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語堂班底”都有誰:以老照片考證老照片
合影從哪里來?

2013年某日,藏書家謝其章在新浪微博貼出一幅合影(圖1),題為“宇宙風社西風社談風社仝人歡送(原誤作‘迎’)林語堂先生去國留影”,刊于《談風》創刊號。因苦于信息量少之又少,謝先生慨嘆:“我除了林語堂認得,哪位是周黎庵,哪位是張海平(海戈),其他幾位姓甚名誰,都不知道?!庇捎诠P者對上海近代文史素有研究興趣,當即對合影留下深刻印象??杀M管躍躍欲試,彼時腦海卻茫然一片,無從下手。所幸經過持續多月的不懈努力,瀏覽了大量相關書刊,終得撥云見日,逐步明了照片中的本尊分別是誰。
顯然,照片的中心人物是林語堂。1932年9月,林氏在滬主政《論語》半月刊,可謂一紙風行,掀起幽默小品文的風潮。在當年的同事章克標的印象里,“銷路出乎意外的大好,創刊號重印了幾次”(《林語堂在上?!?,《文匯月刊》1989年第10期)。意外成功之后,他又創辦《人間世》,標榜閑適、性靈,同樣風靡一時。至《宇宙風》創刊,林氏性靈理論已趨于成熟。至于幽默半月刊《談風》,據謝其章《創刊號剪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介紹,說它雖然總的刊數只有二十期,但因為是“林系”人物所辦,質量還是不差的,是非常有看頭的。謝氏所謂林系人物,即圍繞在林語堂四周的編輯同志。其中《西風》分別由林氏、陶亢德、黃嘉德、嘉音兄弟出資;《談風》主編周黎庵也曾參與編輯《宇宙風》。林系編輯亦可稱“風派”人物,其得名無關乎見風使舵,而是因為自《宇宙風》起,他們所編雜志,名字里多帶個風字。如:《西風》《談風》《大風》《風雨談》……有意思的是徐訏在其長文《從上海歸來》(載1943年《時代生活》第1-3期)中,不承認自己是風派人物,但他不久前辦過一種刊物,名字卻喚作《作風》!
參閱多本《林語堂傳》,1935年林氏英文著作《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在紐約出版,引起不小的轟動。于是1936年初,林氏收到美國夏威夷大學的邀請函,同時友人賽珍珠夫婦也希望他去美國寫作。經考慮再三,林氏接受邀請,遂于8月10日搭“胡佛總統號”舉家離滬。
林語堂赴美,在當年洵非細事。得知行期將近,上海文化界的友人們在一個月內多次為其餞行。尤其是1936年8月9日,歸國留學生主持的英文雜志《中國評論周報》(The China Critic)的主編桂中樞、經理朱少屏在國際飯店14樓的宴會廳舉行盛大宴會,林氏闔家出席。參加歡送會的有中外文化界人士和來賓40余人。席間,林氏接受祝酒,談笑風生,氣氛極為熱烈。最后,賓主合影留念(見圖2)。

落座者何人?
恕我化用一句亞圣孟子的名言:讀其雜志,不識其編者,可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圖1合影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堪稱林系班底的集體亮相,而且幾乎是唯一的一次。因為經窮搜群籍,找不到其他照片。
合影中,后排左二是林語堂、前排左二是林夫人廖翠鳳,這并不難看出。
筆者認為,圖1釋文所言“仝人”指的是編輯。經逐一翻檢各刊的版權頁及發刊詞,《宇宙風》編輯是陶亢德和徐訏;《西風》編輯是黃嘉德、嘉音兄弟;而《談風》編輯則是三人,分別是海戈(張海平)、渾介(何文介)和周黎庵。獲悉這些人名,對于框定合影里的眾人分別是誰,邁出了第一步。
眾人中有兩位是親兄弟,他們年齡相仿,容貌相近,還都就讀于著名的圣約翰大學。筆者翻閱1936年“約大”??都s翰年刊》,從中檢出黃嘉德、嘉音兄弟(見圖3、4)的標準像,稍事甄別,即可對應到“圖1”的后排正中與前排左一。
黃嘉音
川人海戈,1934年《論語》第49期,可檢得其簽名及全身照(圖5),對應“圖1”中的后排左一。

