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1

羅愛萍:從43名受訪者看“剩女”真相

澎湃新聞記者 張茹
2014-08-20 11:06
来源:澎湃新聞
全球智庫 >
字号

        演講人:羅愛萍 (《廣州日報》編輯,《中國剩女調查》作者)

        主題:被掩蓋的“剩女”真相

        時間:2014年8月15日

        主辦:廣東人民出版社

        【編者按】

        27歲,未婚,她們被稱為 “剩女”,被貼上了各種標簽:孤傲、強勢、孤老終身、心理障礙……

        是誰在給“剩女”貼標簽?“剩女”惶恐為何在中國大行其道?“剩女”們到底過得怎么樣? 為了揭開中國“剩女”面紗,《中國剩女調查》對國內8個城市43名未婚女性進行深度訪談,希望穿越媒體的話語封鎖線,讓這些大齡單身女性們自己發聲。

        “關于剩女:現實是光明的,認識是黑暗的”——本書作者之一,《廣州日報》編輯羅愛萍近日在《中國剩女調查》分享會上試圖還原“剩女”的真相,為被輿論曲解的“剩女”正名。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對羅愛萍發言內容的摘錄:

        媒體報道中的剩女VS.現實中的剩女

        25歲及以上未婚女性人數增長 (出版社供圖)

        關于“剩女”,現實其實是很光明的,她們生活得很不錯,但是輿論報道讓很多人都覺得她們生活得很凄慘。我們先來看一下媒體是怎么塑造“剩女”的?說起“剩女”,很多人馬上想到嫁不出去,沒有男人很寂寞,晚上睡不著,要孤獨終老。情感專家說你要變得很正常,沒問題,趕緊結婚,“剩女”年紀大了生不出健康的寶寶,可能會有心理障礙,然后各種疾病都會找上她們。

        這些話都在暗示我們結婚就等于幸福,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從2004年開始有第一篇關于“剩女”的報道之后,就一直持續到現在,現實生活中“剩女”的確在增加,我們看一下來自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 比如25到29歲沒結婚的女性,在1990年只有4.9%, 2010年就已經增長了5倍,達到了21.62%,那30到34歲就從0.64%飆升到5.35%,這就說明現實生活中到一定年紀沒有結婚的女性數量的確一直在增長。但是我也請大家注意并記住,2010年這些數字,盡管增長了很多,但是和歐洲及亞洲其他國家相比,這些數字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媒體報道中的“剩女”職業分布(出版社供圖)

        媒體上所呈現的“剩女”,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三高剩女”,就是高管、明星、機關事業單位這些人加起來占40%左右,但現實生活中,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還有企事業單位做到負責人的,其實只有2.5%。那剩下的33.4%都是在農林牧漁、水利等行業工作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其實就這個群體的職業并不是媒體所宣傳的那樣。

        青島婦聯調查中“剩女”收入分布(出版社供圖)

        媒體報道在提到收入的時候說她們收入中上,達到了24.5%。以青島市婦聯做的關于“剩女”收入分布調查為例,收入在2000到3000元這個范圍內的“剩女”有42.7%,這證明其實這個群體收入沒有媒體講的那么高。

        2010年25歲及以上未婚女性文化程度分布(出版社供圖)

        在文化程度上,在媒體上呈現的“剩女”本科以上占到了95%,但數據顯示,初中、高中就超過50%,我們算本科加上研究生的,研究生大概是17.2%,她們的學歷并不是媒體說的那么高。

        2010年人口普查中25歲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 (出版社供圖) 

        在年齡上,媒體上所報道的“剩女”主要的年齡段集中在28歲到31歲,但實際數據是,25歲到27歲的未婚女性占到了51.3%,這個年齡段還不能算是“剩女”。

“剩女”輿論潮背后是經濟勢力在作祟

        為什么媒體從2004年開始會出現“剩女”的報道?我們的調查發現,其實這一股輿論潮背后是經濟勢力在作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婚戀網站,比如說世紀佳緣網、珍愛網、百合網、他們現在都和《非誠勿擾》有合作關系。在2003年10月世紀佳緣網就成立了,2005年珍愛網和百合網也成立了,自從這些網站興起了這種婚戀經濟以來,出現了數以百計的婚戀網站。從2003年到2006年有16家婚戀交友網站融到了1億美元,這些資金有歐洲來的,有美國來的,也有本土的,他們一起進入中國市場推動婚戀經濟,所以婚戀網站非常有動力去推動這樣一個媒體的輿論潮。

