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劇評|電影屏幕也無法拯救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反響平淡

雖然上海大劇院的“高清歌劇”項目開出全套《尼伯龍根的指環》(以下簡稱《指環》)這樣的豪華套餐時,有不少歌劇迷表現出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歡欣鼓舞;但當去年年底它真的成為必須付諸時間與金錢花大力氣“啃”的一塊硬骨頭時,大多數好龍的葉公還是望而卻步了。畢竟,比起在家追更新的電視劇集,跑到劇院追一部長達16個小時的歌劇還是太“古典”了。
票房的不如人意直接影響了上海大劇院原定的兩輪“排片計劃”,將第二輪放映挪到了今年暑假,而且放映場次也從全本的四幕改成只放映相對有名的第二幕《女武神》和第四幕《眾神的黃昏》,但依然有九個小時的龐大體量,況且少了去年“瓦格納年”這么個大由頭,買賬的觀眾自然也不會多。
關于“高清歌劇”究竟是不是歌劇的話題被探討已久,同時受質疑的是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主流院團開始以這種現代化的方式普及瀕臨“老齡化”的歌劇藝術。連傳統的沒有空調、小板凳排排坐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今年都開始為新制作的《指環》安排進當地的電影院同步直播了。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這一項目則已經在全球落地開花。
這次的《指環》是大都會20多年來首次新鮮出爐的瓦格納作品,在去年那個瓦格納大年(誕生200周年)里剛剛以華麗陣容亮相全球最先進的歌劇舞臺。
說到這個舞臺制作版本,它是現代的,現代得充滿后工業化的氣息,僅一臺大型機械變化出“萬能”得有些“呆板”的天地人間,24根長板搭配精準投影達成了一種束縛之下的寫意。不可否認,這個“大家伙”很實用,既是背景也是臺,甚至在著名的“女武神”的騎行里它還成了道具——雖然那個騎馬的場景看起來像是在騎大炮,但總稱得上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沒有傳統的頂光追光,通常位于舞臺左右側的“后臺”被安置到了舞臺下方,這使得空間上呈現出更整體的大氣。加之以“高清”手段觀看,攝影機機位的選擇,一些傾斜、仰視鏡頭的運用有時真恍如在觀看一部特技精良的大片,分不清在舞臺上究竟是以怎樣的方式完成的調度。

《尼伯龍根的指環》劇照
不過,據說這個充滿土豪氣息、造價1600萬美元的大家伙在大都會現場版亮相時還是遭到了不少詬病。至少最初登臺時它還不夠靈活,樂隊的恢弘沒有能夠蓋住它吱吱啞啞的“卡殼”聲,投影與機械位置的不對位也常常破壞視覺效果從而導致觀眾在欣賞時“出戲”。因而當年上演時,也有樂評人質疑其“勞民傷財”的“革命性”到底“革”了偉大的《指環》多少“命”。好在經過精良剪輯制作的高清版不會給觀看者造成什么苦惱,頂多有偶爾的跳幀閃黑或者零星出現的雪花點,但總算無傷大雅。
至于卡司,這版《指環》亦算集合了“夢幻陣容”。貫穿三幕的線索人物——低男中音布林·特菲爾的“沃坦”氣場十足,雄渾中不失細膩的脆弱,將天神的人性以一種不煽情的方式徐徐道出。考夫曼和伊娃這對養眼的男女高音則極大限度地提升了齊格蒙德和齊格琳德這對雙胞胎兄妹亂倫之戀的美感。減肥后的德波拉·弗格特上半年來滬和上海交響樂團莫名合作了一場美國音樂劇演唱會,而她的嗓音在表現那些技巧平平的通俗歌曲時完全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光芒。而歌劇中女武神布倫希爾德的角色則充分證明了她是當之無愧屈指可數的優秀瓦格納女高音。那一嗓嗓明晃晃的聲色如同利劍般穿透聽者耳朵,灌入的是追逐愛與勇氣的女武神無畏的信念。這個布倫希爾德如同烈酒,入口即是辛辣的刺激,回味亦有令人迷醉的甘醇。只不過她所鐘愛的英雄男主角、她的“大侄子”齊格弗里德的表現著實令人失望。

作為后世無數好萊塢電影中斬怪獸、救美女的英雄原型,首次飾演齊格弗里德一角的青年男高音杰·亨特·莫里斯表現得十分稚嫩,過于刻意的表演痕跡在攝像機特寫鏡頭中被放大得更為表面和浮夸,在神話世界穿梭的人類之子舉手投足間總散發著一種“阿鄉進城看什么都新鮮”的天然呆好奇眼光,還有每當聽到女神的消息就“原地滿血復活”漫畫式表情。而最后一幕中,他見到萊茵河的精靈們,色迷迷地一聲“say hi”甚至讓劇場中爆發出陣陣笑聲。加之聲音尚未磨練成氣候,雖有不錯的質感但表現力不足,不僅在樂隊磅礴的和聲重壓之下毫無還手之力,和布倫希爾德對唱時更是輕易地被淹沒無蹤。不過也不能對這個年輕的男高音太過苛求,因為演唱齊格弗里德自古就類似“不可能的任務”,“瓦格納唱死人”的慘案就發生在這個角色身上。
當你真正進入故事的情境之后,你不得不感嘆這個誕生于130多年前的故事是如此的豐滿而不俗——盡管今天許多電影的狗血劇情可以看作脫胎于此,但其一步步展開的龐大的異想世界,天地人神間的糾葛既有尖銳的矛盾沖突推動著劇情不斷發展、代代輪回;情節的行進中又充分填充人物的濃烈情感,無論正面抑或負面,幾乎都是有理有據,毫不刻意牽強。
繞過曲折的劇情和費勁的音樂,《指環》中關于家庭、種族,乃至整個國家言之鑿鑿的利欲與私心都做了有力的隱喻。《指環》被看作是瓦格納的終極勝利,因為它將歌劇的表現維度推向極致,無論是連續上演4天16個小時的巨大體量,還是其中豐富的瓦式音樂語言和思想的集大成表現。
而當它的普及版以一個并不昂貴的姿態上演于大屏幕之時,這個“終極勝利”似乎并不那么輝煌。放映過程中零零星星地有人離場,“瞌睡黨”也不在少數,某日還有友人在觀影半個小時后問了一句“歌劇今天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 那種傳說中的多巴胺的合成減少,抑制乙酰膽堿的功能降低,同時乙酰膽堿的興奮作用相對增強,兩者失衡的結果便出現了心理情緒的“震顫麻痹”的“瓦格納癥”在今天無法作用于大多數人了,瓦格納標志性“沒完沒了”的華麗音色和激進和聲能催生法西斯,也能催生瞌睡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