海戈
作家徐訏,以其六十年代時的照片(圖6,來自《徐訏紀念文集》)與“圖1”加以對照,即前排右一。

徐訏
名編輯陶亢德1936年前后的照片無從獲取,幾年后的1943年4月10日周作人有事路過蘇州,陶亢德和柳雨生從上海趕去相會,與周氏留有合影(載1943年《風雨談》第3期)。1944年3月3日,陶亢德、柳雨生和蘇青去南京拜訪紀果庵的時候,四個人也曾拍攝合照(刊1944年《天地》第7/8期)。盡管這兩張照片清晰度均有所欠缺,但從頭形、發型、戴眼鏡等特征,基本可以斷言即后排右一。
至于談風社編輯兼發行人周黎庵,通常只能窺得其暮年的模樣。好在2011年6月13日第23期《新民周刊》,有篇老年穆麗娟的訪談錄《我生命中的三個男人》(分別是兄長穆時英、前夫戴望舒和后夫周黎庵),公布周、穆的早年合影(圖7),可他與“圖1”眾人無一可匹配。據此筆者判斷,即令渾介的照片無緣覓得,但剩下的后排右二想必非他莫屬。

值得探究的是,前排左三的少婦是誰?
筆者一開始將其誤認為林語堂的長女林如斯。但只需調閱1936年林語堂的全家福(圖8),即可打消這念頭。

圖8:1936年林語堂的全家福。來自大華烈士(簡又文)《我的朋友林語堂》,載1936年《逸經》第11期“送林語堂先生赴美講學特輯”。
大多數學者以為,這少婦是徐訏的首任妻子趙璉。傳記作家寒山碧(原名韓文甫)主編《徐訏作品評論集》(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9),此書目錄前收有“圖1”,照片下署作:
《宇宙風》、《熱風》雜志社同仁歡送林語堂伉儷赴美合影。
右為徐訏伉儷及林語堂夫人,后左為林語堂。(1935)
釋文不長,卻多有錯誤。一是合影時間“1935”。前文已述,林語堂收到美方邀請,時值1936年初。而東方優的文章更將聚餐攝影的時間精確至1936年夏。
另一處錯誤是“熱風”社。香港學者許定銘曾在《大公報》撰文介紹:
《熱風》是曹聚仁、徐訏和李輝英等,在香港創辦的創墾出版社,于一九五○年代所出的,一份水平相當高的文史半月刊。此刊于一九五三年九月十六日創刊,至一九五七年十月十六日的第九十九期停刊。
則1935年和《熱風》創刊時間,顯然是格格不入的。(另有一種創刊于1937年1月的《熱風》,由蕭今度(聶紺弩)主編,與徐訏無關。)
還注意到《徐訏作品評論集》書末附有編者所擬《徐訏年譜》,其中稱:
一九三四年 任上海《人間世》雜志編輯,這段時間徐訏與一位女士結婚或同居,并生了一名女兒。羅孚先生說:“聽人說,徐訏還有一個女兒在湖南,可能是他最大的孩子?!都o念文集》上有一張照片,是一九三五年拍攝的,其中有徐訏和林語堂兩對伉儷,這位夫人看來當是徐訏的第一春,湖南小姐的母親?!笨墒菍τ谀昵鄷r這段婚姻或者情史,徐訏和他的朋友都很少提及。
循此線索,筆者翻檢羅孚所提《徐訏紀念文集》(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學會1981),書前照片集錦中果然收錄了圖1,但照片下的釋文與《評論集》略有不同:
上?!队钪骘L》、《談風》雜志社同仁歡送林語堂伉儷赴美合影
(前右為徐訏伉儷及林語堂夫人。后左二為林語堂,一九三五年)
釋文首行雖遺漏“西風社”,但至少尚未出現“《熱風》社”那樣的離奇訛誤。鑒于釋文第二行與《徐訏作品評論集》基本一致,也許它便是《評論集》中所收合影的母本。
一望而知,這兩張照片,與刊于《談風》創刊號上的合影別無二致,均源于同一枚原照。其中《紀念文集》的版本當來自徐訏私藏,此前則早經談風社制版刊發。兩相比較,即可發現前者已將年份系錯,更有甚者,《紀念文集》指明前排少婦是徐訏夫人,究竟依據何在呢?
徐訏、蘇青的婚戀史
如若仔細辨認圖1,那少婦腹部圓凸,顯然身懷六甲,她會是徐訏的首任妻子么?
一切都要從徐訏第一次婚戀情況談起。二〇〇八年冬《上海魯迅研究》發起“紀念徐訏先生誕辰100周年”,據其中羅孚《這是徐訏的文章》披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家辭典》現代第二分冊上有徐訏自擬詞條,是目前為止最可靠的徐訏作品編年暨生平簡歷,可惜詞條內容對其婚史一無記述。
翻閱吳義勤、王素霞合著《我心彷徨:徐訏傳》(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后簡稱“徐訏傳”),書中解釋:
在關于徐訏的生平研究中,他的愛情婚姻問題一直是一個神秘的領域,這一方面是因為,徐訏很少在自己的散文和回憶中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自己偶爾說起這方面的事情也常自相矛盾。關于他的第一次婚姻的情況就是如此?,F有的資料所能提供的僅是一個大致的情況:大概1930年前后,徐訏認識了杭州姑娘趙璉,并與她有了人生最甜蜜的一段愛情。趙璉生于1914年,比徐訏小6歲,祖籍杭州,在寧波讀的中學,大概就是在讀中學時與徐訏相識。1934年,在寧波老家徐訏與趙璉正式拜堂成親。徐訏結婚時曾向魯迅求過兩幅字?;楹髢扇俗≡谏虾#卸荒?,其中一女夭折,留下的兩個子女,子名徐尹秋,女名徐清夷,現一個居臺灣,一個居大陸的湖南省。