        再看一下婚戀網站主要的用戶是20歲到29歲的人群,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占到了40%以上。美國也有婚戀網站,但它主要的用戶都是40歲以上的,40歲以上的人社會閱歷比較豐富,你很難忽悠他,但在中國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年輕人生活閱歷不豐富,就很容易動搖了。另外還有相親節目,相信大家都比較了解,《非誠勿擾》、《百里挑一》、《我們約會吧》這些,就是當婚戀經濟興起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其中電視臺就出現了相親節目。

        那他們怎么制造話題呢?就是選取比較典型的例子抓眼球,這樣才比較能引起話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非誠勿擾》很多嘉賓經常會成為媒體報道的主角,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她們的故事,或者說她們很能抓眼球。選取了這種特例上臺其實有一個副作用,會把“剩女”的現實形象塑造偏離,其實是和現實不符合的。

        另外還有情感專家,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在上海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戀愛訓練營,戀愛訓練營非常賺錢,一小時要1000塊。還有一些商家把11月11日“光棍節”打造成消費的節日。

從43名受訪者看“剩女”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剩女”客觀印象是什么?要求很高,很挑剔,不主動,或者是她們太優秀了沒有合適的男人搭配。另外一個就是她們本身就有問題,或者是不正常,甚至說她們變態,還有說得更難聽的,說她們沒人要,或者是勾引別人的老公。

        我們的書里就訪談了43位沒有結婚的女性,其中有大概有10位在上海。在受訪人中,有一個是“獨身主義者”,有一個是“雙性戀”,但是迫于家庭壓力她被迫選擇男人來結婚。看一下她們為什么超過27歲沒有結婚?

        結婚不是生活的重心

        有一類人,結婚不是她們生活的重心,就是說她們不需要男人也過得非常好。比如說畢業之后工作幾年,收入工作都比較穩定的時候,就是很想享受這種獨立的生活。

        還有就是忙于學業和工作,比如說有的人22歲或者23歲本科畢業之后工作2年很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或者事業有瓶頸了,她就回到學校重新讀研,通過讀研再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有一個受訪者是讀中專的,可以說工作時間比較長,她事業心很重,一直在折騰自己的事業,所以她其實本身也不想那么早結婚的。

        沒想清楚為什么要結婚

        第二種就是她沒想清楚為什么要結婚,雖然很多人說結婚是女人一定要做的事情,但是現實中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她要想清楚為什么要結婚,她才會去結。這里有一個案例,她也很多人追,也一直在談戀愛,也有人向她求婚,但她一直不結婚,因為沒想清楚。

        不想太早結婚

        這個案例特別典型,她知道女孩子大學畢業之后工作幾年就結婚,30歲左右生孩子,一輩子就這么定了,但是她不愿意過這種生活,她想著我再怎么樣也要過一種獨特的生活,然后她就考了公費的碩士,碩士畢業之后也談戀愛,但是還是不想結婚,那就申請獎學金到英國留學去了。

        相親戀愛不順利

        還有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相親,或者是談戀愛不順利的,這里有幾類,一種是她真的沒有遇到合適的結婚對象,那這個合不合適就是她自己說了,大部分人結婚的條件都是要自己喜歡。她之所以能堅持和自己喜歡的男人結婚,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她經濟很獨立,沒有男人我也能過得去,或者是過得好,她有條件堅持不結婚。

        有些就是遇到錯誤的男人,比如在25、26歲,或者27、28歲被男人當備胎,或者是陷入了情感漩渦的時候,其實那么兩三年她的擇偶黃金期就過去了,所以她就這樣成為“剩女”了。

