事,來闡述為什么給女性賦能可能對整個社會的進步和提升所帶來的積極作用。當然,她絲毫沒有提及自己婚姻中那10%的不理想。

也許正是這部分隱忍和壓抑促成了梅琳達要獨立出去的決心?這個部分在她心中究竟是如何從隱形變得顯著,從no big deal 成為a deal breaker?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得知真正的原因。然而無論如何,比爾和梅琳達的離異,都傷了很多很多人的心。我也是其中之一。
□ 作者/陳曉萍(華盛頓大學福斯特商學院Philip M. Condit講席教授、《管理視野》執行主編)
□ 封面圖/來自網絡
IFBK 0512 The End
原標題:《高語境信息下,多種角度解讀比爾和梅琳達離婚的原因》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