徐訏第一次婚姻的時間點1934年(《徐訏傳》書后附錄“徐訏生平和著述年表”:“1935年與趙璉結婚”,與正文矛盾),或許參考了寒山碧《徐訏年譜》,來自羅孚所撰“徐訏的女兒和文章”(載《南斗文星高:香港文人印象》)。而蘇青的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里也描述過徐訏(小說里的余白)與趙璉(小說里的胡麗英)羅曼史的萌芽期。小說寫婚后歸寧的蘇懷青,初夏某天與鄰居家的女兒鳳珠及表弟余白同赴城外小河劃船,恰在此時遇見蘇青的五姑母(原型是二姑母馮祖群)的學生趙璉在河中另一條船里,于是徐趙初識。
鑒于《徐訏傳》也大量引用了《結婚十年》的故事情節,可見編者對這部自傳體小說的真實性具備相當的認同感。那么是否可以利用蘇青的生平事跡,來校正徐訏的首次婚戀時間呢?在現實世界里,蘇青1934年寒假時結婚,次年回寧波,并短暫任教于寧波私立培正小學。而1935年夏,徐訏因母病到寧波,并探望姑母。此時徐趙才有機會相識。
而據《徐訏傳》,徐訏與趙璉的長子徐尹秋生于1935年8月30日。該書后記透露,徐尹秋與著者吳義勤有過書信往來,并曾專程從臺灣來大陸與之晤面。想來,徐尹秋不可能弄錯自己生日。但這么一來,《結婚十年》里徐趙初識的說法,至少在時間線索上,已大有疑問。1936年秋,徐訏別妻離子,孤身赴法留學。1938年徐訏回國后,于1939年1月生下女兒徐清夷(前文羅孚弄顛倒了)。
1941年8月,徐訏與趙璉協議離婚。兩人的離婚原因,《徐訏傳》主要采用蘇青《結婚十年》的視角。筆者查到陳蝶衣所編《春秋》1943年第一卷第四期里一篇署名宛丘的報道《記:三思樓主人——徐訏》,其中也道及兩人的離婚原因,并趙璉離婚后的歸屬:
徐訏的個性,頗有一點浪漫詩人的氣息,他愛跳舞,愛喝咖啡,時常在交際場中出入,這至少在他太太的眼光中看起來是不大安分的;所以結果這位紅小說家竟和他的太太離了婚。也許由于當事人的緘默,他們這件事并沒有轟動一時,而且外間知道的人也很少。徐太太和徐訏離異后,不久就和一位張姓的律師結了婚。而這位張大律師也是不久以前和他太太離婚的。據說前任的張太太也是一位從前活躍于文壇上的女作家。不知徐訏在內地聽到這個消息要作何感想。
不過轉念一想,女作家蘇青丈夫李欽后正是律師。而《結婚十年》隱約透露,趙璉與李欽后有染,還差點導致蘇李離異。從上述報道的發表時間來看,徐訏恰在大后方重慶因《風蕭蕭》的發表而名聲大噪,雜志或為提高銷量,刊發八卦報道;同時又考慮到為尊者諱,遂將李律師換成了張姓,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結婚十年》說,李欽后當時不愿離婚,趙璉聽說以后大失所望,便墮胎后悄然離滬。假如這處描寫屬實,則所謂徐太太和律師結婚,就只是一時的誤傳。
這段復雜的三角戀,臺灣蔡登山也曾述及,并求證于徐尹秋,后者并不認可,稱其只是小說筆法(詳見《那些才女們……》,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241頁)。惜徐尹秋彼時年紀太小,對父母的那段往事并不知情。看來要徹底厘清真相,只能徒喚奈何。
筆者之所以宕開一筆,對徐訏、蘇青的婚戀史,不厭其煩,窮追不舍,興趣點并不在挖掘名人隱私,而只是試圖討論自傳體小說、媒體報道以及當事人回憶等各類傳記材料,在還原真相時,其可靠度如何體現,在撰作傳記時又該怎樣取舍。
她究竟是誰?
盡管徐訏首度婚史的細節至今無解,但既然徐尹秋生于1935年,而實際上“圖1”合影攝于1936年,那么其中少婦腹中的胎兒,就不可能是他。而這又進而證明少婦不可能是趙璉。那么她究竟是誰呢?
說起來真是機緣巧合,筆者輾轉經知情者提示,覓得魏紹昌所編《林語堂外書?藍田女俠、花田金玉緣》(巴蜀書社1992),老實說,這部武俠小說合集內容荒誕不經,文學價值并不大,之所以牽扯上林語堂,只因曾為林氏在《論語》雜志“我喜愛的書”所提及。在筆者看來,此書唯一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也收納了“圖1”合影。尤為重要的是,魏老竟然將照片中所有人物全部辨識出來了。據魏老說,前排少婦實為陶亢德夫人何曼青。雖未作任何說明,但魏老交游廣泛,又長期坐鎮作協資料室,而且既然指名道姓,顯然理由充分。
另外,據魏老所記,圖1后排右二也并非渾介,而是張沛霖。此人雖非“三風”社的編輯,但與林語堂關系密切,曾與林氏合譯《浮生六記》。
經比照張沛霖的另一張照片(圖9),從眉眼、口鼻、發際以及眼鏡和長衫,確乎都能匹配得上。看來,前文筆者所下判斷,因死扣字眼,且誤用排除法,是犯了穿鑿之誤。