        照顧親人無暇考慮結婚

        還有就是在媒體上呈現比較少的,她沒有結婚是因為她家人病了,她媽媽病了,就在28、29歲左右,28、29歲是比較關鍵的擇偶期,其他女孩子的擇偶活動是非常活躍的,這時她媽媽生病,她就要辭職回家照顧她媽媽,她媽媽去世之后,她把后事辦完又出來工作,結果出來工作就遇到一個已婚男人,就這樣又拖了三年,等她到34、35歲的時候,她之前的日子就是這樣過來的。

        身患重病忙于治病

        我們還采訪談到兩個人,27歲左右生病了,生病之后影響了工作,男朋友跟她分手,身體健康也不行,她們的重心就轉去治病去了。有一個年紀稍長一點的,三十幾歲的,生完病康復,她的世界觀、價值觀、戀愛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她就覺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結婚沒那么重要。

        結婚意愿與年齡

        在這43位受訪者,我發現她們結婚的意愿是在搖擺的,27歲到30歲之間特別想結婚。為什么?因為這個年紀她們父母催婚催得很厲害,壓力很大,她們周圍的朋友或者同學也紛紛結婚了,她們自己情緒會受到感染,自己也會渴望有一份穩定的感情。

        到30到35歲的時候就開始出現變化了。30到32歲左右仍然很想結婚,有的人就很擔心,我不結婚周圍的人都結婚了,我就是異類了,她就會有壓力,因為大部分人都做了一件事情,你不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受到別人無形施加的壓力。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她們擔心年紀大了生不出健康的孩子。

        但我發現,在大城市33歲以上的未婚女性就沒那么急迫了,我的解讀就是,她們在33歲以后開始解除自己的那種緊張心情,開始從內心上接受自己一個人的這種狀態,并且開始為這種狀態做準備了。那35歲以上基本上很少再考慮情感這些問題了,這個時候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生孩子的問題。

        調查發現,這些沒結婚的女性,單身時間越長就會越適應,慢慢會養成自己的興趣愛好。而最不適應單身的是哪些人呢?就是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因為在學校里面是群居生活,連上廁所都要找一個伴的。

偶爾的情緒和隱憂

        當然她們也是有隱憂和情緒的,比如有時候真的很孤單,也有寂寞的感覺。最重要就是擔心老了沒人照顧,朋友都生孩子了,老了有孩子可以照顧一下,那自己怎么辦?另外,她們的朋友都結婚之后,社交圈會慢慢萎縮,因為朋友一旦結婚就會把重心和時間放在家庭上,和單身朋友的聯系會減少,結果就會導致那些單身女性的朋友圈萎縮,但如果她的朋友很多,這種情況就會好很多。

        她們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單身生育問題,我們現在法律規定你不管結婚不結婚都可以生孩子,但是現實中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是規定要拿結婚證上戶口,其實是不合理的規定,阻礙了她們單身生育。

父母的角色

        我的訪談里面把父母分成了四種角色,一個是策動者,就是孩子還沒有考慮感情,父母就要催他去談戀愛的。另外一個就是催婚,這個大家都很熟悉。還有一個牽線的,我利用我的社會關系幫你找男人來相親。還有一個把關者,就是說父母不同意你就不能結婚,父母把最后一關。

        媒體上經常呈現就是沒結婚肯定是壓力很大的,但實際情況很復雜,從原生家庭來看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父母在城市,一類是父母在農村和縣城的。那農村和縣城這一類的是最沒有壓力的,為什么呢?父母離她們遠,她們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流動到了城市,有穩定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這些都是她們自己努力得來的,而且她們不和父母一起住,她們的父母還指望她們在經濟上有所反饋,所以對她們的個人生活不敢干預太多。

