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娘舅李九松:上海還是要有上海的文化
將于9月1日開始播出的《哈哈笑餐廳》是上海電視劇頻道今年定制拍攝的新海派情景喜劇,主演之一就是淡出熒屏有10年之久的“老娘舅”李九松。在拍戲之余,這位81歲的滑稽戲表演藝術家接受了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的專訪。和印象中一樣,李九松就像個和藹可親的鄰家老爺爺。他把海派喜劇當成一門手藝,堅持一生只為做好本分。
1995年至2007年播出的情景喜劇《老娘舅》是海派情景喜劇的經典之作,《老娘舅》讓諸多初來乍到的外鄉人從聽懂上海話到學會說上海話,還了解到上海的風土人情。雖然劇集后期,李九松逐漸淡出,而現在在熒屏上播出的調解節目《新老娘舅》完全跟李九松完全沒關系,但對于很多觀眾來說,“老娘舅”就是李九松。當年劇集熱播的時候,李九松都不叫李九松了,“區里市里的干部都不知道我叫什么,只知道我叫老娘舅。”
作品受到歡迎,李九松也因此疲于工作,連跟家人吃飯的時間也沒有,和兒子也幾乎無交流。“別人說全家一起出去旅游,我從來發言權,因為從來沒有過全家游”,“年輕時唱戲養家賺錢,后來一直在拍戲”。生病以后老伴貼心照顧,李九松更加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一生都奉獻給了觀眾,剩下的時間想留給自己。“人活到80多歲,不容易,我想陪陪小輩了”。
“隱退”的那段日子,李九松不玩手機也不看電視,養養花串串門釣釣魚。可是不演戲也造成了誤解,“好多好多觀眾寫信給我,問我是不是死掉了,怎么連追悼會都沒聽說。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如果幾個月不去老兄弟家串門,他們一定就會開始打聽,是不是死掉了。” 為了感謝觀眾的厚愛,李九松才答應了《哈哈笑餐廳》的演出邀約。
李九松出身戲曲世家,父親是文明戲的前輩藝人李明揚,先后拜名師文軒、文彬彬學藝,從小接受“聲、臺、形、表”的訓練。如今年事雖高,但李九松依然兢兢業業,拍戲之前做足功課。《哈哈笑餐廳》拍攝期間,李九松拿到劇本會“先在家與老太婆對臺詞”,把普通話臺詞吞進去,再用上海話吐出來,還要把普通話劇本中特別多的“的、了、嗎”,在正式拍戲時統統刪掉。
《哈哈笑餐廳》以一個祖孫四代的上海傳統大家族為背景,李九松飾演家里的“老太爺”,戲中涉及上海人十分熟悉的“圈套感情”,跟李九松自己的生活狀態也很像,“我們上海人就是這樣子的,小孫子小孫女吃定我們老頭子的。我可以管自己的兒子,但是我不能隔代管。在生活中,我陪伊拉(上海話:他們)去逛街,我也是走在最后頭,然后到了付鈔票的辰光(上海話:時候),輪到我掏銀行卡了。戲里頭,張馮喜就是我的心頭肉,把我吃定。”
雖然想要拜李九松為師的人有不少,但“稱得上學生的也就三個人,不過我也都跟他們說了,想學唱戲可以,養家糊口辦不到”。與如今才出道就漫天要價的年輕演員相比,初拍電視劇時李九松的片酬才500元一集,“我們賺的都是辛苦錢,有的吃有的穿,不奢望別的”。
不管錢多錢少,李九松認為做演員最重要的一點是做人,“‘做戲要做人,做人不能做戲’,做戲要把自己完全帶入角色,做人一定要真不可以虛偽。當然,機遇的垂青,劇本的討喜,角色的匹配,一個都不能少。 ”
雖然式微,但從解放時期到現在還在從事滑稽戲表演的李九松還是希望后輩們能創新傳承海派喜劇,因為這是上海人自己的文化土特產。“上海人還是要有上海自己的氣質,要有上海人自己的文化。”他說,“這個不能搗漿糊(上海話:馬虎),要有不同于越劇、京劇、淮劇等戲劇戲曲的特色,這道上海菜才不會消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