前文所提海戈的全身像出現于《論語》1934年第49期,是應主編陶亢德邀請,為《論語》兩周年紀念特大號所攝。同期《論語》還刊有多位作者題詞、賀文,兼同志小影。徐訏也接到稿約,趕寫一篇《我的照相》,文章波俏可喜,極似侯寶林的相聲。開頭說自己經常照相,但心不在焉,隨拍隨放,相片往往不知所終。等找到了一張,卻是別人的。遂赴照相館現拍,便梳妝抹油,好好捯飭了一番。孰料效果過于夸張,拍成了美國明星范倫鐵諾。結果只能失信于編者,以文章代替相片。
倘若徐訏不至于害羞,或故意保持神秘感,那么其文開篇的自剖,恐怕道出了實情,即作者照片雖多,卻疏于管理。徐訏決不至于失憶而錯認自己的首任妻子,但他想必并未在照片背后寫明各人是誰,估計也從未與親友口頭說及,這才導致《紀念文集》的編者不明就里,張冠李戴。
最后,不得不指出的是,《徐訏傳》第71頁那張徐訏與趙璉的合影,摳取自圖1,并施以電腦修改。鑒于徐、趙合影很可能于世無存,如此操作便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在大陸許多圖書編輯看來,無可厚非。只可惜照片中那位并非趙璉,則已在無意間,誤導了讀者。而王一心《海上花開:蘇青傳》(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不加查考,也如法炮制(第25頁),同樣令人無法釋懷。如有再版機會,務請糾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