        在城市里的,如果父母資源非常多,收入很高,又跟父母住,這類壓力是最大的,因為她們父母可以隨時隨地催婚,而且你住在家里,父母又這么強勢,你是沒有辦法的。

        還有另外一類父母是普通市民,她們自己收入都比父母要好,這類人也會過得比較好,她們父母沒有辦法催她們結婚,給她們壓力的。

        我總結出了五個影響她們是否有壓力的因素,其中有一個值得提一下,孝順的道德壓力,她們要求自己孝順父母,她們認為自己結婚也是孝順的一種方式,但沒有結婚就會覺得自己還是有點不孝的,所以就會有壓力。

“剩女”的健康問題

        關于“剩女”健康的一些問題其實有很多誤解,比如說更容易患乳腺癌,其實根本就不是這樣,早在1978年就有研究表明,其實健康的飲食才是預防乳腺癌的首要途徑,而不是生孩子。迄今為止,乳腺癌的發病原因暫時還沒有很明確的。還有會提高宮頸病和卵巢癌的發病率問題,其實都不是,在瑞典有研究發現,每推遲生育5年得卵巢癌的機率就降低10%。

        我們很多時候說結婚有利于健康,這個研究結論是有的,是從國外引進來的,而且是國外21世紀的研究結論,因為21世紀以后國外已婚女性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了,所以結婚的女性可能壽命會比沒結婚的女性要長,但在中國不是這樣子的。

        第二個就是西方研究的樣本,西方單身女性的樣本是不能代表中國“剩女”的,因為中國“剩女”一般都是收入較穩定,身體比較健康,但是在西方這些單身女性是包括離異、喪偶,還有因為身體原因沒有結婚的那個群體,那個樣本是有問題的。

        還有一個心理健康問題,在中國我們都知道中國女性的自殺率一直高于男性,在2003年才開始下降,按照世界趨勢,男性自殺率要比女性自殺率高3到4倍,中國女性自殺的原因首要就是因為家庭生活不是很如意。而且國外的研究在1972年就把人分成結婚、未婚、離婚和喪偶組,研究發現只有在已婚組女性的精神疾病發病率才高于男性,因為很多人潛意識就把結婚當做是唯一正常的狀態,所以他們才會認為“剩女”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講到高齡生育,其實有一個高齡的爸爸比有一個高齡的媽媽帶來的風險會更大,40歲以上的男性生出有缺陷的孩子的機率會比40歲以下的男性高出20%,馬來西亞的研究也顯示,父親比母親大11歲以上的子女,精神健康出問題的風險是24%,過了50歲才當爸爸的,而且比他老婆大11歲以上的,他孩子有精神疾病的風險就是42%了,是很高的。

        另外,很多人覺得老了沒人照顧,我先問問大家,你覺得自己需要照顧嗎?數據顯示需要照顧的老人實在太少了。如果你打算活100歲及以上,你才有30%的機會需要別人照顧。如果你打算是活到79歲左右,你需要別人照顧的機率大概是2.15%。老年人的幸福和什么有關?有研究顯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三個因素有很大關系,一個是受教育水平,一個是收入,還有社會關系,其中和朋友的關系比和成年子女的關系重要得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11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加载中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风水罗盘里的24山| 百家乐隔一数打法| 在线真人娱乐| 赌场百家乐图片| 百家乐官网高返水| 皇冠足球比分网| 百家乐英皇娱乐场开户注册| 58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鞍山市| 博盈娱乐| 大发888手机版下载安装到手| 百家乐园云鼎赌场娱乐网规则| 百家乐官网翻天超清| 百家乐官网游戏分析| 大发888下载大发888娱乐城| 尊龙百家乐娱乐场| 做生意的好风水| 电脑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里尼的百家乐策略| 在线百家乐有些一| 百家乐官网技巧玩法技巧| 百家乐官网任你博娱乐网| 哪个百家乐官网玩法平台信誉好| 澳门百家乐官网出千| 云顶国际娱乐网| 大发888真人真钱网址| 海尔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24山天机申山寅向择日| 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网规则 | 菲彩娱乐| 速博国际网上娱乐| 足球赌网| 本溪市| 百家乐官网庄家赢钱方法| 棋牌娱乐城| 一二博网| 龙腾国际娱乐| 澳博| 博彩娱乐网| 安康市|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